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通报太湖年度治理情况 蓝藻发生频次减少近三成
通报显示,2010年,太湖无锡水域富营养化指数、总磷、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分别较2009年下降0.5%、2.3%、1.5%和1.1%,蓝藻聚集时间比上年明显推迟,发生频次比上年减少近三成;沙渚、锡东太湖水源地水质均达到Ⅲ类标准,12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顺利实现了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所下降,太湖水质继续有所改善的“两个确保,一个下降,一个改善”的年度治太目标。
无锡市是如何确保2010年度治太目标如期完成呢?记者为此进行了采访。
创新机制推动治太
据了解,为使治太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无锡各地建立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机制体制,促进治太目标如期完成。
宜兴市设立了“太湖水环境治理专项资金”财政专户,从新增财力中划出33%,专项用于太湖水环境治理,并制定出台了《宜兴市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资金项目管理细则》、《宜兴市市级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和市级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治太项目规范管理和资金使用,每季度定期召开“治太”工作联席会议,全力推进各项太湖治理目标任务。
无锡市惠山区切实强化河长制管理,积极实施生活污水处理、湿地修复、村庄综合治理等措施,全力改善直湖港等入湖河流沿线生态环境和入湖水质。
建立保障体制机制
江阴市建立健全治太工作保障体制,成立了水污染治理办公室,全面负责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检查、考核,并率先在全省征收污染物有偿使用费和开展排污权交易,对所有企业的初始排污总量进行核定并征收有偿使用费。全市已有621家企业缴纳排污指标有偿使用费,总额达到2229万元。
无锡新区挂牌成立了专业蓝藻打捞公司,实现蓝藻打捞由政府包揽转为“企业化”运作,有效提升蓝藻打捞效率;锡山区专门成立了区太湖水污染治理协调办公室,强化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组织和协调,确保了各项年度任务的如期完成;滨湖区按照“治太投入高于去年、治太监管严于去年、治太成效优于去年”的目标要求,深化落实调水引流、控源截污、捞藻清淤、监测预警等综合措施,各项治太工作全面推进。
部门联手强化管理
在无锡各地创新治太机制体制的同时,无锡市各职能部门也加强了行业管理和技术指导,有力地保障了太湖治理年度目标任务的完成。
环保部门加大企业排污日常监管和巡查力度,重点对化工、重金属等行业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严肃查处违法排污行为,严防漏排偷排,全年累计出动执法人员9万人(次),检查企业4万厂(次)。
建设和农林部门全面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和处理情况调查,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2010年全市共有372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市政园林部门进一步推进城镇污水处理体系建设,计划3年完成的4172个“排水达标区”两年累计完成86%,并制定了《无锡市中远期安全供水工程方案》,通过建设前端预处理工程、后端深度处理工程、安全供水高速通道等着力构建安全供水体系。
水利部门利用“感知太湖”信息平台及时调度蓝藻打捞力量,对重点地区、敏感地带实施重点打捞,通过完善调水、清淤、捞藻等应急体系,应急治太工作逐步趋于常态化、制度化。
监察部门制定大督察工作机制,继续全过程监督治太工作和重点工程实施,强力推进治太工作进程。发改、财政和审计部门加强治太资金的申报、调度和跟踪审计,为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提供保障。气象部门每天提供气象信息,为应急系统正常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