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京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的增多、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别是持续的干旱,短短五六十年间,北京已演变成资源性缺水城市。而一群来自“自然大学” 的环保者正用“徒步读水”的方式直面自然、直面污染,他们感受了北京这个城市的河流之美,也记录着这个城市的河流之痛。
千人“走”水
“我和同学们选择徒步考察的这条河名叫大柳树沟。它距离我们学校很近,沿河有许多居民居住,也有许多小餐馆、网吧之类的营业场所。附近居民和餐馆制造的生活垃圾及废水未经处理便直接排放到河里,致使河水污染严重,整日散发着恶臭。” 北京工业大学自然爱好者协会的一位同学说。
6月 21日上午,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幢二层办公楼的会议室中,“4.18千人PK乐水行”活动交流会正在举行。虽已临近期末,但北京高校十余家环保社团的代表仍从四面八方赶来。社团代表们展示小组成员的所看、所听、所想,一幅幅让众人震惊的河流照片,提醒着大家一定要关注北京河流污染现状。
为了迎接今年的世界地球日,4月18日,自然大学城市“乐水行”联合地球村、自然之友、绿家园、绿色大学生论坛、大学生绿色营等组织,共同发起了“千人 pk乐水行”活动。活动当天,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首都20所高校环保社团的近 1000名志愿者,以及一些关注河流的社会人士,在40余位环保专家的带领下,实地走访了北京近20条主要河流。途中,他们运用较为专业的河水测试用品对河流进行监测,走访了沿河的居民、商户及水点检测站的工作人员,并拍摄了大量的一手照片。而这群志愿者把这种活动的方式称之为“徒步读水”。
想让万人受益
对于主办方而言,组织千人参与4月18日当天的“徒步读水”活动,只是“千人PK乐水行”的一个开始,他们更大的目标则是让万人从这个活动中受益。
来自华北科技大学环境保护协会的56名志愿者们在此次活动中,对潮白河南段的水域进行了考察。他们不但对河岸居住的居民进行了走访,还向附近居民发放了环保宣传单页;他们深入到挖沙场中,对挖沙对河道的影响进行了现场勘测;他们还准备把自己拍摄的照片、视频上传到网络上,让更多人了解潮白河的现状。
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志愿者通过组织图片展、水资源保护专题讲座的方式,与自己所在学校的同学们进行了分享。
研究组成员之一、民间水专家张俊峰则表示:“同学们在活动中结合自己的专业,把学习本身和环境有机地结合,与社会互动。他们现在每个人所做的事情,就如同昆虫的单眼一般,他们把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串联起来,汇聚成复眼的效果,让更多的人看到北京整个城市水资源的现状。”
北京化工大学绿协的黄萌同学是“乐水行”的老成员了。她说:“专家告诉我们,19世纪是煤炭的竞争,20世纪是石油的竞争,而未来的世界是水的竞争。我们每一个人看到身边的河应该想到的是北京,是国家,想到的是水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研究组成员王建老师介绍说:“同学们参与的每周六进行的‘乐水行’活动分为短程组和长程组两种,短程组一般每日行程5至7公里,主要是五环路以内的河流,而长程组行走有时每日行程会达到20至30公里。两年的行走,让参与的人有了更多对水和河湖的认识。区别于一般的学习,‘乐水行’没有课本,没有费用,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先自然再书本,先实践再理论。它让人体味到亲水、乐水、爱水、节水的快乐。”
一份关于水的奠基性报告
自然大学“乐水行”活动始于2007年3月,在有些冷清的三月,开始了这个名为“徒步读水”的环保行动。每星期六都会有一群人沿着北京的水流行走着、观察着,风雨无阻。他们有的是四五岁的儿童,有的是年已花甲的老者,而队伍中的主力军则是来自北京各个高校环保社团的大学生志愿者。
在这里,他们不分专业,不分职业,不分年龄,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要保护水,就要了解水;要了解水,就要为水付出。他们说:“要向水学习,一定要亲自去看,只有亲自去看了才可能洞察一切。但所有的付出都比不上自己的收获,因为,水会回报给我们更多,自然会回报给我们更多。”
从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自然大学水学院研究中心将原有的“徒步读水”活动进一步推进,他们为“城市乐水行”志愿者搭建了一个很好的研究平台,成立了《水与北京可持续发展》研究小组,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课题研究。
在6月21日的交流会上,这份历时一年、倾注了无数“读水”人心血的《水与北京可持续发展》报告也终于展示在世人面前。
几张正反双面打印的A4纸、两颗订书钉,并不清晰的印刷字迹……记者拿在手中的这份报告无论是从打印来看,还是就装帧而言都多少显得有些粗糙,但报告里详实的数据,清晰的记述却足以给所有生活在这座缺水城市中的人们敲响警钟:
随着北京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的增多、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别是持续干旱,短短五六十年的时间,北京演变成为资源性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220立方米,只有全国人均的十分之一,世界人均的四十分之一,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水资源1000立方米的下限。
1999年至2007年,北京持续9年干旱,降水只有多年平均的70%,更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由于持续干旱,北京大地处于干涸状态,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密云、官厅两大水库可调用的水量十分有限,水资源形势十分严峻。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保证北京的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份研究报告是自然大学水学院与自然大学研究中心推出的第二份民间独立研究报告。自然大学的所有项目都倡导开放共享的原则,而这份研究报告也是如此。每个人都可以从自然大学的网站上看到它。
“关注水,除了要以足够的频密度对身边的水进行观察和检测之外,还要对所有与水有关的传统、文化、故事、现实有良好的沟通,这可以说是研究,也可以说是浸染。”研究组成员之一的张祥老师告诉记者:“说到底,我们是以关注水现实的精神,慢慢地听水讲述它的历史,它的情怀。”
张老师还说:“由于缺乏监测数据,也因为当时对研究设计时考虑不周,因此这份报告只能算是基础性的奠基报告。它的好处就是以后所有关注水的人,都可以很从容地从这份报告上得到相当多的基础信息。”而对于未来,他们也早有了规划:“有了这份奠基报告,一年之后,也就是2010年6月,我们的理想是推出第一份《城市水独立评估报告》。我们相信,一定会有许多人喜欢这样的项目,与自然大学水学院的所有学生一起来参与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