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全境推行河长制 "河长"能否让河流"长治"
今年,天津57名“河长”走马上任,对全市133条(段)河道开展水生态环境治理、管理和保护。由地方行政领导担任所辖河道的“河长”,对水生态环境负总责并严格考核。河长制效果如何?有没有遇到难点?记者进行探访。
河流现状
天津七成主要河道为劣Ⅴ类水体,河水环境亟待改善
天津市位于海河流域下游,河流水系众多,流经行洪河道19条,总长约1100公里。由于天津入境水量减少和污染治理滞后,部分河道水质较差,主要河道劣Ⅴ类水体占总长度的76%。加上沿河村镇密集和管理缺失,河道、堤岸环境仍存在不同程度脏乱现象,影响了河道水生态环境质量。今年入夏以来,引滦工程沿线水质问题和海河蓝藻暴发更是将天津河道水质问题引进公众视野。
事实上,天津对河道水环境的治理一直在持续。“但是怎么避免‘运动式’的环境治理,才是我们真正关心的。” 天津市水务局副局长李文运坦言。河道周围的垃圾清运属于环卫负责,涉农区县的河道涉及农林部门,河道周边的建筑管理涉及城建部门。在河道水生态治理方面,长期存在的“九龙治水”导致管理体系责任不清、条块分割等问题。以天津市为例,河道水生态环境管理涉及市和区县两级政府及其建设交通、国土房管等多部门,“只有地方政府一把手以‘河长’身份直接参与环境治理,才能确保水环境整治的力度。”
李文运解释,所谓河长制,就是河道所在地区县人民政府负责人为水生态环境管理第一责任人,对所辖河道水生态环境管理负总责。中心城区以内市管河道则由天津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担任“河长”。在5月份对社会公布的天津“河长”名单中,河道所在地区县人民政府负责人为水生态环境管理第一责任人。“这样一来,河道水生态环境管理以属地为主,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同时‘河长’直接承担有关责任,解决了以往河道管理条块分割、职责不清、协调不力的问题。”目前,天津全市6244公里河道堤防已有60%纳入河长制管理,其他河道将加快治理步伐,治理一条纳入一条。
制度核心
管理责任“一竿子捅到底”,便于监督考核
宝坻区是天津农业大区,也是河道水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泃河、引泃入潮工程、蓟运河都流经宝坻,副区长艾玉昆是前述3条河道的“河长”。现在宝坻区内6条一级河道、8条二级河道均设置“河长”,还投入上百万元建立78人的长效保洁队伍,配备了11部打捞设备。为了确保河道水质,宝坻区还在被纳入市级河长制考核的14条河道基础上追加了4条清水工程干渠,纳入区一级河长制考核。
河长制的核心在于管理责任“一竿子捅到底”,每条纳管河道按照行政区划分段将责任直接落实到最基层的行政领导。监督考核是其中重要一环。天津市一方面将河道水生态环境管理列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严格政府考核;另一方面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接受群众监督。考核成绩每月公布一次,并与“以奖代补”资金和干部实绩挂钩。
天津市水务局考核办主任李悦介绍,“以奖代补”是河长制的一项重要激励措施。由于河道水生态环境治理和管理资金以属地区县财政投入为主,市级财政对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堤岸和水面保洁、水质保护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补助。具体资金则根据考核成绩核拨:成绩优秀的按核定资金的100%补贴,良好的按90%补贴,合格的按80%补贴。
对月考核不合格的“河长”,由市河道水生态环境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对连续3个月或年终成绩为不合格、整改不到位的“河长”,由领导小组约谈。首批57名“河长”的姓名、分管河道以及举报电话一并向社会公布,接受市民监督。水务部门入夏后还聘请了37名社会监督员,对中心城区24条河道的水生态环境进行监督。
河长制的效果逐渐显现:现在天津全市主要河道水质达到Ⅴ类及以上的长度比例由2011年的18.7%上升到25.8%,水质黑臭长度由184公里减少到28公里。
“以往每年夏季的第一场雨,会把排污水、雨水和垃圾都冲进海河,需要3天时间才能彻底干净。” 海河中心城区段“河长”助理黄力强介绍,启动河长制后,相关部门联动提前采取措施,防止雨后污水影响河道水质,首场降雨对河流水质影响缩短至1—2天。
尚有不足
属地管理与部门间的配合机制仍需完善
“像天津中心城区的一段海河河道,河边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形成的渔民村,这个村仅在沿线堤坝范围内的建筑面积就有1万多平方米,这些严重影响防洪排水和水质安全的建筑拆迁单靠水务部门肯定无法解决。”天津市水务局副局长、海河“河长”陈振飞说,“类似的问题随着河长制的深入都会显现出来,这就需要发挥河长制的合力优势。”陈振飞举了一个例子,经常有市民在河边违法捕捞,“过去只能和公安水上派出所、水产、综合执法尽力协调,搞一搞阶段性执法。但是实行河长制之后,这些问题有了明确的权责,真正成了各个部门的‘分内事’,再管理起来效果好多了。”
“一些财政紧张的区县,一下掏出几百万治理河道,确实有一些困难。”天津市水务局考核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中心城区海河河段为例,管理部门通过市场招标建立了28人的巡视管理队伍负责日常保洁,对15条河道进行细化分类管理,还建立了河道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针对126个重点部位每日上传两遍管理影像信息,初步建成水环境在线监测平台,“对于区县都是不小的考验。”在最近一次管理集中检查后,天津市河长办也发现了管理运行机制尚不完善、部分相关职能部门未发挥作用以及区县配套资金未落实导致河道养护经费资金缺口较大等问题。
“河长制的完善还需要不断探索。”李文运告诉记者,天津的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河道水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完善健全,主要河道优于Ⅴ类的水体长度比例提高到50%,重点河道管理范围可绿化面积林木绿化率达到90%。
力图破解“九龙治水”(记者手记)
采访中,一位基层“河长”告诉我,“过去,一个普通的向河道倾倒污染物事件,可能从监管、处罚再到打捞排污都属于不同环节。河长制就是各个部门主动进位,填补过去管理的缺位。”同时,我也听到过负面的评论,认为河长制不过是“县官不如现管”的体现,难脱“领导高度重视”运动式治理的窠臼。
其实,仔细探究河长制的细则不难发现,河长制的基础在于问责制度,根据属地原则明确了河道所在地行政首长所负的治理责任,使短期的领导重视变成常规行政行为。从过去的“有污染,没人管”到如今的“有污染,找‘河长’”。由“首长”任“河长”的河长制如能不断完善执行机制、把治理力度落实到实处,将官员考核、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则不失为破解河道水环境治理“九龙治水”却又“群龙无首”困局的一剂良方。(记者 靳博)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