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是加速水土流失防治的有效途径

作者:张艳红 葛茂行 …    文章来源:《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4年第3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1-27
摘要 生态环境退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退化的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水土流失严重,反过来又加剧生态环境退化。生态修复是治理水土流失的必要而有效的途径,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也完全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要求。生态修复试点实践工作证明了生态修复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正确性。
关键词:生态修复 水土流失 效果 措施 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水利部根据中央的治水方针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新要求,提出充分发挥大自然的力量,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新思路。开展水土保持生态自我修复工作,对于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河北省认真贯彻水利部的水土保持工作新思路,一方面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另一方面把生态自我修复作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抓好蔚县、邢台县两个全国试点县工作的同时,又根据该省实际,确定了涉县、井陉、易县、宽城、迁西、青龙等县为省级试点县。据统计,2003年全省完成水土流失防治面积9 000 km2,是往年治理速度的3倍,其中封育保护面积约60 00 km2,是人工治理速度的2倍。两年来的实践证明,实施生态修复符合自然规律,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能够大面积改善生态环境,快速减轻水土流失程度,是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一举多得、费省效宏的好措施。
   1.生态修复实施的成效
   1.1林草覆盖度明显增加了,水土流失减轻
   蔚县确定了“生态修复绿荒山,特色经济富百姓”的策略,实施生态修复两年,林草覆盖率由21%提高到47%,水土保持效果明显。2003年次降雨130 mm,有的地方达到200 mm,没有造成洪水泛滥和人畜伤亡;邢台县按照“重点治理,分片封禁,由点到面,全面修复”的指导思想,把生态修复和人工治理措施有机结合,两年来已使试区林草覆盖度由45%大幅度提高到80%以上,水土流失治理度达65%以上,土壤侵蚀明显减轻。迁西生态修复试点工作开展一年多来,试区完成封禁面积95 k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 km2,植被覆盖度由60%提高到70%以上,森林覆盖率由49.4%提高到60%,蓄水保土率达到了75%。
   1.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了,农民收入增加
   全省生态修复试点县积极为生态修复创造条件,以确保封得住,有效果,不反复。因此在生态修复配套措施的上下功夫、想办法。蔚县草沟堡乡是全县最贫困的乡,人口12 569人,耕地面积2066.7 hm2,林地面积800 hm2,草场面积800 hm2,人均收入仅800元 ,为全县平均水平的一半。80年代靠采伐林木,90年代靠山场放牧,使山区优美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群众生活始终没有摆脱贫穷。该乡自2002年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积极退耕还林,调整产业结构,开发绿色经济,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为目标,当年完成试点任务6 km2。其中封育治理3.856 km2,包土耕作0.15 km2,实施退耕还林面积2 km2,种植错季蔬菜面积达233 hm2,平均每hm2产量达到60 000 kg,亩均纯收入达1200元,比传统种植亩增产值800元,全乡收入达420万元,人均增收400元以上。计划2004年发展到800 hm2,实现人均一亩的目标,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将达到1 200元以上,全乡1.2万人稳定脱贫,且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在养殖业方面,实行禁牧舍饲圈养,解决超载放牧问题,养羊数量由2001年的3万多只减少到不足万只,且品种已更换成适合舍饲圈养小尾寒羊。生态恢复后,当地纯天然、绿色无公害土特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如蘑菇、黄花、臻子、苦壮菜等。还专门组建了“绿野总公司”,形成了采集、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规模化生产。同时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人文景观,开发旅游资源,2002年吸引游客2万人次,收入达60万元。
   涉县唐王峧流域白泉水村,把生态修复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有机结合,对山场进行立体开发,山上利用退耕还林匹配荒山政策,结合人工抚育措施大搞封育和营造水保林11万株,山腰和山脚结合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大搞经果林建设。目前补植花椒1万株,核桃2万株,嫁接优质核桃1.4万株,达到人均花椒50株,核桃50株。帮助10余户修建了沼气池,扶持养牛专业户15户。把生态恢复与农民的经济利益相结合,不但让老百姓脱贫致了富,而且使荒山披上了绿装。
   武安市的农民历来就有绿化荒山、保护山林的好习惯。在已开放的京娘湖、朝阳沟以及长寿泉等生态旅游区,到处可见蓝天、绿水、青山。20世纪60年代以来,山坡上,逐年人工栽植的混交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树下花草铺地;坡脚处,板栗、花椒、杏扁、柿树等,果实累累;梯田里,谷子、玉米丰收在望;沟道内,涓涓细流,汇入京娘湖。这是9月份来到地处太行深山的前渠村看到的一景。该村原有荒山面积543 hm2,宜林面积500 hm2,自70年代开始建谷坊,修梯田,筑护坝,在山坡上种植槐树、橡树等,沟道内种杨树,坡脚处种经济林果,保护各种灌木、花草,加强管护,严禁滥伐、乱牧,如今全村232户,仅板栗、核桃、花椒等干果年收入达26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由于此地生态修复搞得好,山清水秀环境美,生态旅游业开始成为该村收入新的增长点。
   1.3生态环境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有提高
   生态修复试点区最明显的是山变绿了,群众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易县牛岗乡、甘河净乡、管头镇等乡镇10个村,地处干旱缺水、耕地较少的深山区,2001年通过实施生态移民,外迁744户2 748人,使该区人口密度降低一倍,缓解了生态环境压力,退化的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林草覆盖率由移民前的30%增加到70%,人均收入从900元增加到1 300元,粮食实现了自给。梁各庄乡柴厂村还发展沼气,有半数以上农户用上了沼气做饭、照明、取暖,还有部分群众由烧柴改为用电、用煤。
   地处燕山的青龙县,贯彻落实“大封禁、小治理”和“小开发、大保护、以小促大”生态建设方针,积极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搭建生态建设平台,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引进适合舍饲的优良家畜品种,且种草2666.7 hm2,落实了省政府禁牧令;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一个8 m3的沼气池财政补助300元,解决了封山后群众生活中“烧”的问题;种植优质苗木,发展特色林果业,使农民看到了增收的希望。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配套措施,140 km2的封育保护生态修复试区,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70%以上,土壤侵蚀明显减轻,农民牧业收入也有所增加,粮食自给有余,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
   2003年9月的蔚县生态修复试点区,远望是茂密的森林,近看是盛开着朵朵山花的草丛,山脚下村民正在喜气洋洋的采收“绿色”大白菜,由于菜的品质好、无公害,市场非常好,深受菜商欢迎,早早被订购。家畜实现了舍饲圈养,改善了村内的居住环境;一部分农户开始使用电饭锅、电炒锅;还有一些农户修建了沼气池,烧柴做饭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2.生态修复实践经验
   2.1领导重视、健全组织是做好生态修复工作的保证措施。
   生态修复工作建设内容丰富、涉及部门多,必须统一协调联动。实践证明,生态建设搞得好,工作推动力度大的地方,政府领导肯定重视。蔚县在主管县长的统一指挥下,组成了由林业、水利、畜牧、农业等多部门主管领导参加的协调机构,加强调度,以政府的名义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围绕生态修复的总目标,将任务分解落实到部门,保证了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推进。
   2.2搞好宣传、转变观念是做好生态修复工作的关键。
   生态修复主要是控制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关键在于让群众改变过去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传统观念。为此,地方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国家政策,并站在群众的角度引导帮扶。建沼气池,以气代柴;引入小尾寒羊,实施舍饲养畜;退耕还林,发展特色农业等,使群众在封禁后收入不降低,生活质量和水平有提高。通过政府的积极努力,群众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真正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为生态修复工作的稳步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2.3心系群众,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使生态修复工作的基础。
   生态修复不是简单的封闭管理,也不是单纯的封育、禁牧、禁伐,是在确保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的前提下,控制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干扰,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因此必须心系群众,从解决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只有问题解决了,群众生活安定了,生态才能改善。蔚县以发展特色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主切入点抓生态建设,邢台县实施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易县实施的生态移民,其他试点县也通过政府帮扶或引导开辟新能源,以煤代柴,以气代柴,调整产业结构;封山禁牧后保证群众收入不减少、生活水平不降低,还要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使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体现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2.4政策引导、技术支持是推动生态修复工作的动力
   根据国家的整体要求,各县市因地制宜出台了一系列禁牧、舍养、封育的规定、办法,从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推动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禁牧后,政府统一为群众提供适合舍养的良种并配套相应得帮扶资金,政府组织技术人员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减免税收和各种附加费;封山后,帮助群众解决以气代柴、以煤代柴的有关技术和资金投入问题。只要有利于促进生态修复工作,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就给以倾斜。
   生态、经济与资源协调发展,才能保障生态修复工作持续顺利健康进行。只有将农民利益、国家生态安全及自然资源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共赢的局面。
   3.实施生态修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决的对策措施
   根据河北省8个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近两年的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认识不到位
   生态修复是加快水土流失防治的一种有效措施,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但山区农民传统的“靠山吃山”的意识,一时难以改变,尤其是实行禁牧不能接受。因此需要下大力气加强宣传教育,用实事说明保护生态的重要性。并要从政策上引导,技术上帮扶,从农民的切身利益着想,帮助他们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蔚县宣传搞得好,试点工作做得扎实,政府帮扶力度大,群众思想转变的就快,工作开展得就顺利,成效就显著。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在全社会进行宣传,并以典型样板做引导,尽快提高群众的认识水平,这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开展的基础之一。
   3.2缺乏统一规划协调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做好统一规划,协调发展。首先各县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生态修复实施规划方案,使这项工作有计划的进行;其次,保护生态与保护农民利益要统一考虑,要使生态、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三是鉴于生态修复工作的复杂性,这项工作必须有水利、林业、畜牧、农业、科技、财政、扶贫、执法等部门相互配合,共同推动,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做好协调工作,它需要多项措施相配套,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质量逐渐改善,社会、经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
   3.3科技含量低
   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时间较短,技术路线还不成熟,科技含量较低。到目前为止,生态修复实用技术还处在探索阶段,缺乏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合理、快速恢复稳定的生态环境技术措施的基础资料。需要尽快对生态修复区进行统一规划,摸清底数,制定出不同基础条件下的生态修复具体措施。同时对实施生态修复区的生态系统压力形成与解除的措施,生态系统压力解除后的恢复机制,生态环境自身演化规律和可恢复的程度进行专题研究,找出最佳路径。还要加强生态修复的监测工作,对其效果及时进行追踪调查对比和综合评价。
   3.4缺乏资金投入
   生态修复主要依靠大自然的自身的能力,但还需要辅助一定的工程措施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资金支撑。因此能否落实稳定的专项生态修复建设资金,是实施生态修复工作的关键。目前河北省生态修复投入资金严重短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重点是加强封禁和治理成果的管护,加大水土保持执法力度,做到确实退得下、封得住、禁得住、稳得住,尽管比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投资小,但也需要一定的专项且稳定的资金支撑,才能实实在在做好生态修复工作。目前国家还没有生态修复专项资金,只能从有关项目中挤出少量资金来开展工作,且这部分资金不稳定。另外,要使生态修复工作持续稳定的开展下去,配套措施是不可少的。而实施生态修复的地区大部份是比较贫穷落后的地区,地方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无力拿出资金支撑生态修复配套措施的实施,使生态修复工作难以扎实的进行下去。因此,要做好生态修复工作,国家必须有专项资金的投入。
   作者简介:张艳红(1963-),女,河北省水利技术实验推广中心,主要从事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研究。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研究称全球变暖毁灭远古雨林
隧道内发现的蕨类植物美国研究人员在伊利诺伊州一处煤矿发现…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