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水困”缺的不仅是水

作者:张锐    文章来源:中国建设报网    点击数:1399    更新时间:2010/10/26

  在兴水之路上,需要对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深层思考,更需要全面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兴水之路

  一场场雨水落地后,饱受饥渴的云岭大地虽暂别水荒,却难忘百年大旱的切肤之痛。“兴水”,从省到州市县纷纷绘就水利建设宏伟蓝图,一项项水利工程规划也迅速出炉。大发展、大跨越,云岭山乡涌起了前所未有的水利建设热潮。一些地方领导的心思主要集中在上项目、争投资,解决工程性缺水这一“焦点”上。而“多龙管水,导致水资源优化配置难、利用效率低”、“重建轻管,有人建、无人管”等深层次矛盾与困惑,则很少被提及。对此,有专家提出,这诸多的深层次矛盾,正是水资源“富省”长期难解缺水之痛的关键所在,在兴水之路上,需要对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深层思考,更需要全面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兴水之路。

  水资源“富省”的“水尴尬”

  云南是个丰水的地方,长江、珠江、澜沧江等6大流域穿省而过,全省水资源总量达2222亿立方米,人均5255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两倍多。另一方面,过境水量虽多,但由于山大谷深,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程度低,能控制并利用的水资源十分有限。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6.9%,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7%;全省129个县市区中有34个县无中型水库,8个县连小 一 型以上水库都没有,只能“靠天吃饭,听天由命”。

  为解决工程性缺水难题,云南省曾掀起一次又一次的水利建设高潮,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在今年的大旱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但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水利建设仅有国家财政投入一条渠道,财政投入多寡决定了水利建设快慢,而政府财力有限,水利建设速度始终赶不上经济社会发展对供水需求的增长。即使是近几年,中央及该省大幅度增加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创下了该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最多、规模最大、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历史新高,全省工程性缺水矛盾仍十分突出。据测算,到2015年、2020年,全省需水总量与供水量相比分别缺水70.6亿立方米和89.9亿立方米。

  制度“短板”需“接长”

  百年大旱的缺水之痛深深刺痛了人民生活、经济发展的每一根神经,也升华了人们对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认识。云南省政府决定从2010年起至2012年,省级筹集不低于100亿元资金支持水源工程建设,到2015年,6年累计投入1000亿元以上兴水。昆明投资90亿元解渴、临沧投资85亿元兴水……各州市都纷纷推出投资数十亿元、大建水利工程的计划“盘子”。云岭山乡掀起的新一轮水利建设浪潮,无论是投资还是建设规模都将是前所未有的。

  “水利体制机制上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可能也会随着大干的热潮进一步浮出水面。接长制度短板,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能比单纯的兴建几个工程,更具现实和长远的意义。”专家提醒。“近几年来,云南省在加快水利建设的同时,加大力度推进水价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利投融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以解决深层次矛盾。但总体看,制约水利发展的诸多制度性难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破解。”该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争取投资、争上项目仍然是不少地方解决水问题的不二选择,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激活水利发展的内生动力十分有限。”

  从水资源管理体制看,“一股水”被水利、城建、环保、国土等五六个部门或单位分割管理,致使水资源开发中,地下水与地表水、农村与城市相分离。这种多龙管水、政出多门的管理体制,违背了水循环的自然规律,造成一方面水资源有限,另一方面其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又在多头管理中难以实现。

  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观察,表面看来,大多数地方已经通过改革界定了水利工程的性质:对公益性工程,其运行管养由财政“埋单”;准公益性由政府和市场共同负担;经营性的则完全由市场“埋单”,水利工程的长期运行似乎有了着落,但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由于地方财力有限,水利工程一直被视为全民的“福利设施”,不少工程改革后,仍因投入的不落实和水费难收取问题,处于投资无回报、耗费无补偿、维护无资金的境地。如果这样的现状在兴水热潮中得不到改变,就会落入“一边上马新工程,一边大量工程又陷入因主体不明、经费不落实,造成老化失修、积病成险,成为新病险水库”的恶性循环。

  再看水价改革。业内人士指出:“水价改革杠杆不撬动,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水价促进水资源节约保护的经济手段将难以发挥。”据调查,目前该省蓄水工程的农业灌溉供水仅为成本价的25%、工业供水为83.9%、生活供水为73.1%。水价与工程运行管护成本严重倒挂,导致工程维护管理举步维艰,投资水利无利可图,社会资本、金融资本不愿进入水利,建立多元化水利投入机制就无从谈起。低水价还掩盖了水资源的珍贵性和稀缺性,结果是一方面水资源严重短缺,另一方面水资源的惊人浪费现象比比皆是。如此,兴建再多的水利工程,水荒、水少、水脏等“水问题”依然难以破解,水利设施的可持续利用也将成一句空话。

  解“水荒”需要新动力

  “部分地方在水利发展方式上,还存在‘路径依赖’心理,搞水利建设眼睛只盯着上级政府的投入、财政投资、银行贷款等单一渠道。一些地方嫌搞改革麻烦,怕担风险,认识不到位,更不要说将水利改革和发展放到同等战略位置。”该省水利厅负责人说。

  事实上,该省并不缺少水利改革创新的先进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尚未形成燎原之势。几年前,威信县县城缺水,部分居民饮水困难,县里因财政困难无力解决。后来采取授权经营办法,吸引民营企业投资500万元,启动了县城后山供水工程。普洱市以水务一体化管理为突破口,配套推进水价、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等一揽子改革,优化了水资源配置,拓宽了水利建设的投融资渠道,改革当年就吸引了民间资金2400多万参与水利建设。还有很多县乡大胆探索“拍卖、转让、租赁、股份合作”等产权改革,使不少长期无人经营的小型水利设施有了真正的“主人”,重新焕发了生机。

  改革创新已经为“为水所困”的人们找到了答案和出路。如果只是一味地争投资、上项目,表面上看起来,水利建设红火热闹,但结果“水”的更深层问题并未解决,也无法把社会资源充分地转换为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当经济整体面临转变发展方式的时候,打开制约水利良性发展的一道道阀门,在大兴水利的当下显得越来越迫切。

分享到: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森林储存的碳占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40%,是陆地上除永冻土之…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考试频道点击排行
  • 没有考试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