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环保民间组织如何与媒体开展合作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博客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9 1:25:18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梁晓燕:媒体和NGO关系的中国特殊性

  梁晓燕:很自然最精彩最优秀的是刘德天老师,因为恰恰是刘老师是我们今天的这个主题的一个很好的代表者。为什么?他同时一生兼任既是NGO的一个领导者,又是媒体的一个从业人员,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特质,是我今天要讲的主题,就是媒体和NGO的关系在中国的特殊性,我们大家都看到,一直到现在,中国发展的比较好,比较成功的NGO里,都有相当的参与者是媒体的工作人员。这个特点,我们为什么说在世界各国来说,可能都是一个怎么说,我不能说是最特殊的,起码说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现象。这个现象我想和我们中国的社会状况和我们中国的NGO的生存环境媒体的生存环境是直接有关系的。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在中国现在的国情之下,NGO民间力量要进行社会动员,它的手段是比较缺乏的。它要想向社会发出声音,要想组织社会的各种力量来投入到一个实践当中,它需要做的社会动员,最有效的现在看来,媒体是一个某种程度上说,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单一的手段。这一点可以说,是中国一个特点,同时我也不认为是一个优点,因为我认为需要更多的参与手段,但是在这个手段上,在媒体跟NGO互动的这个手段上,它又有一个非常有效的一点,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要讲到的中国媒体的特点。中国媒体的特点,中国的媒体为什么通过媒体就能有效呢?因为我们大家也都知道,中国的媒体和中国的政府行政地位是有一定的联系的。事情的解决,我们关注的环境问题解决实际上最终是需要通过政府的力量,通过政府的重视,和政府的手段来解决的。

  梁晓燕:那么NGO在对环境事件关注的过程当中,它所引起的两重效应,一重效应是社会舆论动员,是公共舆论兴起,第二种效应就是通过公共舆论兴起引起了上级或者相应的本级和上级政府部门的关注。而政府部门的关注,使得职能部门必须对此问题有一个态度,有所行动,这样使得NGO的关注,通过这样一个环节,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而这一点,可能在中国因为有了媒体的特殊性质,我们媒体的行政地位这样一种特殊性质,使得NGO这个行为相对来说可能有效。这是一个。

  梁晓燕:再有一个我们知道今天在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上,非常非常多。因此,需要有大量的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分析,把它抽象出来,从一个具体的问题,抽象出一个更大的更为宏观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这是公共知识分子的一种职能。而公共知识分子的职能,现在来说,在中国并不是很强,原来在世界各国,其实很多是由作家、艺术家、学者来承担这样的职能。可以在中国,我们会发现媒体记者承担公共知识分子的职能在中国非常特殊,而且非常显著。这一点NGO从业人员和媒体的工作人员,在这一点上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对社会问题发言,对社会问题去提出他们的解决之道这一点来说,在中国也显得非常突出。

  梁晓燕:因此,我想刚才这几位已经就此做了很好的发言,我很欣赏绿色和平的这位先生,讲到了其实我们不仅仅是说,从正面肯定这些问题,我们要肯定中国的传媒和NGO,现在已经有了比较有效的合作,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特别想指出,我们这样的合作是有我们特殊的背景,是有我们自己的缺陷的存在的。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去扩展这样的一种合作。要创造出更多的合作方式,同时,不仅仅是NGO和媒体的合作,我们或需要创造更多的社会动员的手段。扩展更多的社会动员手段,可以出现的社会空间。这样的话,我认为中国的环境保护可以在各种人用各种手段发展出去各种不同的声音,用各种合力去把它解决得更好。至于怎么在NGO和媒体合作当中有很多具体的东西,我想我们下一个环节还会进行。到那个时候我也希望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体会。

  主持人(女):非常感谢!

  孟波:我发现两位点评人都可以获奖。

  主持人(女):大家再鼓励一下两位点评人。现在我们第一场的嘉宾大家下面就座。几位嘉宾不约而同谈到媒体到底应该怎样做,NGO到底怎样从哪个方面运作媒体,我做了PPT,也是关于这场媒体分论坛的,有人曾经说过,传媒是观察世界的一面镜子,我觉得上面应该是我们NGO应该做的事情,那就是我们尽量让这个镜子里的内容更加丰富。接下来还有一张是唯有了解才可以关心。唯有关心我们才可以行动,唯有行动才可以有生命的希望。我觉得这些是大众传媒和NGO共同促进的关心和合作。经过上半场的议程以后,我们接来一个小小的活动,我们为互动环节准备了精美礼品,由我个人提供的非常精美的礼品。我们会提一些和传媒有关的问题题。

  孟波:第一道问题,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主持人(女):来自南京的仁老师。

  回答(仁老师):人口问题、垃圾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问题很多!

  主持人(女):比如荒漠化的问题,水污染的问题,空气污染的问题,我觉得有很多的问题,而且在这些问题出现的领域,我们的NGO都带有涉足,在这里我向我们所有的同行们表示真诚的感谢。请我们的工作人员把奖品发下去。接下来请孟波问第二个问题。

  孟波:问题是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回答:有环境的监视功能,如果媒体曝光一些不良影响,大众行为会更规范一些。还有一些广告功能,如果能报道好的方面,大家也会效仿这些。

  主持人(女):我觉得环境监视功能是大家都能想到的,这个分为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其中包括NGO包括的范围。

  回答:可以报道负面的,让大家不要效仿。

  主持人(女):谢谢,请工作人员发出奖品,我们最后一道题。问一个和传媒非常有关的问题。

  孟波:请大家说出几种环保刊物或者报纸,说得最多的有奖。

  回答:谢谢主持人!我们知道中华环保联合会它是一个媒体的平台,还有中国环境报,包括地市级的,比如一些公益环保的网站,比如绿色家园,还有更多的。

  孟波:我补充两个刊物,有环境保护、环境教育,还有生活环境报。

  主持人(女):还有世界环境。现场互动环节,因为时间的短暂,只能进行到这里,不过大家私下可以就这些问题进行交流,也欢迎多多的交流!

刘新宇:新闻周刊对公益项目的报道及如何促进信息公开

  主持人(女):现在出现在我们屏幕上是这样一句话,也可以概括上半场的内容,中国的环境正在经历一场绿色变革,大众传媒作为环境保护当中的一支重要绿色保护力量,成为绿色文明的开导者和鲜明者,这段话是国家的环保元老,也是非常优秀的一位环保老师曲岳平老师所说。首先我们请到新闻周刊的副总编辑刘新宇老师;中国发展简报的付涛老师;来自人民日报的赵永新老师;来自工人日报的冯永峰老师;张可佳老师还没有到,我们可以边谈话边等张可佳老师。还有来自民间杂志陈志君老师,马上进入到下半场的议程,下半场希望大家能够发出最真实的声音,谈谈大众传媒和NGO一些关系的思索,比如大众传媒和NGO到底有哪些分歧,就这些分歧有哪些解决办法。首先有请来自新闻周刊的副总编辑刘新宇。刘老师新闻周刊对环境问题有所报道,比如我知道山西煤炭对山西整体环境的影响。有请您谈谈对我们今天议题的理解,以及新闻周刊对NGO工作的推进。

  刘新宇:谢谢主持人!首先非常荣幸有这样的机会在这样的会议上和大家见面。首先我纠正一点,我们杂志的名字叫做中国新闻周刊。来之前,做了一下功课,数了一下一年之内通过中国新闻周刊在环保问题上所做的报道,大概有这样一个数据给大家汇报,从去年的11月到今年的10月,大概在四期的范围内,我们关于环境问题大概报了四次,重点报道和专题报道大概有17次,其他的单篇文章大概在20几次左右。从这个量上来看,我觉得中国新闻周刊作为一个中国重要时政类周刊之一,环境保护话题,在它说报道的篇幅当中能占到这样大的位置,说明了什么了?我觉得环保问题在中国当今发展阶段,已经成为矛盾的重要方面,它所引发的冲突,已经从原来民众认为的泛科技的层面,上升大泛科技层面,甚至上升到泛政府的层面。前不久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这样的目标,其中环保我认为是在文件中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从新闻周刊的办刊实践中,我们感觉到实际上可能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刘新宇:第一个问题,我想我们过去解决环保问题或者现在仍然延续解决环保问题比较泛的思路,还是一种刚性的思路,缺乏一个在这样的利益聚合体中发出声音,这其中有强势的政府,也有相对强势的媒体,还有就是NGO的也有破坏环境的强势的甚至在媒体报道当中的深恶痛绝的环境问题的制造者,比如一些商人,比如山西的煤矿主等等,缺乏这样一个沟通平台。现在的是协商的机制过程,反映在政治上就是民主制度,经济上可能是市场经济,这个思路,我们中国人现在可能在骨子里还不能达到,我们更多用的是东风压倒西风,或者西风压倒东风这样的策略。今天是在清华大学,我举一个力学原理,在一个力学森林中,一个物体受到很多力的作用,实际上最基本的就是要把这些力拆开,要分析是不是有合力,既使我谈到深恶痛绝的一些商人,他们本身的利益诉求,使得这样的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到,如果没有被充分的考虑到,可能最后解决的问题,结果问题就是谁的力量大的问题,但不是一个协商性的问题。造成最后结果是不稳定的。不自发不自觉的。在某一个外部条件变化的时候,这个结果就引发了。

  刘新宇:第二个问题和这个相关,就是要不管是什么样的合作,包括我们谈的主题媒体和NGO合作,寻找一个什么?寻找一个利益的共同点,我不是说道德的共同点,是说一个利益共同点。可能在某些时候也谈不到是一个责任心的问题。回到咱们的会议话题,NGO和媒体,我觉得在合作中,现在可能从媒体的角度看,经常会遇到这样几个困惑,第一个媒体实际上它的生存是受到一些限制的大家很清楚,第一个政策上的限制,政治上的把握,对于某些敏感的话题,可能有一些招呼要听,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还要考虑到几个率,传播率,收视率,发行率等等。这个是很很现实的问题,但是对一些环保事件新闻调查过程当中,我们发现要满足这样的条件前提下,尽可能的把它报道出来,报道详实,报道真实,有时候会遇到具体的问题,但是会得不到一些同仁的理解。所谓和谐是共赢的状态我本人实际上非常的关注中国的环境问题。正如周老师刚刚说到的这样的一些数字是触目惊心的,如果十年中国GDP是一个复增长的话,可能谈到的不是绿色GDP国家,首先谈到就是正常的国家。新闻周刊在未来会秉持它进入中国变迁过程中的作为一个历史记录的任务在环保问题上,报道更多的话题,谢谢大家!

付涛:怎么解决NGO媒体的分歧

  孟波:下面有请付涛先生,他是中国简报的负责人,请他谈谈怎么解决NGO媒体的分歧。

  付涛:实际上来之前我也做了小的调查,就是给一些NGO朋友打电话,咨询他们对媒体对环境报道的一些看法,外在GOOGLE上搜索了一下,就是环境研究63万多这样的记录,如果是环境团体和环境民间组织有300多万,当然相对里面有一些无效信息,相对来说和其他领域的NGO相比,环境NGO相对是比较多的。当然从媒体对公民社会的关注来讲,总体角度还是远远不够的,我想环境议题能够在媒体中间和其他媒体比,它占到一个比较大的层面,我觉得原因很多。

  付涛: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作为环境,有它作为倡导型的组织,它对媒体需求比较大,相对社会服务型的组织而言。另一方面,环境议题本身当中出现的利益多方主体相互博弈的特征,为媒体观察中国时代的变迁它的社会进程提供了个非常好的一个有价值的这样一个机会。当然媒体也有市场需要,有吸引眼球的需要,各种因素,还有一个就是媒体记者本身社会责任感比较强,他更多的去有这样的新闻敏感关注这个事件。这是一个现象的描述。

  付涛:谈到不足的地方,我感觉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有一位NGO朋友跟我说,媒体朋友找我,总是让我讲自己的故事,我就讲一百遍一千遍讲这样的故事,不同的媒体不同的记者,但是他希望能够有更深度的东西,从对他个人,对组织的关注,转向组织者要倡导的理念,所要影响的政策,从这个层面上关注,这个是NGO发展的一个过程。就是说,在过去的时候,媒体大量的报道有助于NGO获得合法性,吸取各种知识,社会的资源。同时NGO转型过程中,也是在面对社会问题中,逐步意识到需要专业化需要,要提高发出声音的质量。这个过程中间,媒体可以把握NGO这样一种变化趋势。如果仅仅是把NGO人物塑造成一个非常悲情的角色,不停奉献,无私的牺牲,可能能赢得公众的尊敬和支持,但是很难让其他的普通公众去加入去行动,因为它的门槛太高了,道德太高了。可以更多融入一些理念的东西。

  付涛:第二不足的地方,就是深度不够,可能和利益关系是有联系的,你搜索到很多信息,有很多关于环境的信息,对于NGO报道是中性的或者是消息性的,消息性也很好非常需要,但是同时应该有更多的深入的报道。就是说,我们不能够仅仅从慈善的角度去报道NGO活动,或者行善事,把NGO和好人好事联系起来,好人好事在我们的历史文化当中很多,但是NGO存在在中国兴起的一个背景,它的意义绝对不仅仅是以施舍的方式来化解弱势群体的问题,媒体更多的应该把注意力关注到NGO的兴起对于社会变迁,对于目前环境恶化,在社会矛盾危机这样大的严峻局势下,它作为一总独立于体制的外的一种社会力量,怎么样构建一种解决社会矛盾的潜在的机制。这个东西有可能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发展的真正的出路。这当然不是说每一篇文章都要很大的主体,但是有这样的视角可能报道的方式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他的问题,比如需求问题,NGO觉得报道的时间不够,这样集中式的报道。还有后续的跟踪不够,有可能一个热点事件过后,出现审美疲劳,不愿意对NGO常规的工作进行报道,但是常规性的报道,非事件性的一些工作,如果有好的视点,如果你和NGO有好的沟通,也许中间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平台,值得报道的深度,值得报道的一些线索。谢谢!

  孟波:谢谢付先生!我们所有的嘉宾发言完之后,会有一个互动环节。希望我们的NGO还有媒体提问。接下来我们想请周先生为我们两位男士发言进行点评,看他们两位PK结果是什么?

  周先生:一个是中国新闻周刊,一个中国发展简报,这两个刊物一个是官方的,一个是民间的,但是它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水平都比较高。中国新闻周刊报道的这些东西,都是符合所谓主旋律,是党的主张。但是它就具有强烈的与时俱进,现在因为党的主张要变的,要有阶级斗争天天讲年年讲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已经转变到了和谐社会。这个刊物是宣传党的主张做到了与时俱进,这就是说,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觉得这一点做得相当不错。大家都知道最近六中全会叫做利益的协调机制,对于构建利益协调机制诉求的表达机制,矛盾的一个调节机制,还有权利的保障体制,为这个机制做出了他们应有贡献。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保障公民第一就是知情权,第二就是所谓参与权,第三就是表达权,第四监督权。我们这个松花江事件大家都知道,典型的反映了第一是隐瞒,搞信息的不对称,瞒着你骗着你,吉林省瞒,哈尔滨、电视台都瞒,最后瞒不住就倒霉了,最后施加压力,找所谓的罪魁祸首,不是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思路解决问题,逼着某官自杀,然后开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媒体和NGO实际上是共建社会主义文明民主富强和谐的社会。原来党的十六大是高度文明高度民主,党的十三大是文明民主富强,现在是文明民主富强和谐的社会。这两个媒体能够与时俱进,跟上党的最先进的宣传党的主张是非常难能可贵,这两个并列冠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