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文集首页
作者简介
作品目录
生态文明
个人空间
雁过留声
新闻视点
环保文库
环境生态论坛
□ 作 品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 热点文章 □
 

在网事中飘落的信笺(一)
发布时间: 2005/7/27 11:34:08 被阅览数: 620 次 来源: 诗哲魂文集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这16封回复一位来自英国网友的通信,它汇聚了穿越网络时空的多种体验,在进行广泛交流和对话同时,还涉及一些个人出版方面的私事,更多的却透出对一个时代的思考,对精神生活的一种理解,对痛苦生活的自我拯救。

  
(1)回复来自英国的信件

  M君:您好。我不知道这样称呼您对不对?我是男性,从文字里我的直觉感到您是一位女性。可能在写作中我更多的表现了男性世界的另一面柔情,所以引起了您一些误会。不论是男性或女性,都双重的具有各自不同的明显特征。

  我一直感到男人应该有女性的温情,相反女人应该有男人刚强。只有在两者合谐的统一于一个人身心之上,这个人才可能是一个完整的人。从来沒有人像您这样认真的阅读我的作品,我真的非常感谢您的理解,不知我能否将您当做我文学上的知已?但我真的感到您是我一生相遇到能够读得懂我的人,我从心里非常珍重这份友情。

  在人海茫茫中,我们在寻找那属于灵魂相知的人,苦于我们人的生命短暂,有时期待真的就是一场梦境。有些神秘的力量在我们之间,西方人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是我们东方民族难以体验的,我对于基督教有一些接触,还沒有进入到您所达到的灵魂体验的深度。我想会在生命痛苦的历程中去用自已苦难去求证这一生命的教义。或许我更多的是文化的基督徒,希望能够经常谈一谈您学习的体会。

  我的写作使我更关注从世界文化的目光去看待这个灾难深重的世界。当我得知您原先是读英文专业,我好像感到我们之间有可能合作。我的作品正在联系出版,现在还不知具体情况如何?我也希望尽快出版,到时我一定给您寄去。

  我有一个见议,您能否在空闲时间,试着翻译一些呢?我希望自已的思想在英语世界中获得认可,这可能就是我们东方民族对于这个世界的一种介入。在这个世界上东方人同样有自已现代思想的声音。对于我的建议,您可以考虑一下,不必要给我什么答复,况且我也不是什么名家,我只作为朋友的一种提议。

  许多事情在于我只能这样的思考,而您可能又有许多不便,不要顾虑什么。我这个人可能有些心切,请您原谅。我正在写作另一部新的作品,是在一个语言的语词世界中突破现代汉语表达模式的一种探索。祝您在英国学习愉快。经常保持联系,谈一谈您感受到的异国风情与思想体会。

  
(2)对精神处境的一种解读

  M君:您好!我还是想给您写一封信。在商品化社会中,一个纯粹进行思想写作的人,究竟能够走多远?我的痛苦是来自于对这个世界悲剧式的认识。一个在生命中选择了与大多数人不一样的生活的人,他用抵抗的生活态度进入生命的历程时,几乎每时每刻都痛苦的感受到不被理解的冷漠,在绝望的思想深处,我不时的觉得这个世界的凄然。

  可能我注定要在这样的绝望中体验生命,不幸对我们这样的生命难道是天生的吗?我不断寻问自已,思想生活的每天都充满了怀疑的精神,对这个世界彻底的追问,让我内心不能够平静,我从中度过了自己感到困惑的时期。

  我不是一个畅销书作家,我用生命的体验来书写心灵世界的绝望,把灵魂生活中最细腻、最感性的话语带到世界上来,如同卡夫卡一样进行写作和生活。在一个不能够自由发表意见的国度,人性被无形的力量约束,时时感受到一种窒息。或许,很多话语不是为这个时代而写的,可我们又多么渴望被他人承认啊!

  还有,当一个民族都变得疯狂时,一个人清醒的思想感情又能够在多大的范围之内受到认可呢?我这样对您说,在如今出版界只认金钱的状态下,我觉得我的作品很难有出版的可能。所以我提出来您翻译我的作品也是从这种境遇出发,希望您能够凉解。

  我可能更想从英语世界寻找突破。但是我同样能够理解您的处境,在英国这样一个保守主义国家,我依然相信他思想的高度品质。

  尽管我的思想作品还要许多值得商榷地方,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人,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去表达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思考。文化是在边缘处获得交流才可能达到全人类共享。我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因为思想而痛苦的人,对于物质生活期望不高的人。然而,对于精神品质的要求已经达到了绝对至上要求。绝对的完美主义者注定要在这个世界上痛苦地经历磨难。

  我为一种纯粹化精神生活而来又而去的人。正是从生命的极限处我为这个世界带来了从未能有过的感受,我才从中获得了那么一点儿幸福。我想您能够理解我内心的隐痛。关于联系在英国出版的事情,我觉得给您出了一个难题,请您不要太费神,我不过是觉得您在英国有这种可能性,不是非要联系不可,请您见谅。许多事情等待您回国之后再说好吗?

  原谅我的冒昧。在这个孤独的世界上,我确信您是能够理解我的知已。不要为这样事情而增加不必要的麻烦。我替您考虑的太少。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需要时间的,我的性格操之过急的问题一直是我的弱点。不要见笑。就说这么多,周未愉快。同时希望我们之间有一些话题,成为我们在网络写作交流的一种记录。我先提出:严肃文学在商品社会中如何拥有自由宽阔的沃野,独立的品性?完全用感性的写作方式来进行交流。

  
(3)一个完美主义者的追求

  M君:您好!我同意您的想法,作品争取尽快在国内出版。你的来信对我是一个鼓舞,也使我对自已充满了信心,对您在百忙中仍能够翻译我的作品而感动。我们必尽素不相识,您能够如此对待我的作品,从中看出您是一位值得我信任的人。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寻找精神上的知已与同道人,这是一个不能够被期待中的事情,只能够在人海茫茫中等待缘份的事情。我觉得在您和我的交往中,我们双方都没有功利,都是因对各自心中那份真切的生命感受,而相识,而进行交流,并在思想的深度上达成一致的认同。在经由阅读的沉默空间中,我们尽然能够通过文字来穿越时空的隔绝,我相信灵魂是相通的,一种神性的力量抵达了我们生命之中。您说是吗?

  对于生活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双重的享受物质与精神生活完整,那一直我生命的一种想往,这一点我们是共同的。一个对这个世界如此热爱的人,我相信他一定是用温情来拥抱这个世界的人。

  生活的艺术化,对生活的宗教执著,都是我解读自已生命的一种真实。同时,在加上我悲剧式的命运,时常让我用黑暗的情绪思考生活本身。这种气质同时集结在我身上,它造就了我。

  在生活中我是那种诗意加浪温的人,在精神领域内我又是一个情绪化的人,我双重的将自已置入到生活的激流,在这种分裂的困境中是一个对一切艺术形式充满探索精神的人。

  我对绘画,摄影,电影,音乐,舞蹈,与文字相关的艺术形式都有极浓厚的兴趣,我想您已经在我的文章里看到了我的探索。在我的心中总有一些先哲让我感到与他们同行和在一起的意愿。萨特,波伏娃、海德格尔、柏林、赛义德、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诗人,哲人,他们从生活中所走过的道路成为我的一种路标,这就是我生命选择。

  我不对生存本身有极限的突破,不论在物质还是精神上,就不能够达到或超越这个时代所有的人。这不是狂妄,是生活必须要这样进行思考。可是有时我们却始终受累于这个世界的命运的安排,在这种境遇中我们成就了自已的思想与生活。并用非常自我的方式从实践中推出了这样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它完全不能够用事俗的观念来评价。

  我与几个要好的朋友做了一个论坛,主要是由我的朋友在做,我当了一个版主,因为忙碌写作,最近上的较少上去,欢迎您参加。您有机会去看一看,那是一个集音乐,电影,学术,文学一身的乐园,一个用古希腊式精神情操来生活的一群人。

  
(4)阅读的生活

  M君:您好!接到您的来信,很高兴。最近一直在读《英伦独语》桑塔耶纳写的,从他优美的文笔中我领略了英国人理智,古板,文明,高贵的气质,英国文化冷静又有热情特质,不知您去没去伦敦附近的汉普郡一个叫赛尔波恩村庄?一位英国牧师怀特写过一本书赛尔波恩的自然史,在生态史上他属于首先发现自然田园和谐的人,在那个风景如画的地方,他生活了一生。有机会应该去那儿看一看。

  近日我还在读2002年诺贝尔文学得主伊姆莱的《另一个人》,还有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印度三部曲,我觉得受到不少启示。从他们所关注的问题视角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伊莱姆哲理性的笔触,从风格上我非常喜欢。最近还有一本书,《福科的生死爱欲》写的也不错。

  好书有时真的是读不完的,我每天仍然保持一定的文字量,在写作的同时又开始大量的阅读,我觉得我是活在书里的人。不知您在英国主要进修那些专业内容?经常坚持写作吗?来信能谈一谈吗?我先前给您说的那本书,写的进展较顺利,主要是我对语词直观的一种体验,完全用散文的笔调写成,类似于文字的多义世界那样的风格。同时还在写一个思想片断性的作品,文字的风格很象时间黑暗的河流。我还有一个想法,将来把一代人的忏悔写成一本书,更深度的挖掘这个方面的主题。您说呢?就写这么多吧。占用您好多时间不好意思,不要每封信都回,根据您的可能,在国外要争取多一些时间学习,我曾去国外有过体验,很能理解您现在的状态。多保重自已。

  
(5)加深了解的信

  M君:您好!接到您的来信,很高兴。知道您此时一个人在异国他乡,加上阴雨连绵的心境造成的思乡情怀不能释然,我才想到应该即刻给您回信。

  厦门今天是阳光明媚,是空气中散发着清洁的味道,我有时在想可能恰是厦门的氤温的气候给了我如此的文思。知道您的一些情况好像心里明亮了很多,网络给人们带来的交往总是让彼此在雾中看花,有时又好像一场梦境。从文字中捕获到的意象才可能对您有一些猜想,我想您也是如此,是吗?从来信中得知您是从事教育也证实了我对您的猜想是对的,看到您与另一位翻译者合作译出的书,我也感受到您英语背景中透露出的学识。

  我从前也做过老师,觉得学校仍然是一片相对宁静的一块净土。我仍然想往那种生活。可是近几年,学术腐败,也让人不安。这些年我一直作公务员接触到一些社会腐败现象,真的觉得是中国社会这个民族精神的衰退,感受内心的悲愤不能够言表。只能够用笔去书写,用个人的反抗来进行自我净化。

  那些书都是我自已购买积累起来的,我总是想用世界的眼光来看中国社会,来反思我们社会的未来。这些很强的民族意识,是从这种全球生存境地进行思考的结果。所长我将自已所有的积蓄都购买自已喜欢的书来读。要说的总是很多,我想我们既然想识了一定会有机会相交,互相了解对方。不多谈了,心情愉快。

  
(6)人文主义者的苦闷

  M君:您好!来信收到,知道您喜欢读我写给您的信,很高兴。我这些年的境遇不是太好,主要是工作上的原因,现在这个单位特殊又复杂,对于我这样的人是难以对付的,好在还有一些个人自由,我可以每个月用很少的时间去完成任务就是了,因此每天仍然有很多时间去读书与写作。

  官场上的事情对我是一种污辱,我觉得与这样一些人为伍实在是一种曲辱,无奈还因为要活下去,不得不坚守,这可能就是人生的悲哀。一个追求生命纯粹的人,必然要承受如此的重负。越在孤独中我越想寻找同类,当您出现在我面前时,我感到一种从未曾有过的那种亲切,一个人与一个人在心灵上相通实在是一件充满奇迹的事情。我相信我们能够在人海茫茫中相识的确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我十分珍惜这份友情。总希望我们能够在很多的领域有更广泛的合作。

  我对自已的写作有时要求很高,时常因为达不到理想中的要求而陷入痛苦。真心希望您能够在写作上从另一视角来对我的写作给予批评。对与文学我没有您积累的多,由于语言问题我不能够阅读一些原著,我想从这些方面您能够给予我影响。好吗?

  我是一个世界主义者,又是人文主义者。我关心人类所有的方面,而我的知识又非常的少,所以将所有的时间用来读书都是不能够达成我所要的目标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也少有积累,这些都是我的弱点。

  当写作已经成为一个生命所有生活时,您是能够理解我现在对自已的要求。我实际上是在走一条打破所有文章界限的写作道路,像德里达一样,我在解构这个世界本身。同时也在让自已得到提高。要说的总是很多,暂说到这。我是用五笔打字,开始不快,打的多了就快了。周未愉快。

  
(7)冲决极限的生命体验

  M君:您好!给您先前发去了一份信也不知道您收到了没有?是否地址有误?因为一直没有接到您的来信所以我今天再给您写信。

  自由的交流让我体验到生命能与另一个生命在灵魂上沟通的快乐。我们能够突破语言本身的局限彼此能够达到一种和谐交流,这是世上难以相遇的事情。我属于诗人气质的人,情感极容易爆发,又极容易熄灭。我这个人一生都在大起大落中度过,它造就了我,又一次次让我感受到痛心疾首,至今仍然对于自已难以深刻认识。

  认识您自已是一生都要进行的事业。我们多时在这里迷失了自已。或者说我们最终失去了智慧。如若我们依附情感,我们又如何去对待理智?在两者之间我们不断的徘徊,这就是做人的一种困惑。

  有时我非常喜欢福柯关于生命极限的体验,我对于制度本身的怀疑,对道德本身的怀疑?感到他说的是深刻的。我们的社会为什么少有真正的思想家,就是我们这个社会压抑人类生命中最具有激情的东西。人如何解决理智与情感的问题,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困惑人的又没有解决了的问题。我们无法释然心中那份焦虑,那种对人性的自然回归。暂且写到这里,多联系。

  
(8)交流中获得的启示

  M君:您好!来信收到,您对我作品的评价是准确的,对我目前写作境遇所感受到对于古典知识的不足也是深刻的。我实际上一直想从这方面做一些努力,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想写一本另一种类型的思想史,用散文的笔法,将中西方由古至今思想史作一次对比较式的梳理,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它。就是用写作精神瓦尔登湖这样的写法。

  对于福柯我一直对他非常关注,他是一个在哲学之外写哲学的人,他所关注的议题都是一些其它哲学家很少关注的问题,颠疯、变态心理、监狱、知识与权力、性以及身体极限的快感体验。他可以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用身体写作的人,他对目前我们现行社会制度的批判与反思也是深刻的。

  人类经验中很多已经由社会制度肯定下来的做法是存在问题的,从平常处进行深入思考的人,这正是我非常喜欢他的原因。感受到您的阅读始终是与我不一样的,我是一个不按照常规来读书的人,完全是自由式的阅读,所以很少得到正规的学术训练。我可能更多的是从生命体验中来进行体验式的写作,从这种意义上很象福柯。但我知道离福柯的距离很远。国人有几本研究福柯的书,汪安民写的福柯的界线。刘北城福柯的传记,还有这本美国人写的福柯的生死爱欲。我也喜欢狄金森的诗歌,有机会送我一本您译的书。多保重,多联系。

1 2

 


上两篇同类文章:
  • 在网事中飘落的信笺(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信息反馈 | 联系我们 | 绿韵博客 | 环境生态论坛
    制作:绿韩子 环境生态网 粤ICP备09031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