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申报的“新疆昌吉棉花产品碳足迹标准化试点”项目日前正式获批,作为新疆在棉花碳排放领域的首个国家标准化试点项目,将为推动棉花生产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标准化支撑。
作为全国最大的棉花产区,新疆加快构建从田间到产品的碳核算体系。然而,当前棉田生产仍存在水肥投入高、碳排放量大、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棉花布局与低碳生产技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王占彪研究员领衔开展这一试点项目,历时3年时间攻关,系统开展棉花种植环节的低碳技术研究与标准体系构建,着力破解新疆棉田高碳排、低效率等关键瓶颈。
王占彪介绍说:“项目将从三个方面重点推进。构建覆盖棉花全生命周期的碳监测与核算标准体系,精准量化各环节碳足迹;研发水肥精准调控、秸秆还田与生物炭固碳等关键技术,形成‘抑排—增汇—提效’综合技术标准体系;建立绿洲棉田碳核算模型,科学评估区域减排潜力,制定差异化低碳生产策略。”
“我们正围绕秸秆炭化、肥料优化、节水灌溉等关键技术系统推进研发,全面推动棉田减排增汇,并探索碳汇价值市场化转化路径。”王占彪表示,这条绿色低碳路径将推动棉花产业从“追求高产”向“绿效并重”转型,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和促进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也将为棉花碳汇价值实现奠定国家标准基础。
据悉,开展农业碳汇交易可以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变现”,未来,新疆棉花除传统销售渠道外,还可凭借碳汇价值获得额外收益,为棉农开辟增收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