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汇展 | 读书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低碳 | 下载 | 图库 | 留言 | 环保频道 | 环保会展 | 生态博客 | WIKI | RSS
运河古镇走向灭绝边缘
Eedu.org.cn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21CN旅游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7-4
 

  悠悠千载运河水滋养了两岸人民,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历史遗存,催生了一座座运河名城,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她不但闪耀着历史、文化的光辉,还在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物质文化生活,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遗产,实现大运河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这一代人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职责。

  运河在长度、空间和时间上具有空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重要的河防坝堤闸桥和历史文化名城,这些性质突出或时空尺度较大的运河遗产率先引起人们强烈的关注。但是,一些“灰姑娘”们在运河研究热潮的盛宴中缺席,例如千山外、故园中等这些运河边曾经繁花似锦的一些古镇。古镇因运河的兴盛而繁荣,因运河的衰败而势微,其变迁发展与运河命运可谓休戚相关。过去运河边的古镇承载着防卫、管理、商业、交通、手工业诸多方面的社会职能。由于有了广大群众在这些古镇上生存与生活,运河才具有了活力,否则运河之水即便千年不断,也只是一条简单的水道而已。

  在美军1945年绘制的L500军用地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运河沿线清晰地标有大量古镇。然而半个世纪以来,运河多次改道和城市化改造与发展后,特别是长江以北的运河两岸变化堪称沧海变桑田。这些古镇究竟还有多少留存至今?大部分人对其知之甚少。2006年8月,在这炎热的夏季,中国第一家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团体“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将“里运河与鲁运河段古镇调查”列为基金会成立来的首个调查项目。

  里运河:古镇因河而兴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历史上大运河真正全线通航的时间只有600多年,运河时而疏通、时而淤塞,只有江浙境内的运河因为水量充沛,一直承担着航运功能。由于明清时期大运河成为一条物产交通大动脉,因而也形成了一条沿运河发展的城市主轴。由于明清以来厉行海禁,长江和运河成为明清时期沟通东西与南北的两大水上通道。

  扬州至淮安段运河史称“邗沟”,现在也称为“里运河”,全长190公里,它是京杭运河史上最古老的一段,因与黄淮相交,也是治理难度极大的一段运河。目前仅存5公里,是中国最早的人工运河遗存。这让它成为大运河一个厚重的历史符号。淮安和扬州,一南一北联系着淮河长江两大水系。2500年前,吴王夫差在筑邗城挖邗沟时,他没想到的是,他既造就了未来的扬州,也造就了今天的淮安。而现在的邗沟只是一条貌不惊人的小河,甚至让人感受不到当年吴国士兵挥舞铁锹开凿时“举锸如云”的热烈和壮阔。

  两座价值绝伦的古城在历代“厚农桑、修水利”的政策扶持下,构成了比较完整的城镇间经济联系体系。从历史上看,在高度中央集权的中国,资源呈放射状分布,越靠近政权中心控制点,则各个层次的资源聚集得越多越密集,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生物链。在当时的农业文明时代,辉煌的古城依靠村镇的繁荣和兴盛作为自己重要的物质供应基础,扬州和淮安发达的部分原因就是从古镇那饱含艰辛的脊背上蹒跚起步的。

  通过“古镇运河行”,我们走访了里运河段的邵伯镇、高邮镇、安宜镇、瓜洲镇、湾头镇、车逻镇、河下镇、板闸镇、码头镇、洪泽湖高家堰惠济祠和广阳湖兰亭村。如果用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这一眼光来审视它们,无论是古老但却依然青春婧丽,还是已经垂暮几近残破不堪,或是仅剩下口头传说,这些都是耐人寻味的。作为一种具有历史价值的稀缺资源,里运河段古镇存量日渐稀少,成片历史街区的价值愈显弥足珍贵。

  里运河与江南运河相邻,但古镇差异较大。江南水网如织,古镇发育成熟,只看一个也就知道其他古镇的大概了。里运河地处南北文化交界,古镇形态兼收并蓄,往往沿运河平行发展或处于几条水道的交汇处。风光优美、战略地位显著、治理黄淮难度极大,商业价值突出,古镇类型和建筑存留呈现出多样化,这是它们独一无二的保护价值。古镇承载了堤坝码头营造管理的重任,不乏商人买卖赢利的经营打算,散落着传教士拯救众生的无限虔诚,流传着真命天子的华彩篇章,更保存着细碎平凡的河埠生活。邵伯菱、高邮双黄蛋和宝应荷藕并称为运河“三宝”,是人们餐桌上朴素的美食。沿运河而生的淮海戏、农民画和金湖秧歌,“拔根芦柴花”、“数鸭蛋”等淮剧内容无不与自然环境和运河边的生活息息相关。茱萸湾畔湾头镇以“扬州有玉器,玉器在湾头”闻名近千年,如今家家户户依然延续了“前坊后宅”的生活方式,小伙子们的日子在老街上从容地渡过……

  作为线性的文化遗产,里运河古镇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其历史信息具有强烈的连续、叠合与相互补充性,商业、通讯、市政等系统均相当发达。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被视为“国之血脉”,平均25里一处广泛分布在高邮、邵伯、淮阴等古镇沿线,直抵山东和湖南诸省。这里还拥有值得骄傲的高质量的近代产业建筑。1933年至1937年,民国政府推进导淮入海工程,利用庚子赔款连续修造了里运河船闸三座,其中邵伯船闸由蒋介石亲笔题名,建成后孙科亲临剪彩。

  里运河段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还是淮北盐运中心,历史上因重要堤坝码头的营造促成了淮安淮阴区码头镇、楚州区榷关板闸镇的兴旺。素有“东南邹鲁”美誉的徽州与运河的地理优势发生了血脉联系,诞生了一批因徽商而兴起的市镇。弹丸之地的淮安河下古镇成为侨民宿贾的聚居地,文风蔚起,古风宛然。自宋代起,湾头镇便成了两淮盐运司专管码头,它的弯月状古街是用徽商千里迢迢运回的压船徽石铺成的,承载了“徽骆驼”无尽的辛劳与梦想。黄泛涛涛,清康熙年间修筑湖堤,在淮河下游至入江处共设置了十二只动物,即“九牛二虎一只鸡”作为镇水之宝,如今硕果仅存“五头牛和半只虎”,铁牛与高堰烟柳长堤共同唤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浩渺中悠然自得的湾头镇有个壁虎坝,原有石壁虎公母各一,如今半只公壁虎依然盯着运河潮头,实则是有着预警作用的水文标记。还有条铁牛依然保存在邵伯镇的斗野园内,朱自清幼年就住在邵伯镇的万寿宫里,那儿有个铁牛湾,有一条铁牛镇压着,“父亲的当差常抱我去看它、骑它、抚摸它”……

[1] [2] [3] 下一页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新浪ViVi QQ书签 365Key网摘 天极网摘 Yahoo书签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