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雨”难解洪湖生态之忧
新华网武汉6月15日电(记者黄艳、孙寅)近日,江汉平原的一场“及时雨”让遭遇史上罕见干旱的洪湖基本摆脱了旱情的困扰。然而,大旱给洪湖留下的生态问题依然严重。挽回洪湖的生态损失,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强而有力的措施。
目前,洪湖旱情已基本平复。据洪湖湿地管理局的数据,14日,洪湖水位已达23.64米,水域面积基本恢复到旱前水平,滩涂因降雨大幅减少,平均湖深为0.5米,但仍低于正常水平的1.35米。
洪湖湿地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曾晓东表示,尽管灾情好转,但此次旱灾对洪湖生态的破坏十分严重,超过了此前2004年的旱灾。截至目前,旱灾已造成洪湖鱼类损失90%以上,暂时难以弥补。
水位上升为恢复生态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但并不能解决眼前的生态问题。在提前采取了保水措施的保护区内,由于生态保护较好,已经可以看到开始繁衍的夏候鸟。但在非保护区的湖区内,夏候鸟赖以生存的水生植物大面积死亡,只余很少的夏候鸟仍栖息在此。因旱死亡的大量水草也无法及时恢复。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湿地研究专家刘贵华则表示,尽管引长江来水灌湖给洪湖补给了一定的水生生物种质资源,但由于这次降雨来得较急,洪湖水位上升较快,一些水生植物并不能就此成功繁殖。此外,一旦出现外洪内涝,还可能对洪湖的生态产生更大的影响。
洪湖地处长江中游江汉湖群,是中国第七大内陆淡水湖,正常年份的水面约400平方公里,是长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内陆淡水湖,被列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和《中国重要湿地名录》,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的全球最重要的238个生态区之一,被誉为“中南之肾”。
此次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旱灾,使洪湖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鱼虾蟹等大量死亡,被称为“水下草原”的各类水生植物也干枯而死。有专家分析认为,洪湖的生态要恢复至旱灾之前的状况,大概需要5到10年的时间。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