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院院士称南水北调是中国水情必然选择

作者:王浩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数:3939    更新时间:2011/11/7

 

  水资源成为遏制北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北方黄淮海地区是我国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该地区总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均约占全国的35%,人口密度大,大中城市多,在中国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水资源量占全国总量的7.2%,人均水资源量仅为450m3,只占全国人均水平的22%。

  其中,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72m3,不到全国人均水平的1/8,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短缺的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淮海平原发生持续干旱,黄淮海流域水资源量持续减少。目前,黄淮海地区缺水量达313亿m3,其中黄、淮、海流域分别缺水94亿m3、95亿m3和124亿m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水量不断增加,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

  为了缓解黄淮海流域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现状,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继续加大节水力度和提高用水效率的同时,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十分必要。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水情的必然选择

  南水北调是解决黄淮海流域资源性缺水的战略措施。黄河、淮河和海河是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水资源贫乏,目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达到承载极限。海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量已经超过当地水资源可利用总量,黄河和淮河流域已经接近上限。按照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的要求,流域经济社会和河道生态用水缺口都非常巨大。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缺水严峻的局面。

  南水北调是支持西北、华北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南水北调工程可为黄淮海流域提供水资源保证,对确保京、津、冀、豫、鲁等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西部大开发的进程,推动地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具有深远意义。也是缩小东、西部差距,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保障。

  南水北调是遏制黄淮海地区和河西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手段。黄淮海和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是水资源不足,治理和保护环境、建设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关键在于水。实施南水北调工程,通过水源置换等手段,将为生态脆弱地区提供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提高地区的环境容量及承载能力,通过合理安排上中下游用水、生态环境和国民经济各方面用水,实现人水和谐。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分享到: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气候变暖背景下,北极海冰变化机…
近年来,北极增暖速度是全球平均变暖速率的2-4倍,这对北半…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考试频道点击排行
  • 没有考试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