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都应该把社团生活当作一种生活方式,真正投入精力认真地开展,而不能太急功近利,这样才能更好地彰显大学的精神。”
据统计,从2004年到2008年四年间,首都高校新增社团1413个,占学生社团总数的40.3%;社团注册成员新增10.9万人次,占社团注册成员的39.1%。截至2008年1月,北京75所高校共有正式注册学生社团3506个,社团注册学生达27.9万人次。
■ 新闻链接
“卸任了,最高兴的一定是我的胃。”这是完成工作交接后,湖南湘潭某高校象棋协会前外联部部长谭尚的第一句话,“和各个社团打交道,规矩太多,甚至在饭桌上都要注意,一不小心就会得罪人。”
有一次,协会承办了一个省级联赛,邀请了不少兄弟院校的象棋协会参加。为了表示尊敬和重视,谭尚和协会主席必须亲自接待外地的象棋协会负责人。接到人后,按规矩先请吃饭,还得主席这种同级别的干部陪着。接待的第一天,谭尚和协会主席一共吃了6顿饭,其中,最晚一拨儿人是晚上10点到的,一听来客还没吃饭,马上就领他们去吃饭,还不得不陪着喝酒,人可以强撑着,但饱受一天折磨的胃可做不到,当晚就造反了。
“有人说大学就是个小社会,有人说大学是最后的净土,我还是比较赞同前一种观点。”谭尚表示,社团干部和社会上的行政干部没什么差别,如果说有,也就是等级不同,接待费用不同。
饭桌上的“潜规则”不仅存在于外联方面,还渗透到社团内部各个环节。
迎新晚会结束后,北京某高校求是协会的成员进入聚餐的包间,自觉给主席让出了门对面的座位,即所谓的“上座”。等主席坐下,副主席、各部部长、副部长依次入座,干事们另坐一桌。主席端起一杯酒,“今天晚会办得很成功,这杯酒我敬大家。”主席一杯酒下肚,旁边几个不会喝酒的女生也不得不喝一杯,如果不喝就是不给领导面子,等主席开始劝大家快吃,所有人才敢动筷子。据搜狐网
临近寒假了,大学校园里又开始热闹了,每年的寒暑假都是大学生社团最忙的时候,有出去调研的,有组织学生一块玩的,还有拉广告的……只要学生有兴趣,肯定是闲不着的。此时此刻,走进任何一所校园里,相信你都会被扑面而来的横幅、海报、宣传单、喷绘图等弄得眼花缭乱。
如今,全国高校社团可谓百舸争流,一片繁荣。以首都高校为例,截至2008年1月,首都75所高校共有正式注册学生社团3506个,社团注册学生达27.9万人次。共青团北京市委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08年四年间,首都高校新增社团1413个,占学生社团总数的40.3%;社团注册成员新增10.9万人次,占社团注册成员的39.1%。
但数量不断扩大的大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到底怎么样?都开展些什么样的活动?是否对学生的就业创业有帮助?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和调查。
这里是一个锻炼人的好地方
“如何将大学生活过得精彩而有意义呢?来参加我们的社团吧!”这或许是大多数高校社团在招新之际最流行的广告语。的确,进入大学的校园,除了学习,让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尽可能地满足和发挥才是最精彩的,也是最难忘的,这是记者在走访有过社团经历的大学生们时,他们表达出的一个共同的声音。
相比有的同学参加十余个社团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学生李璐璐认为自己还比较理性,一开始就选择了四个社团,最后,通过一段时间的鉴别,一心留在了校报记者团干“事业”。酷爱写作的她今年已上大三了,但依然坚持在自己喜欢的岗位上,并默默地干着那一份“事业”。“这是一个让人得到迅速成长的过程,虽然里面有辛酸,有艰苦,但也有不菲的收获。社团真是一个锻炼人的好地方。”李璐璐表示,自己在社团的经历是对她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自己的许多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向来腼腆的她现在也不怕发言讲话了,而且还经常指挥大家干这干那。
同为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的何柳回想起自己加入社团时候的情景还记忆犹新,“大一进校门之后,看见大家都在加入社团,我也跟风报名参加了院里的学生会,后来‘百团大战’的时候,看那么多社团招新看得都眼花了。不过有一个社团最拉风,就是现场表演的‘爱乐人’,那些人在台上表演可真帅,看得我心痒痒。于是我就多方打听这个社团的名堂,大家都说这是人大最大的音乐社团。这下我可心动了,我从小就喜欢摆弄乐器,又喜欢唱歌,在学生会参加的又是文化部,于是我就满怀希望的报名参加了‘爱乐人’,希望有时间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
何柳表示,她在“爱乐人”社团参加了许多活动,收获也非常多。“我感到特有归属感,因为这里有很多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每周五的‘吉他角’更是精彩。每回办活动,从策划到宣传,再到组织、收场,每一项都是由我们独立完成,这使得我的工作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与院里的同学联系也更多了,也通过这些活动认识了不少牛人,还让我提前感受了社会的气息,极大地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
为自己找到存在的价值和学习平台
在中国人民大学《青年人大》这个学生媒体已经扎扎实实地干了一年多的章廉,谈起自己的这段经历时深有感触地说,“自己以前从没有想过在这样一个组织里能够学到这么多,得到这么多。”
章廉回忆说,高中时很少与同学一块活动,自己的世界里只有学习,让他与同学的感情十分生疏,自己也十分不自信。“我在第一次例会时居然没有敢讲一句话,更别说像师兄师姐一样高谈阔论,评价最近的时事政治热点了。”
章廉表示,在《青年人大》这个平等的团体里,他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学习的平台。“从大一下学期开始,我逐渐学会了写规范的评论、做大题材的策划、采访、组稿、排版等等作为一个学生记者应该学会的东西,还结交了好多来自不同学院的、共同在青人这个大家庭里工作着的好朋友,这是在各个单独的学院里很难做到的。青人这个团体,是一个温暖的家,没有它,我的大学生活绝对不会有这么精彩和丰富。”
“我在师大参加农民之子社团是慕名参加的。这个社团在师大有很好的口碑。他们关心的问题很多也很实在。包括城市流打工子弟的教育问题,农村儿童教育,自然教育等。他们的活动很丰富,并且很深刻。他们经常和一些相关组织联合活动,去农村调研,去郊区支教,给打工子弟学校上课。我参加过的两个活动都让我受益匪浅,一个是郊区农村儿童的暑期培训,一个是对郊区农家乐状况调研。”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冯雪峰回忆起自己的社团经历时,印象还十分深刻。
超越大学专业的影响
谈到大学生创办和参加社团一事,浙江理工大学高教研究中心许联老师对记者表示,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成立并且是在为共同的兴趣、共同关心的问题开展活动的社团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有益的。许联认为,大学与中小学教育的最大不同在于自主性的唤醒,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也能找到大学生活的意义。“社团也是一个集团,可以认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同学,对不同群体的人认识得越多,视野、眼界也越宽阔,形成多元、开放的思维方式,更能与他人合作和共同生活。”
许联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社团带来的影响可能会超越大学专业的学习,特别是对大学生将来的就业选择、工作方向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组织松散 有名无实
“注册一个社团,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过程,只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活动方案、发展方向等材料,学校主管部门都会批准成立的。”北京科技大学学生活动中心马海老师向记者透露,由于社团都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只要不出现严重的问题,学校一般不会撤销社团。
马海坦言,学校对社团的考核也比较松,一般学期末交一个总结就可以了。因此,一些社团的活动也比较少,虎头蛇尾的现象比较严重。活动能否办得好也主要取决于社团负责人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负责人不用心,那么这个社团很容易在一段时间内就沉寂了。
对此,李璐璐也深有感触,“在去记者团之前,我参加了一个社团的编辑部,但是这是个十分松散的组织,人员又十分冗杂,所以我进去了一年只发过几回报纸,别的什么事情也没做,让我十分失望,不得不离开。”
北京科技大学行知学会原会长、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学生廖浩明也有过失望的经历,“刚入大学的时候,我加入了一个跟职业发展有关的社团,本来是想学到一些职业规划、人生规划方面的知识,认识一些在这方面有些研究的朋友,但是让我失望的是,社团的负责人都不把心思放在这个上面,根本不组织像样的活动,最后我只好走人了。”
何柳也坦诚,很多社团给她的感觉是组织很松散。“最后连人都留不住,不知道是怎么撑起来的。”她还表示,有些社团太成人化,太社会化,缺乏温馨的家庭感觉,也很少有人文气息。
实际上,这些不作为或者组织管理不够好的社团也耽误了很多学生的宝贵时间。李璐璐表示,自己和同学们都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参加了不少社团,但是大多数社团都让他们感到收获不多,甚至根本没有所获,同时,还白白地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另一方面,一些较大的社团由于参与的学生过多,也导致很多学生得不到更好的锻炼机会,最后只能退出。
社团是一种生活方式,不能急功近利
提起社团经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学生陈瑶星无奈地说,“大一的时候,我也和其他同学一样,报了很多社团,比如说学校里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学院里的团委组织部和学生会生活部。我也希望在社团中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所以每件事情我都勤勤恳恳的去做,但是结果却不尽人意。学校里的青协,成员很多,要想有所突出很不易,除了要勤勉工作,更重要的是积极,要跟上面的师兄师姐搞好关系。”
最后,陈瑶星只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社团需要的周旋交往能力我实在是匮乏的很,也很难一时半刻就培养的出来,所以,我觉得自己还是不适合社团活动。”
对于社团出现的松散问题,马海表示,为了加强对社团的管理,北京科技大学要求所有社团都必须有挂靠单位,由老师来指导开展活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社团招新时间一般也安排在大一下学期,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更好地了解社团的基础上进行选择。但由于社团数量较多,在管理上还需要不断地完善。
许联则认为,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都应该把社团生活当作一种生活方式,真正投入精力认真地开展,而不能太急功近利,这样才能更好地彰显大学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