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滘美食 数数看——
道滘粽裹着的是悠久历史
说到道滘美食,首先不能错过就是道滘粽子。道滘裹蒸粽的历史源远流长,记载着道滘人的勤劳和智慧,打开一个道滘裹蒸粽,就打开了道滘悠久历史。
道滘的裹蒸粽初时也跟中原人一样,为的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后因水乡人经常要出航打渔,与水打交道,又增加了祭拜河神一项,寄托著道滘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水乡人远航打渔出入平安的美好愿望。慢慢的,道滘裹蒸粽做法也开始与中原粽子做法有所差别。中原粽子做法一般是用棕叶包好糯米放入沸水中煮熟即可,吃时加少许白糖,而心灵手巧的道滘人对裹粽的做法逐渐加以了改进,加进了蛋黄、莲子、绿豆等物,在小小粽子里面包进了大大乾坤,做成了今天香味馥郁的道滘裹蒸粽,而且种类繁多,有崧木粽、豆沙粽、莲子粽、咸肉粽等等。
以前道滘粽子都是村民用来自食和拜神用的,每临端午节,道滘人家家做粽,并分送给附近亲朋好友。道滘粽子声名远扬还要追溯到民国时期,当时有一位名叫叶潮,外号叫“红脸潮”的村民,开始把自己做的粽子推上街去卖,得到了厚街、长安等其它镇人的喜爱,道滘粽子也随着香飘四方。1982年,道滘冠华酒家由李绍球主持制做的裹蒸粽,味道越来越好,销路越来越大,东莞华侨大厦和东信酒楼,都成批订货,作为美点,供应茶客。粤港澳同胞也把它做为美食佳品、道滘特产,带回与自己的亲朋戚友品尝,以后每年端午节来临,道滘的裹粽总是供不应求。
道滘裹蒸粽深受人们的喜爱在于它用料讲究,做工精细,味道丰富。做道滘粽要选用晚造糯米、自制咸蛋黄、五花腩肉、精选绿豆、湖南特产莲子、上等冬菇,配以佐料蒜蓉、沙姜、回香、八角、五香粉、白糖、淮盐等,用泡软洗净的上好青竹棕叶包好,加以东莞咸草绳捆绑密实,经沸水浸泡,明火滚煮,其技术要点是配料要均匀,火侯要掌握得好,煮到6至8个小时,出炉时蛋香、肉香、米豆香溶为一体,芳香四溢,令人垂涎,食时加幼砂白糖,使人食欲大振,欲罢不能。道滘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虽然每年的道滘粽都供不应求,但道滘人都依然遵循最传统的做法,凡事亲力而为,从不偷工减料,做出的裹蒸粽特别粗大厚实,人食一只足矣。这也是道滘裹蒸粽盛名不衰的奥秘所在。
打鼓手发明的“道滘肉丸”
道滘肉丸选用新鲜猪肉,切碎后用钢条敲打直至成为肉酱,使肉丸有韧性,弹性特强,入口香脆,佐肉不夺肉香,丸香不腻,齿颊留香,肉味久存,令人垂涎。今人品尝道滘肉丸只知其美味,却不知道道滘粥竟然是由一位鼓手打出来的。
据流传,道滘肉丸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首创者叫叶成,是道滘的一位业余曲艺队员,掌得一手好板,人称“打鼓成”。因他又能煮得一手好菜,于是被调入公社饭堂当大厨。打鼓成做大厨之时,饭堂菜式天天有变化,味道极佳,特别是其中的一道肉丸,更是让人“吃过翻寻味”。原来“打鼓成”发挥他打鼓的强壮臂力,选用上好五花肉,趁新鲜,即时用两根实心铁棍不断捶打,直到完全捶成肉酱为止,再加上鱿鱼粒、葱花、盐、味精等调味,用手捏住肉酱,让其一粒粒在拇指边缝中脱出,在蒸笼中排好蒸熟,一笼香喷喷的肉丸便诞生!
道滘肉丸的做法很快流传开来,并在道滘遍地开花。由于当时屠场是半夜杀猪,凌晨开市,为求好肉,大家几乎是与开市同步,采购鲜肉回来,然后在家中大摆“擂台”,“午夜时闻打肉声”,是当时道滘的一道奇景。道滘肉丸也从此声名远播。现在道滘肉丸已经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美食,货销东莞市各大酒楼宾馆。道滘肉丸做法主要以煮粥和上笼清蒸为主。
清蒸道滘肉丸一般采用竹制的蒸笼里,蒸笼里面放上新鲜荷叶,把做好的晶莹剔透的道滘肉丸放到荷叶上摆好,肉丸上再撒上陈皮丝,盖上蒸笼蒸煮,等到蒸熟,一揭开盖子,一股清香扑面而来,竹香、荷香已经完美融入肉丸里,咬一口,肉丸爽脆淡雅,回味无穷。
道滘肉丸粥则以肉丸为主料,在岭南粥品中独树一帜。道滘肉丸小巧玲珑,每粒直径为2厘米左右,可谓贵精不贵大,细小的肉丸每粒都可以随一匙粥入口。用这种名声响当当的肉丸煮出来的粥,经过彻夜煎熬,稀烂稠糊,香味纯粹,口感丰富。当和着米粥咀嚼肉丸之时,肉丸爽口弹牙,粥底清润而不夺肉香,相互彰显其真味,更是“味”不胜收。道滘肉丸粥在岭南粥品中占据鳌头之位,实在是名副其实。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