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绿韵博客  环境生态论坛  留言 今天是:
网站首页资讯文章供求生活NGO考试旅游下载图库
载入中…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最新热门
专题栏目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NGO >> NGO交流 >> NGO人物 >> 正文
高级搜索
安猪:多背一公斤的网络公益探索
作者:张帆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30 21:01:14 | 【字体:

  你是旅游爱好者吗?你热心公益事业吗?

  也许,一个发自民间的网络组织会促使这样两种角色在你的身上实现融合。

  “多背一公斤”,一个直抒胸臆的主题词,构成了这个网站以及这场活动的全部。它的内容就是希望“驴友”(自助旅游者)出行时多背上一点书籍、文具或衣物,带给沿途遇到的贫困学校和孩子。

  有人评价说,这种以网络为平台,不需要办公室,只需很少运营资金的新型NGO,为中国的社会公益事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它更代表了一种草根力量的崛起”,“多背一公斤”网站(http//www.1kg.org)创始人安猪说。

  流行到“被盗版”

  在别人眼中,32岁的安猪是个很腼腆的小伙子。他的本名叫余志海,但在网络世界里,“安猪”更出名。

  他做市场营销,经常失业,也经常行走。他最早参与公益活动是在2003年4月。由于“非典”,爱好旅游的安猪没法远行。通过旅行网的论坛,他参与了一个志愿者协会,每逢周末到北京郊区的民工子弟学校对学生进行辅导。坚持了一年之后,他开始觉得周六大清早8点起床跑去郊区很辛苦,做志愿者的付出变成了一种纯粹的责任。

  他认为,人是自私的,引导人做好事,就得让人家付出的尽量少,得到的尽量多。如果是奉献,只能短期内有效,对一部分人有效,但不可能长期内对大多数人有效。付出少,收获多,人们才愿做,这种收获有时是高兴,开心和兴趣;有时是收获友谊、志同道合的朋友;有时是成长的机会。

  2004年4月,“驴友”崔英杰从云南旅游回来和安猪吃饭,谈到他在云南德钦雨崩徒步旅行途中碰上两个支教的女孩,他希望安猪以后如果有机会去雨崩,不要忘了给她们以及她们的学生们带些礼物。那边生活条件很差,天天吃青菜,难得吃高蛋白质食物,给她们带些好吃的吧,给学生们买些书之类的东西,哪怕只是去问声好,让她们知道“你不孤独”,就很好了。

  感动之余,安猪突然想到“驴友”喜欢走的路线大多是开发较少的偏远地区,完全可以把游玩和公益活动结合起来,一边旅游一边给沿途的学校带去一点帮助。

  “多背一公斤”最初的想法非常简单,鼓励每位旅游者在出游时背上一点书籍或者文具,带给沿途的贫困学校和孩子。而安猪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信息平台,发布的内容一块是学校需要的物资信息,一块是旅行者的路线。这样“驴友”在出发前,能查询路线,看沿途有哪些学校需要帮助,同时自己也可以收集信息,发布出去。这样,只要旅行者能去的地方,学生就有可能获得学习必需品,改善他们的条件,而旅行者也能通过这样的公益活动收获快乐。

  “一公斤很轻,但如果有成千上万这样的一公斤,它的价值就不可估量”。“多背一公斤”的朴素理念,得到了旅游爱好者的广泛认同。目前,“多背一公斤”的行动者们已经发起活动30余次,参与人数超过200人,自驾车50驾次。在北京、广州、上海、南京等地举行了17次公益图片展。一些模仿甚至盗用其名的公益活动也在不少地方悄悄地进行,以致有人评价,“多背一公斤”是一个流行到“被盗版”的公益活动。

  不仅仅是“运东西”

  也有人对“多背一公斤”的模式产生质疑:“为什么要背过去,为什么不从城里邮寄过去呢,这样成本更低。这样的一公斤,效果有多大,十个人才十公斤,还不如直接寄学费。”

  安猪带着这些问题去调研,而调研的结果也在逐渐改变“多背一公斤”的初衷。

  “以前我以为乡村的孩子是可怜的、无助的,但事实上他们是快乐的、有教养的。”当安猪第一次来到安徽歙县的一所小学时,才惊讶于自己一心想拯救那些孩子于水火的想法实在是“城市人的妄想”。“我根本没资格去施舍什么,他们很有尊严。”让他记忆犹新的是,他让孩子们在村里的小卖部自己拿火腿肠,一块钱三根,最后由他统一付钱。哪想到,几个大一点的孩子,纷纷把一块钱放到他的手心里。那天安猪和孩子们一起去野炊,感受更多的是孩子们给予的快乐,“那里的孩子根本不像我想象中那样悲惨地等待着救助。他们虽然很穷,但很快乐,比我们快乐多了。”

  一位贵州贫困地区的老师后来告诉安猪,应该站在一个真正平等的位置去跟这些孩子交流,而且“物质的匮乏是可以克服的,真正可怕的是精神上的闭塞与孤独。”其实这些孩子最缺乏的是来自外界的信息,这一点恰恰是去那里的都市人最容易做到的。

  安猪进行了实地考察,还拜访了西部阳光行动、复新学校和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志愿者,“多背一公斤”的定位从最初的单纯物品运送、物质救济,提升到更注重观念传递,以及平等交流与沟通。

  安猪和他的“驴友”们完全放下了所谓“使命感”,“以前我以为做公益必须要对孩子们负责,现在我发现,孩子们的命运是掌握在孩子们自己手里的,我们能做的只是去聆听和去接受。”他们仅仅以游客的身份和孩子聊天、游戏,抱着轻松心态和当地人玩成一片,给他们带去外界的资讯。而旅游的重点也变成了“驴友”对当地生活的了解和体验。经过这样的转变,“多背一公斤”的活动更适合旅游者去做了。

  安猪还对“多背一公斤”行动指南做了部分修改。他建议,旅行者最好自备信纸、写有回信地址和贴上邮票的信封,见面时交给孩子,让彼此保持长期通信联系;下载并打印若干梦想卡片,鼓励孩子们写下自己的梦想。他希望所有参与活动的旅行者,都能在网络上发布他们的所见所闻,分享他们的信息和经验,让更多的人能顺着前人的脚步,继续完成这件有意义的事情。

  “更多的人通过网络参与进来,把他们的见闻记录下来,就会促使这件事情做得更好,这是一个量的积累的问题,只有参与的人多了,才会有更多的人和我们有一样的共识。”安猪说。而网站也从一开始只是搜集信息的平台,升级到旅游者们交流经验的园地,并不断加入他们探索到的信息,包括离景点近却未曾有人去过的学校信息,这些学校的需求信息等等。如果下一批到同样景点旅游的旅行者们看到这些需求信息,便有可能依据信息,把东西送到孩子手中,实现与孩子的交流。

  第一次去广西小寨村的一位朋友写道,“山里的老师对我非常非常照顾,非常感动不知道如何言辞,所以我惭愧,我只有一个人,带的东西那么少,得到的却那么多。留下东西,心里不是滋味,走也不是,留也不是,我接下来去了不少村寨,因为一公斤活动,小寨是唯一让我感动的地方。”

  一位网友从云南归来,这样总结自己的感受:这种旅游方式最吸引人的就是充满了人情味,我们送了一些小礼物,而孩子们回馈给我们很多,常常在不知不觉中给我很多启示和触动。与其说我们帮助了这些孩子,不如说是这些孩子给了我们快乐,这多背的一公斤其实是送给了我自己。

  革新传统公益模式

  安猪说,以前激发他参与志愿工作的是“沙滩上的海星”的故事:一位老者在清晨退潮的沙滩上行走,他看到一位年轻人正在捡起落在沙滩上的海星扔回海里,老者奇怪地问:“沙滩上的海星这么多,你这样一条条地救有用吗?”年轻人捡起一条海星,说:“对这条有用”,然后使劲把它扔回海里。这就是他最初参与志愿工作的动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莫问结果。

  但发起“多背一公斤”后,安猪发现,作为一个志愿工作的管理者,必须站得更高。你可以不计较自己的付出,但必须要为你的成员的付出负责,让他们更方便快乐地参与,享受到更好的回报。所以你必须设计更好的公益参与方式,更有效的系统,以及更多的激励。

 

[1] [2] 下一页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