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匮乏的西北地区,近年驾乘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东风,在农业开发、能源建设和生态治理中,频频出现过度消耗水资源搞开发的现象。专家学者指出,干旱缺水已经成为西北地区的心腹之患,这种发“水财”式的开发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和科学发展的要求,而当地水资源已经很难支撑其迅猛发展。如何在发展冲动与水资源瓶颈间找到平衡,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
塔里木河近岸新辟的棉田 新华社发 |
耗水农业大肆“喝”水
新疆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两岸开荒和上中游滥用水资源,导致塔里木河下游300多公里的河道断流,两岸胡杨大量枯死,尾闾台特玛湖干涸。
2000年以来,新疆先后9次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但并非每次输水都能如愿。由于沿流域面积不断扩大的林果等高耗水产业大量“喝”水,源流区难以保障有足够水量下泄干流。
据当地媒体公开的数据,在过去6年间,新疆环塔里木盆地的林果种植面积迅速达到了900万亩。快速发展的林果业在增加农牧业收入的同时,也因耗水量增大而使塔里木河生态还水矛盾日益突出。
根据塔里木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规划,当阿克苏河年径流量达81亿立方米时,每年需要向塔里木河干流下泄水量34.2亿立方米。而据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监测,近年阿克苏河年均径流量超过90亿方米,下泄水量却远远小于规划标准,今年也只有20多亿立方米。记者调查发现,源流区调整结构发展林果,生产总耗用水量非但没有减少还显著增加。
类似迎难而上大量配置高耗水农业的现象,近年在西北地区相当普遍。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甘肃省敦煌市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尽管目前全市生态用水缺口已经达到了5000万立方米左右,可是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当地仍然大规模发展耗水比较多的棉花产业。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