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生物物种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作者:王莉萍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12
筹资金,何时都有难度
 
万本太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国家财政对环保投入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生态问题现在已经非常关注,乐于配合这项工作。同时,向国际社会争取资金也是有效途径。另外,这次也强调,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
 
《规划纲要》提出今后5年(2006年~2010年),要实现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利用的10项优先行动和55个优先项目。
 
万本太认为,优先行动和优先项目的确定为解决当前突出问题,明确财政资金的投入指明了方向。各部门、各地方将来根据这些重点领域和优先行动进行设计,提出具体的项目计划,并纳入中央和地方的项目计划并落实经费。
 
与万本太的乐观相比,薛达元对资金的忧虑要多一些。他认为,资金来源在未来肯定还是一个大问题。虽然他也分析,国家财政近10年来对生态保护的投入,的确以逐年翻一倍的速度在增长,如果说10年前投入3000万元,现在已达3个亿。
 
但这肯定远远不够。“去年国家财政给了2000万元作为科学普查的经费,听起来很多,但是如果按《规划纲要》的计划行动,这只能算是一小笔经费。”薛达元说。
 
他的账目是:55个优先项目,都是较大的项目,按一个项目投入一亿元计算,合计就是55亿元。更何况有的项目还不一定拿下来一个亿。虽说随着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国家对生态的投入今后还会呈上升趋势,但这毕竟是一笔不菲的数目。
 
惠益共享,技术支撑是大问题
 
物种的保护主要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持续利用。
 
薛达元说:“就地保护就是建立生态保护区,由于保护区限制开发等原因,短期内会阻碍当地经济发展,为此,现在已经有些地方政府有意撤销保护区资格。”
 
“迁地保护”即将濒危动植物迁移到人工环境中或易地实施保护。比如植物迁地保护就包括了活植物的整体保存,以保存种子为主的“种子库”,以及以保存组织、细胞为主的“基因库”等多种形式。
 
但是,“无论用哪一种迁地保护技术,都会不同程度地干扰生态过程,种与环境、种与种之间的演化过程就此消失。这是目前生物保护面临的大挑战。”薛达元说。
 
“持续利用”的瓶颈在于科研水平。由于我国生物开发技术离国际水平还有一段距离,因此尽管我们的原材料不算少,但是在诸如基因功能鉴定、分离验证功能等方面技术不足,使我国在物种的实际利用上效率偏低。
 
“以前我们就有过这样的情况,与国外交换利用原材料,我们的科研单位把自认为最没有价值的材料给了对方,结果对方非常感激,‘你们给了我们这么好的东西,我们从中发现了很好的抗病基因’。我们的水平不够,拿到好材料也找不到好基因,在国际惠益共享方面自然就吃亏。”薛达元说,而这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赶上的,要有很好的科研基础,假以时日才能略见成效。

上一页  [1] [2]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延伸阅读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WCS中国项目部主任解焱:严加防范…
    解焱手里拎着外来入侵的美国鳄龟。  三种途径造成外来物种…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考试频道点击排行
    环境新闻点击排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