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入海陆源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05年,入海陆源的统计范围为我国沿海11省(市)的228个县(区、市)。四大海域的重点调查工业企业数为11586重点调查工业企业数的16.4。
表16 近岸海域主要污染物接纳情况
海域 |
废水(亿吨) |
COD(万吨) |
氨氮(万吨) |
总计 |
工业 |
生活 |
总计 |
工业 |
生活 |
总计 |
工业 |
生活 |
2003年 |
68 |
33.7 |
34.3 |
145.7 |
54.3 |
91.4 |
13.4 |
3.7 |
9.7 |
2004年 |
84 |
36.8 |
47.2 |
161.9 |
50.8 |
111 |
16.1 |
3.4 |
12.7 |
2005年 |
90.4 |
39.5 |
50.9 |
175.5 |
61.1 |
114.4 |
18.1 |
4.3 |
13.8 |
渤海 |
9.1 |
6.4 |
2.7 |
30.6 |
22.2 |
8.3 |
2.4 |
1.4 |
1.1 |
黄海 |
13.5 |
6.9 |
6.6 |
29.8 |
8.1 |
21.7 |
3.7 |
0.9 |
2.9 |
东海 |
29 |
17.6 |
11.5 |
52.8 |
17.3 |
35.4 |
5.4 |
1.2 |
4.2 |
南海 |
38.9 |
8.7 |
30.1 |
62.4 |
13.4 |
48.9 |
6.5 |
0.9 |
5.6 |
我国四大海域入海陆源的废水排放总量为90.4亿吨,比上年增加7.6%。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9.5亿吨,比上年增加7.3%,占入海陆源废水排放总量的43.7%;生活污水排放量为50.9亿吨,比上年增加7.8%,占入海陆源废水排放总量的56.3%。工业废水接纳量最大的海域是东海,生活污水接纳量最大的海域是南海,见表16、图22。
四大海域入海陆源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75.5万吨,比上年增加8.4%。其中,工业化学需氧量为61.1万吨,比上年增加20.3%,占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34.8%;生活化学需氧量为114.4万吨,比上年增加3.1%,占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65.2%。工业化学需氧量接纳量最大的海域是渤海,生活化学需氧量接纳量最大的海域是南海,见图22。

图22 四大海域入海陆源废水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情况
四大海域入海陆源的氨氮排放量为18.1万吨,比上年增加12.4%。其中,工业氨氮为4.3万吨,比上年增加26.5%;生活氨氮为13.8万吨,比上年增加8.7%。工业氨氮接纳量最大的海域是渤海,生活氨氮接纳量最大的海域是南海,与化学需氧量接纳情况相似。
四大海域入海陆源其他污染物排放量为2340吨,比上年减少8.9%,如图23所示。
四大海域入海陆源的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6.0%,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污水处理厂比上年增加了45座,生活污水处理率为44.5%,比上年提高14.5个百分点。

图23 四大海域入海陆源氨氮和其他污染物排放情况
总体而言,四大海域中,南海接纳的废水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最多,东海次之,其中生活污染排放构成南海的主要污染。
2.10渤海接纳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情况
2005年,渤海海域重点调查工业企业数为925家,占全国海域重点调查工业企业数的8.0%。
渤海海域接纳废水量为9.1亿吨。其中,工业废水6.4亿吨,比上年增加26.9%,生活污水2.7亿吨,比上年增加19.1%;接纳化学需氧量为30.6万吨,其中工业化学需氧量为22.2万吨,比上年增加35.5%,生活化学需氧量为8.3万吨,比上年增加6.8%;接纳氨氮量为2.4万吨,其中工业氨氮为1.4万吨,比上年增加47.3%,生活氨氮为1.1万吨,比上年增加9.8%;接纳石油类等其他污染物829吨,比上年减少5.9%。
渤海海域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6.2%,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渤海4个省(市)有47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比上年增加35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51.7%,比上年增加14个百分点,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