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绿韵博客  环境生态论坛  留言 今天是:
网站首页资讯文章供求生活NGO考试旅游下载图库
载入中…
相关文章
民间气候变化行动网络代…
未来绿色青年领袖协会将…
方舟起航 绿色未来
问卷心灵心
绿家园:中国NGO应对气候…
中国公民社会致UNFCCC坎…
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坎昆…
300家NGO呼吁关注气候变…
气候变化NGO在行动 :减碳…
李立:25岁的环保领袖
最新推荐最新热门
专题栏目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NGO >> NGO交流 >> NGO人物 >> 正文
高级搜索
吴昌华:坚持是为了世界能改变
作者:张春燕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2-8 10:58:32 | 【字体:
   中国环境报记者 张春燕


  2011年12月6日,在南非德班召开的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大会高端会议——“驱动变革,全球行动”会议上,当气候组织“千村计划”被宣布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十大全球典范案例之一时,现场掌声雷动。作为唯一入选的中国项目,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自信而恬然,她说,期待未来有更多的企业和政府领导者能与我们携手,共同推动全球的清洁革命。


  此前,记者采访了吴昌华,在推开吴昌华办公室时,注意到在门把手上挂着一堆花花绿绿的“彩带”,这些世界各地气候变化会议的胸牌上全部写着“吴昌华”3个字。而外界流传的这个几乎永远以职业套装形象出现的气候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当日,穿了一件蛋黄色的毛衣,高挑的身材,清爽的短发,笑容很阳光。


  2011年10月,苹果公司宣布乔布斯去世的那天,吴昌华在自己的微博里写了这样一段话:“乔布斯职业生涯中最爱说的一句话是,你想改变世界吗?当年他想方设法说服百事可乐的CEO加入他的团队时,他说:你是想一辈子卖糖水呢,还是想改变这个世界呢?”


  改变这个世界,可能是吴昌华正在做的事情。


  大凡改变世界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坚守”。


  围绕着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的主题,吴昌华一直在坚守,从未远离过。


  硕士毕业后,父母希望吴昌华回家当老师,作为家中排行第二的小妹妹,父亲希望她能够“像一般的女孩那样,嫁个好人家,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吴昌华没有按部就班。毕业后她成为了《中国环境报》的一名记者。由于英语好,1992年,她参加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世界环保界渴望聆听中国的声音。但由于多种原因,中国的声音并未能充分地表达。在那次会议上,英语专业的吴昌华“阴差阳错”地成为了中国环保界为数不多的能用英文进行交流的工作者,频繁地受邀出席各种国际性会议。


  当她一袭正装,站在世界舞台上,用流利的英语阐述中国的想法、介绍中国环保情况时,她猛然发现,自己非常热爱这份工作。


  如此选择,必然离她父母期望的平凡女子般的人生道路渐行渐远了。然而她笃定,就这么大踏步地走下去吧。


  1993年,吴昌华赴美国马里兰大学攻读环境政治与管理学的硕士课程。学习结束后,她加入了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一个国际顶尖智囊机构,尤其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知名。在WRI工作期间,吴昌华研究了许多中国的环境问题,而她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为一名中国环境问题专家。


  如果说在WRI的工作得以让吴昌华以更加专业地角度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的声音,那么进入世界第六大环境咨询公司之一的安社国际,则进一步坚定了她进入NGO领域的信念。“在安社国际是为企业服务的,以帮助他们符合当地的环境法规为目的,没有什么前沿的东西。但是NGO则不一样,做的是前沿性的东西,更能发挥一个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对理想的追求。”吴昌华说。


  2007年春天,吴昌华被邀加盟气候组织,并成为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先生的专家顾问组成员。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吴昌华领导下的气候组织中国团队先后发表了《中国低碳领导力:城市》、《中国的清洁革命:低碳商机》等多份报告书,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在低碳领域取得的成就。


  同时,作为气候组织“全球示范先行项目”的带头人,吴昌华在中国率先推动包括金融机构、企业、政府三方在内的“低碳解决方案”,加速了这些解决方案在城市范围内规模化的过程。吴昌华,也因此被业内人士称为“低碳布道者”。


  在美国生活过10年的吴昌华,从国内到国外,又从国外再回到中国,兜兜转转间,她回到了原点。也许连她自己也未曾意识到,改变世界,已然融入到她的工作和生活中了。


  吴昌华把自己的作用比喻为“桥梁”:通过气候组织的平台,让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立场和努力。


  吴昌华记忆里有这样一个片段。


  2008年,她参加了一档BBC的著名谈话栏目Hardtalk。这是BBC中的一档王牌节目,收视率极高。Hardtalk 的节目风格是,没有顾忌地谈话。节目以辩论为特色,内容关于经济、时政等主题。节目的嘉宾可以对节目主题畅所欲言。


  Hardtalk的王牌主持斯蒂芬,口才犀利、思维敏捷,他的问题问得十分刁钻,经常让嘉宾哑口无言。


  得知吴昌华要参加这个节目的录制,她的外国朋友替她捏了一把汗,从伦敦打来越洋电话叮嘱她要做足功课。吴昌华心想,兵来将挡。放下电话,她就呼呼大睡。


  节目现场,吴昌华和斯蒂芬以及嘉宾舌枪唇剑,她围绕着中国青年的环境教育,中国的大国责任等等问题和斯蒂芬展开了辩论。在这个收视率超高的节目中,吴昌华的专业和睿智征服了所有观众,甚至连“名嘴”斯蒂芬都成为了吴昌华的朋友。


  “希望能尽可能地传递中国的声音,并且把全球的视野带入中国。”作为气候组织全球管理团队的唯一中国人,吴昌华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事务”的发言人。她把自己的作用比喻为“桥梁”:通过气候组织的平台,让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立场和努力。


  2009年11月,在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大会上,吴昌华被斯蒂芬力邀,在《BBC全球新闻:世界辩论》中,再次谈论自己的观点。同台辩论的还有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奥巴马的环境顾问、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莫利纳,以及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帕乔里,吴昌华也是这档节目开播以来唯一的中国嘉宾。身着职业套装的吴昌华依然自信,后来被媒体评论为“语速和思维一样快”。


  吴昌华认为:“从政治的意愿、政策的创新、投入的机制和对低碳理念的接受来看,中国这些年来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2010年中国第一次将低碳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正式纳入中国的经济转型当中,正是中国政府将这种共识落实在行动中的具体体现。

  “低碳,不仅仅是一个机会,它还是一个承诺,一份责任。”吴昌华说。


  这也是气候组织团队里所有人的共识,低碳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环保理想。吴昌华对此感到欣慰。她说:“在气候组织工作的人都不只是为了有一份工作而已。这份职业要求岗位上的人有梦想和理想。如果说20年后记者还在采访我,我还是一个社会名人,我觉得世界就没有希望了。我希望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能成为大家都做的事情,它不该成为新闻。10年、20年后应该和今天不一样,否则世界就是倒退的而不是前进的。如果要前进,那
就需要我们现在的努力,带领我团队的努力,应该是其中一部分。”


  吴昌华说,世界在变,纷繁复杂,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坚持做好一件事情。相信低碳世界的未来,只要坚持做,就能看到成功。


  气候专家和企业家的合作者,这两种身份的叠加也是气候组织的基因。总部设在英国、成立于2004年的气候组织由英国时任首相托尼·布莱尔以及来自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的商业精英和政府领袖倡议建立。与其他NGO不同的是,气候组织致力于推动商业界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多与企业打交道。


  2007年气候组织刚进入中国时,低碳尚是一个生僻的概念,但现在却成为了全民倡导的话题。NGO显然不能再满足扮演倡导者角色了。对于任何理念倡导的提议,吴昌华都会说:“别倡导了,做点什么吧。”


  气候组织发起人、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曾对吴昌华提及,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面临的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挑战。对此观点,她深有体会。从政府层面延伸到企业发展,吴昌华眼光看得更加长远。“一直以来,先进的工业、技术大部分都是由西方主导,我们在后面被牵着走。现在世界正在向低碳经济转型,中国企业也许依然不能够超前,但至少是个机会。我们一定要打好手里的牌。”


  “与领导者同行”是气候组织的口号。这样的定位让气候组织在中国企业界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整个2010年,气候组织中国区在来自神华、华能这些央企专家的支持下,在CCS(碳捕获与封存)、电动车等领域撰写了颇具影响的研究报告。而其旨在帮助企业和地方政府建立低碳战略的“碳路未来”和“中国再设计”亦吸引了大量企业加入。


  同时,气候组织也面向公众发起了多项公众参与的活动。比如2009年,气候组织发起了百万森林的项目。项目面向公众,倡导大家低碳生活,并且通过5元钱1棵沙棘树的捐赠活动,支援西部气候贫困地区的人民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增加收入。通过这个活动,贫困农户家庭将无偿得到沙棘树苗,果实所得收入归农户所有。


  项目伊始,吴昌华对什么时候能实现规划目标并不太自信。项目规划中的目标是在两年内种上100万棵树,实际上需要募集到的公众资金是500万元。令她惊讶的是,500万元钱在热情的公众支持下,9个月就募集到了。


  2010年10月,吴昌华来到了项目地点回访——甘肃省通渭。在这里,西北独有的大漠掩映在苍凉的寂静中。西北昔日的繁华被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所带走。因为环境而致贫的西北人,渴望还大地一片绿洲。


  看见大漠上已经种植的小树苗,吴昌华心里升腾起许多感动。她说:“环境宣教需要宣传和延续。比如我11岁的儿子在念小学,我经常被学校请去给同学们做讲座,环境保护的理念这就延续下去了。你要是和我儿子谈环保问题,他会说他以后要设计太阳能的车,虽然是小孩子的话,但从中你就可以看见环境教育普及的希望。这让我很振奋,他的环保意识已经在生根发芽。”


  不久前,一身晚礼服的吴昌华出现在JESSICA旭茉女性杂志2011成功女性颁奖典礼上。这是她极少穿着礼服的时刻。她化了精致的妆,笑容却依然淡若雏菊。她发表了获奖感言,她说:


  碧水蓝天,本来是我们每个人该享有的环境品质;绿色低碳,也应该是我们每个地球公民应有的行为准则。但是,在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碧水蓝天成了我们的奢望;绿色低碳是我们的梦想。


  在这个大背景下,气候组织的成立和发展,以及我们所推动的事业,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弄潮儿”,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政府、企业和广大的公众一起助推一场清洁革命,去兑现我们的奢望、实现我们的梦想。我有一个11岁的儿子,每当看到他的眼神,我都会有一种要坚持下去的动力。我们今天的努力,是为了我们自己生活的更好,也是为了子孙后代的美好未来。成功需要全社会的一起努力和同行。


  未来,她将一直坚定自己的信仰,那就是世界在变,纷繁复杂,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坚持做好一件事情,相信低碳世界的未来,只要坚持做,就能看到成功。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