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资源生态 >> 动植物保护 >> 正文

东经110°神农架川金丝猴在此繁衍生息

Eedu.org.cn 作者:张倩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4/12
摘要: 关于世界上川金丝猴种群的分布,有一个从东经105°到东经110°的变化,就发生在神农架。东经纬度以东的5°变化,对神农架而言,是一个事关科学论证的节点,也是一个拉开新篇章的序幕。

本报记者张倩

“那时候,一些专家不相信在神农架会有川金丝猴。一代代人用研究成果证明了川金丝猴的确在这里安了家。”

在神农架土生土长的姚辉,父母曾投身林业事业。长大后当姚辉再次踏上这片故土,并成为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多年来,他背着行囊,双脚走过一个个山头,守候着这片3253平方公里的土地。

很多人熟知湖北省神农架,缘于其神秘的色彩。却鲜有人知道,关于世界上川金丝猴种群的分布,有一个从东经105°到东经110°的变化,就发生在神农架。东经纬度以东的5°变化,对神农架而言,是一个事关科学论证的节点,也是一个拉开新篇章的序幕。

川金丝猴种群分布区间向东延伸5°,神农架林业发展向生态保护转变

神农架是否真的有野人?可能是当下很多人感兴趣的问题。但在50年前,神农架还有另外一个争议:是否真的有川金丝猴分布?鉴于川金丝猴当时只在四川省、陕西省和甘肃省被发现,所以有学者对于川金丝猴在全球的活动范围如果再往东是否还会有分布心存疑问。

这个争议持续到1977年才有了答案。这一年,“鄂西北奇异动物科学考察队”在神农架采集到了两只川金丝猴标本。1980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刘民壮首次报道了神农架有川金丝猴的分布,这将过去由外国专家认定的川金丝猴种群分布区间在东经105°范围延伸到了东经110°的神农架境内。

“往东5°的变化,让神农架成为川金丝猴被发现区域中最东的地方。” 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姚辉说。

就在同一年,神农架的自然环境保护受到各方关注。由于森林过度采伐、土地随意垦殖等人类活动给神农架的自然环境带来明显影响,一些研究学者行动起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机构的9位专家联名致信党中央、国务院,呼吁保护神农架。

1981年3月,时任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的陈丕显作出湖北省要保护好神农架的指示,并明确主要任务是要把原始森林、川金丝猴等保护起来。随后,湖北省发布《关于神农架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利用管理办法》,决定在神农架划出一定范围作为自然保护区,对野生动植物进行保护。1982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神农架正式建立自然保护区。

神农架巨大的生态及地质景观价值、自然科学价值由此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这让人们重新重视起森林乱砍滥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开始对粗放的开发模式进行反思。一系列有利的政策环境与社会关注,推动着神农架统筹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

面对木材经济的式微,加强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成为神农架林区探索发展的主旋律,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姚辉及同学的父母辈们,作为“林一代”开始退出在神农架发展的历史舞台。

“林二代”返乡化身为山野精灵守护者,为神农架注入新生机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神农架打通了盘猴公路、新兴公路两条南北动脉,黑熊、梅花鹿、红腹锦鸡等国家保护物种,在神农架更多地区被发现,只有水质条件良好时才会现身的大鲵也在此被监测到,这片原始森林愈发热闹。

时间转眼来到2000年,中专毕业的姚辉开启职业生涯的第一站——在有“华中屋脊”之称的神农顶上做森林防火瞭望哨哨兵。回到神农架这片故土他无疑是开心的,但姚辉的心里却还有其他的牵挂。

2005年,听闻神农架林区将在川金丝猴自然栖息地之一的大龙潭建立研究基地并成立科考队,姚辉迫不及待地报了名。最终他如愿以偿地成了川金丝猴研究小组中的一员。

“起初刚拿起关于川金丝猴研究的书籍时,跟研究‘天书’一样晦涩难懂,帮助自己理解的材料也相对匮乏,只能通过一点点地观察研究,从不懂到弄懂再到理解、把知识吃透。”姚辉告诉记者。

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他总在琢磨,除了理论学习,还能对川金丝猴做哪些方面的研究,以便帮助它们更好地生息繁衍。

“林一代”离开,“林二代”重返山林,传承的故事开始以另一种方式续写。同是“林二代”的赵宝山,与姚辉一起长大,退伍回来后,也加入了神农架巡护队。

“姚辉他们更注重研究,而我们的巡护工作更聚焦保护。我们会彼此分享信息,比如,他们的研究成果让我们知道川金丝猴的活动范围、饮食喜好,那我们就通过这些锁定重点保护区域范围,重点植物分布种类,从而加强巡护和监测,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研究。”赵宝山告诉记者。

“我们虽是两种不同的工种,但研究和保护工作需要经常联动。我们俩在小学、初中阶段都是同学,当时没商量过未来要干啥,但兜兜转转,都回到了神农架,回到这片父母那代曾经工作的地方,但工作内容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姚辉说。

从儿时的友情到青年的热情,他们的回归无疑为神农架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生机。

科研和救助行动有效展开,人猴信任不断累积

“进山的第一天,我发现了一只猴子躺在地上,我当即趴下匍匐前行,怕惊扰到它,但走近时发现是一具尸骸,还留有被猛兽残食后的现场。”姚辉说。

物竞天择,始终是神农架这片原始森林的游戏规则。川金丝猴有不少与其共用生境的伴生动物,如金雕、豹猫、黑熊、黄喉貂、毛冠鹿、梅花鹿、鬣羚、红腹锦鸡等,其中金雕等猛禽和部分猛兽是川金丝猴的天敌。

“因为天敌的存在,川金丝猴缺乏安全感,又生性多疑。因此,对川金丝猴语言的研究就变得尤为重要。”姚辉介绍,而这正是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科学研究院院长杨敬元擅长的领域。

作为“猴语”专业级学者,杨敬元通过观察研究,发现了当川金丝猴附近有天敌出现时,它们会发出报警声。“常见的报警声有‘ga’和‘u-ga’,如果听到这样的声音,就表示川金丝猴处于警惕状态。”杨敬元向记者介绍,当哨猴(在树梢放哨的猴子)发出警报声后,成年雄性猴子会联合起来面对外敌振跳驱赶,确保群体不受天敌攻击。

因为熟练掌握“猴语”,杨敬元也成为最早参与川金丝猴救助的专家之一。在当地,他和川金丝猴“杨杨”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1995年,杨敬元接到乡亲的一通电话,说发现一只受伤的川金丝猴。“当时我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查看伤势发现这只川金丝猴的手指跟尾骨都断了,判断它是从山上摔到水潭中的。”杨敬元回忆道,“一开始它还很紧张,后来发现我们每天给它上药,它便不再害怕,伤势也一天天好了起来。当我们去找它时,他还会发出一些欢迎的叫声,类似‘噫(yi)’。在我们的帮助下,小家伙儿得以救治。我们也变得亲密无间,直到2005年,它的生命走到尽头。”

随着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川金丝猴救助行动的有效展开,川金丝猴的声音及食物分布、母婴关系及个体识别等研究都随之出现新进展。

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第一次调查时,神农架川金丝猴数量仅有501只。到2005年第二次普查时,川金丝猴数量已达1282只。而最近的2019年4月第三次调查,在神农架观测到川金丝猴有1471只。

“1471只是截止到2020年年初的数据,因为每年有出生的猴子,也有自然衰亡的猴子。在新的调查结果发布前,我们沿用的数据仍是1471只。”杨敬元告诉记者,神农架川金丝猴作为川金丝猴亚种,如今已由专家确定为神农架独有种群。

几十年来,神农架川金丝猴的数量明显增加,这离不开一代代的研究工作者。如今在神农架,不仅有本土的研究学者,记者还见到刚来这里的巴基斯坦籍博士——扎慢的身影。每天上午10点到中午,扎慢都会带上自己的工具去研究基地。“中午的阳光正好,川金丝猴喜欢在树枝上晒太阳,这时我会去采集它们的尿液进行研究。”扎慢告诉记者。

记者在神农架大龙潭金丝猴野外研究基地看到,川金丝猴早已和姚辉、扎慢等科研人员“打”成一片,嬉戏玩耍,比肩而坐,人与猴的距离已越来越近。

“刚刚我们走过的那条溪流旁边,就是我儿时经常玩耍的地方。一晃儿,小时候孩子们聚在一起讨论的事情,如今成了我的工作,川金丝猴已成为神农架一张珍贵的名片。”姚辉说。

见到他的那个晚上,万里无云、群星璀璨。望着这样的夜空记者问:“在神农架林区工作,这样的星空对你来说是不是太习以为常了?”

姚辉抬头望了眼星空,答道:“这么浪漫的星空,我几乎都没怎么看过。那时候爬山、跟着猴跑、记录数据,几乎是我每天生活的全部。但也没什么遗憾,我们走过的路也被这片星空见证着,那些记忆不曾褪色,不逊于任何一晚美丽的夜色。”

旅行

资讯

更多>>

生活

资讯

更多>>
友情链接
环境生态网 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网上家园 客服信箱 eedus@126.com 粤ICP备09031317号-1
Copyright © 2004-2017 www.e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