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绿韵博客  环境生态论坛  留言 今天是:
网站首页资讯文章供求生活NGO考试旅游下载图库
载入中…
相关文章
北京师范大学“千乡万村…
清华大学“千乡万村环保…
大学生志愿者“千乡万村…
最新推荐最新热门
专题栏目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NGO >> NGO交流 >> 学习经验 >> 正文
高级搜索
北京大学大学生志愿者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活动总结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11 13:24:44 | 【字体:

  北京大学开展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已有二十余的历史,在这过程中,社会实践的形式逐渐丰富、涉及的地域范围日益广阔,学以致用、服务社会逐渐成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鲜明的主题。近十年来,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开展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活动的实践团队逐年增加。今年6月5日,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在我校正式启动,基地将开展环境教育活动作为主干项目之一。积极的推动环境教育领域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

  今年暑期,我校共有300余支团队,奔赴全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赴山西大同实践团等40支团队主要在农村地区开展实践活动。并在校团委的组织下,积极参与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大学生志愿者“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他们走出校园、深入农村进行环保知识的科普宣传,旨在使广大农村的居民得到环保知识的教育,积极行动起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共同建设生态文明。下面对今年暑期开展活动的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积极组织建立有效保障体系

  1、活动流程  2007年6月23日,北京大学团委成立“北京大学大学生志愿者‘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工作指导小组”,负责日常工作,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行动执行方案。 2007年6月末,指导小组邀请相关专家举办农村环保科普相关培训讲座,内容包括农村环境保护基本知识、农村地区较敏感调研课题调研技巧、潜在污染地区安全防护常识等,并组织小分队办理保险。 2007年7月至8月,各科普小分队奔赴四川、辽宁、河南、广州等18个省份开展环保科普活动,累计行程超过6万公里,发放各类宣传材料近4500份,宣讲82场,辐射农村人口达6000人以上。

  2、活动组团情况

  本次科普行动一共组成40支小分队,共有来自北京大学各个院系的406人次参与科普行动。其中,博士研究生52人,硕士研究生83人,形成了良好的梯队结构,充分体现了高校学生开展环保科普活动的人文优势。

  3、活动保障

  为了加强活动科学性和实效性,筹备小组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和学科专业优势,对小分队成员进行了基础知识和具体技能的培训。知道小组同时确立了几个基本的课题方向供小分队立项时参考,并利用信息化的工作平台促进信息的共享,加强信息化建设。

  二、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开展活动

  1、整合资源,与当地政府充分合作

  环保科普小分队到达活动开展地区后,积极与当地各级政府、村委会取得联系,协商活动相关的内容。当地各级政府、村委会对科普团活动主题予以了肯定,并给予大力支持。以赴云南澄江镇海口村环保科普小分队为例,队员在深入海口村等进行宣讲前,得到了澄江县政府、团委、科技局、水利局、环保局、统计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当地农村社会经济概况、能源发展和当地小水电发展的相关资料,极大地丰富和推动了环保科普活动。正是在当地各级政府、村委会的热情协助、声援动员下,40支科普小分队有效争取到了珍贵的社会力量,拓展了活动幅度,增强了开展力度,保证了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较好地扩大了活动的社会影响。

  2、因地制宜,结合各地情况开展活动

  理论知识具有一般化,模型化等特点。从理论到实践,从共性到特性,则需结合个体的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环保科普小分队在科普宣传过程中,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不断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贴近当地农民生活,努力站在农民同胞的角度思考问题,针对难点,结合理论提出建设意见,切切实实地帮助农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赴广西崇左市福绥县的小分队队员了解到当地许多村子村民的饮用水都来自浅层地下水,而这部分地下水大多数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小分队成员及时调整宣讲内容,侧重于水污染防治问题的宣讲。由于此问题正是困扰了当地村民许久的问题之一,因此小分队的宣讲引起了广大村民的认同。

  3、积极调研,在实践中探索,探索中实践

  面对复杂的环境情况和差异性较大的受众群体,队员们不断地探索实践,积极努力的保证活动的实效性。而信息搜集与反馈工作是确保活动实效性的基石。在湖南凤凰县,队员们通过深入生态示范村,了解其具体的运作模式,并对其给村民们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调研;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示范村的考察,队员们了解了生态厕所技术、沼气技术、生态堆肥技术在农村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在陕西靖边县,队员们通过和当地村民进行了座谈,了解了各项环保技术的实际应用细则,为此后宣讲活动的开展和增强建议的可行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环保科普小分队还积极关注当地农民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环境问题。在甘肃省嘉峪关市、永昌县,队员们从乡镇企业污染、水资源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入手,在村委和企业领导的支持下进行实地考察,发放调查问卷,深入农户家中访谈,开展了一系列针对环境状况的调研活动,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环境政策建议。

  4、建立沟通机制,保障成果有效反馈

  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环保科普活动的开展,为当地村民带去了环保的知识,帮助当地村民树立了环保的意识。意识的树立重在宣传引导,贵在持之以恒。复杂多变的环境问题不是通过一次的科普活动就能使村民们应付自如的。为此,环境科普团与当地建立起了良好的沟通机制。沟通机制主要包括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共建农村环境科普站、与当地学校结成兄弟共建单位以及在当地积极关注环境保护的企业建立环保科普备忘录等。例如,赴山东泰安环保科普小分队就和当地二十二中学建立长期共建的关系,赴四川新津、双流环保科普小分队就和当地有关部门建立“绿色联盟”等。这些沟通机制的建立,使队员们能够在此次科普活动后,依托自己的智力资源,继续定期进行支教、座谈和宣讲,将更多的环保信息传递到农村,保证了村民们将遇到的环保相关的问题及时反馈并获得解决;同时也为环保科普队员提供深入基层、了解社会的场所和机会。

  三、活动成果反馈

  本次环保科普行动实践范围广、形式丰富、针对性强。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各级领导及媒体的热情关注,北大团委韩流书记,共青团中央青农部部长陶宏、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团委书记克克更是亲自参与其中。此外各地政府、乡镇企业、各类民间组织乃至村民也予以了极大的支持,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环保科普小分队成员的宣讲活动通过知识的介绍和观念的引导帮助村民架构了环保知识体系,引导村民利用这些知识来认识周边的环境问题,树立环保的意识。群众根据生活中的事例和遇到的困惑,积极与科普团成员进行沟通,科普团成员利用专业知识为村民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村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在科普团成员与村民间形成了交流与互动,使活动的成效更加显著,真正将活动的主题落到实处。各小分队环保科普行动的顺利开展不仅在全国各地农村传播了前沿的环境保护理念,收集了我国环保科普现状的基础资料,也为探索我国开展环保科普的有效途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为今后进一步促进全国高校从事环保科普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积极探索开展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今年参与大学生志愿者“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的过程中,结合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实际情况,为有效整合资源,我们对农村地区开展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行如下探索:

  1、实习推广

  实习推广是指通过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在农村地区的实习在当地开展环境教育。教学实习具备参与人员专业性强、带队教师业务水平高、组织纪律性好、资源优势明显等特点。以上特点为实习中开展环境教育推广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我校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球与空间学院等原系开设到野外实习,主要前往山西、秦皇岛的农村地区。结合今年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地貌学实习,我们组建了由五名教授带队,80余名学生参与的环境教育推广团队。奔赴山西大同县实习地区周围的21个村落,在开展实习的过程中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张贴挂图、提供咨询等形式开展环境教育推广。充分整合资源,取得良好效果。

  2、协同推广

  协同推广是指,借助当地民间组织的各方面资源与他们一道开展环境教育推广。高校大多处于大中城市,因此长期以来与农村地区,尤其是省外农村地区沟通普遍较少。因此,在开展环境教育推广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来磨合。因此,在今年的实践项目中,我们强调与实践地的环保类社团、周边地区的高校的协同活动。例如:在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的支持与配合下,我校赴四川阿坝州实践团仅用一个上午就完成了在安龙可持续发展示范村的餐馆和调研,并举办宣讲会一场。

  3、远程推广

  远程推广主要是指对网络等媒介不发达的地区,将院士、专家学者的针对当地的访谈视频通过笔记本电脑播放。以加强宣讲内容的说服力。目前开展环境教育宣讲主要参与的对象为高校学生,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引入专家学者的有针对性地访谈视频将有助于提高推广内容的说服力。

  4 、间接推广

  间接推广是指,在一些较为贫困,或者在法律、心理等方面比较需要帮助的地区,可以在组织法律、心理咨询的主题活动下间接开展环境教育。

  在实际开展环境教育推广的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地区农村居民对法律、心理等方面有十分迫切的需求,在此情况下,很难开展环境教育。基于此,我们在组建团队前往偏远地区的过程中往往加入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相关专业的学生。首先根据农民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力所能及帮助。之后再行开展环境教育推广。

  五、建议展望

  1、向农民宣传环保知识需注重体系化许多地区农民或多或少都具有一定的环保知识,但是并不成体系。因此,大部分农民只关注或只能意识到比较重大的环境污染现象。同时,零碎的环保知识使得农民对环境保护的意义认识不深,无法长期树立起较为深刻的环保意识。

  有鉴于此,在向村民们进行环境教育时,除了充分考虑农民的接受能力,还应重点考虑知识的体系化,可以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编制针对当地具体问题的环保科普手册,使当地农民对环境保护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树立起牢固的环保意识,关注身边的环保事件,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

  2、协助建立长期联系,便于开展二次调研

  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开展活动的同时应当放宽视角,立足实际,目标长远。在考虑活动的实效性的同时,还应考虑活动的后效性。通过项目互动、成果分享、定期交流等途径建立长期的联系,一方面,便于队员与当地村民之间信息能够及时反馈交流,使活动的实效性最大化,另一方面,吸引当地社会力量,壮大“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的志愿者队伍。

  3、加强环保科普与百姓日常生活的联系,重视民间创意和民营力量

  在开展环保科普活动时往往容易过分强调理论化的宣讲,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距离,这就导致了农民对身边的环境污染现象没有察觉或是束手无策。许多村民也无法意识到环保不仅仅是政府应该考虑的事,通过自己的行动,也可以对改善环保做出贡献。环境污染因地而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理论化的宣讲往往对于实际问题的帮助意义不大。只有结合村民日常生活,以及村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已有的经验,才能够为村民解决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