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帮助 | 环保易 | 中国环境博客 | 生态博客 | RSS
杭州:浓花淡柳才子佳人爱断情伤
Eedu.org.cn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21CN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6-17
 

 

     1

    我走过苏小小墓的时候,正是暮色四合。晚霞粲然,不远处,宝石山上保俶塔的影子在黄昏最后的余晖中倾城而立。西湖有风,水光潋滟,旁边就是西泠桥,游人如织,一如当年络绎。

  于是,时光定格在了一千五百年前的桥上,一场黄昏雨后,一驾光亮的油壁车中坐着一位年轻的女子缓缓驶上西泠桥,女子俏皮地挑开一旁的窗帘,贪婪地赏着西湖的暮色。迎面走来一位风度翩翩的少年,眉宇间却锁着一副落寞的神色。两个人擦肩而过,那一刹那,电光火石,四目相对。片刻后,女子叫停了车子,从香车上跳下,那少年也止住了脚步,转过身来。两个人,相看俨然。

  女子眼光流波,先开了口:“敢问公子大名?”

  少年仍痴苶于这惊鸿一瞥,停顿了半晌才忙答道:“在下,在下鲍仁。”

  女子见此情,更是笑意盈盈:“鲍公子去往何处?”

  少年答道:“欲往金陵城赶考。”

  “能高中否?”

  “自是榜上有名!”少年又恢复了自信的神采。

  “却为何又见你愁眉暗锁,步履踌躇呢?”

  “这……唉,不瞒姑娘,只因家境贫寒,盘缠不多,现已无有去金陵的路费了,正为此事烦恼。”

  “这好办!”女子转过身,轻盈地跳上香车,从里面抱出一个丝绸的包裹,递到少年面前,“喏,这里面有一些首饰和碎银子,大概值个二、三百两吧,你拿去做盘缠,别误了考试!”

  “这怎么成!”少年惊得倒退了两步,连忙摆手,“使不得,使不得!我们素昧平生,我怎么能平白拿姑娘你的银两!”

  “哎呀,你不要啰嗦啦!”女子蹙了一下眉,脸庞却显得更加俊俏,“我刚才见你气度不凡,想来一定才华横溢,必不是久居人下之人。我这也是下一个赌注,来测一测我的眼光如何。我就在这西泠桥等你,如果你真的高中了,一定要记得回来,到那时我再为你摆一桌酒宴接风。如果没中……你,也要回来,我仍在这里等你……”女子说这话时脸微微地红了,艳若桃李。

  少年接过沉甸甸的包裹,满怀感激:“不知姑娘如何称呼呢?”

  “钱塘苏小小。”女子看着少年,“你要记得我的名字,你要记得这个地方,你要记得高中回来……”

  “记得,记得,记得!”少年长揖到底,谢罢姑娘,转身而去。

  十六岁的苏小小站在西泠桥头,望着黄昏中这么一个远去的背影,心如湖水波荡。正如她所说的,这是她人生中的一次赌注,也是她最后一次对爱情的下注。

  结局多半人都会猜得到,鲍仁公子一去之后,杳如黄鹤,再也没有了消息。苏小小等了一年,又一年,终于没有熬过第三个年头的春天,在十九岁的青春华年咳血而死。临终前,想必她的眼睛里所流盼的是一种期望与绝望交织的眼神罢。

  或许真的是因为俗务缠身,或许是因为良心发现,此时已身为滑州刺史的鲍仁终于还是来了,但他得到的只是苏小小已经去世的消息。他抚棺痛哭,追悔不已,亲自购地造墓,就在他们相遇的西泠桥头。

  “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手握着苏小小的诗稿,这个男人久久立在墓前,喃喃自语:“我记得你的名字,我记得这个地方,我记得回来找你。但是,你却已经不在了……”

  2.

  苏小小墓从此成为溶进杭城山水中的一道风景,她的故事在西湖的上空久久传唱,引得后世许多的文人雅士特地慕名而来。这些风流不羁的才子们最是可爱,来在墓前,谈谈诗词,认认乡亲,三杯两盏淡酒,再对着坟冢诉一番衷肠,仿佛不能与佳人相遇于同世,便做一场隔世的知音。在这些来来往往的文人们中,便出现了白居易的身影。

  白居易到杭州做刺史的那一年已经五十一岁,实在不算年轻了。但他却是高唱着“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步履轻盈地走到苏小墓前,真真是一番“老夫聊发少年狂”了。

  白居易是个好官,到了杭州之后,雷厉风行,苦心经营,先是疏浚了六井,解决了杭州人的饮水问题,接着又围湖治理,在钱塘门外修起了一座白堤,解决了湖漶和农田灌溉的问题。他还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出大部分来,设立了西湖基金,用于后世继任者继续疏浚西湖,长治久安。这几件事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办得干脆漂亮,令史官拍案叫绝。在政务之余,作为文人的白居易自然不会放过眼前的这一片好湖山,游山玩水,吟诗作对,一样也不曾少。当白居易任满离开杭州的时候,全城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提着食盒和酒壶,夹道相送,泪眼相别,异常的感人,那场景,在中国上千年的官场上,着实不多。

  白居易爱杭州的这份心情是发自肺腑的,他一生仕途坎坷,从中央到地方,再从地方到中央,走过了不少的郡县,在他晚年于洛阳半仕半隐的时候曾给朋友写过这样一封信:“官历二十政,宦游三十秋。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算是给自己的一世生涯盖棺定论了。

    3.

  时光如杭城上空的浮云,岁月在西湖水中氤氲。在白居易的身影还没有完全淡出人们视野的时候,西湖畔又一位令杭州人世代难忘的人物正款款走来,他就是苏东坡。

  苏东坡两次在杭州任,一次是他三十六岁的时候,因为与王安石的新党政见不同,受到排挤,于是自请外任杭州。另一次是在二十年后,新党倒台,旧党重新执政,当年饱受王安石打压的苏轼被调回了中央。可是苏轼又反对旧党矫枉过正的行为,认为王安石的新法中也有不少确实可行的方法,是值得肯定和继承的。他这一行为又惹恼了新党的当权者,于是又开始了新一轮对苏轼的排挤。心灰意冷之下,五十四岁的苏东坡第二次自请外任来到了杭州。

  宦海浮沉,世态炎凉。杭州,一再成为了苏东坡这个在政坛上“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倒霉蛋的避风港。这是苏轼之幸,也是杭城之幸,让这座人间天堂又多了一抹传奇的色彩。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同白居易一样,苏东坡也在以一种文人士大夫的眼光和审美在经营着他的杭州。任何一件枯燥的政事和措施在他的手下似乎都带有了几分诗的美意和词的雅致。由于水灾,他主持修浚西湖,兴修水利,用从西湖里挖出来的葑草和淤泥,修筑了一条长达三公里,贯穿南北湖面的长堤,这便是著名的苏堤。

  “苏公当年曾筑此,不为游观为民耳”,后世的杭州人提到苏堤都如是说。它不仅仅有着实实在在造福民众的功能,多年以后直到今天还成了一道不可磨灭的风景,苏堤春晓成了西湖十景之首,这不得不说是大师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同样的,还有一件事情,或许也是无心插柳吧,值得莞尔。当年西湖里有很多人家种了菱藕,苏东坡疏浚西湖之后,为了防止湖泥再度淤积,于是在湖中建了三座石塔,本意是严令规定三塔之内不得种藕。这规定不知是从何时废止的,但是这三座石塔倒是流传下来,成了今天人们争先目睹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

 

[1] [2] 下一页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新浪ViVi QQ书签 365Key网摘 天极网摘 Yahoo书签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绿色生活

     博客精华
     论坛精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