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官: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安全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6-28

主持人:“上窜下跳”怎么讲?

朱永官:“上窜下跳”是指我们的研究人员要广泛的和外面人员合作,不能靠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关起门来做研究,我们鼓励研究人员到外面去,跟科学家、企业界和各级政府合作,纵横交叉地去做岗位的交流,这就是我所谓的“上窜下跳”。如果有这样一支队伍在我们规划的领域活动,成果一定会不断的涌现。我之前举的一些例子,就是我所科研人员努力拼搏和协同攻关的结果,我们已经尝到了这个甜头。另外,在人员招聘方面,无论科学院还是地方政府都给了我们很多良好的条件,厦门市专门设立了城市环境研究所人才引进的专项资金,这些资金对帮助我们引进青年科学家安居乐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所以我想也借这个机会向厦门市政府给我们的支持表示感谢。另外,我们科学院也给予了很多支持,特别是像百人计划等等。那么,在组建科研队伍方面,刚才我也讲到,一个就是要利用香港和台湾的科学家。以我们和香港理工大学的合作为例,香港理工大学的一些教授也是我们城市环境研究所的研究员,我们通过这种方式从管理上把人家的智力资源引进到我所,同时,我们还和香港理工大学形成了一个伙伴计划,香港理工大学一个教授和我们研究所一个教授之间形成一对一的关系,他们一起来申请大陆的课题,一起指导我们的研究生,我们研究生也可以在两个机构之间流动,他们的研究生可以到我们所里来,我们研究所的研究生可以到香港理工大学去,我们每年都有不少的学生到香港理工大学做合作研究。对台湾我们也想把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对台合作结合在一起,在科学院支持我们的国际合作伙伴创新计划中,我们也有台湾的学者,台湾大学的学者加盟我们团队,现在两岸关系比较轻松,特别是三通以后,从台北到厦门的距离很近,飞机一个小时,比我们从北京到厦门还近很多。

主持人有地域优势。

朱永官:有地域优势,而且台湾和福建两地在很多方面都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无论从文化还是传统历史等方面来看都有很好的条件,他们很乐意来,我们也创造这样一个条件。我们欢迎他们来大陆打拼,一起来为我们区域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服务。所以,人才队伍建设或者说人才吸引这块主要是这个特点,这是由我们有地域优势决定的,其他的可能跟其他研究所差不多。我们对海外的一些华人的智力资源的利用,和其他研究所的情况差不多。我们想充分利用在海外的人才库,他们虽然在国外工作,但是他们还是心系祖国,只是由于特殊的各种各样的原因可能暂时不能回到国内来工作。我本人也是从国外回来,我那时就有这种强烈的愿望,希望跟国内的机构和科学家进行合作,所以我们应把海外的华人科学家充分地利用起来,当然我们不排斥海外的洋人科学家,我们一样欢迎他们,只要是愿意跟我们合作的,只要这个工作对我们有利的,我们都要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来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这是我们的一个指导思想。

主持人我知道中科院对新建研究所确定了“边建设,边招聘,边研发”的总体要求,城市环境研究所在这样的要求下如何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呢?

朱永官:刚才我谈到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涉及到了这个主题。我是2007年加盟城市环境研究所的,我们研究所从06年开始组建的时候,就开始招聘人才队伍,开始从事研究工作,但是发展总是有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对外的交流尤为重要。一个就是我们本身要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有这么一个城市环境研究所,这也只能通过学术交流才能让国内外的同行了解我们成立了这样一个机构,而不能说做广告。第二、通过对外学术交流推动一些在国际上的研究计划、学术机构、学术刊物。我们在研究所建所之初就组建了国际城市环境学会,这个学会是国际性的学会,在美国注册的,由我们研究所发起,并作为主要的力量来组织这个学会。同时在我们学会的倡议下和研究所的支持下,国际上一个主要的出版商新出版了一个刊物,这个刊物也是针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总的来说,我们是通过学会、杂志和举办国际论坛方式来开展对外交流。从2007年开始,我们还发起了一个厦门国际城市环境论坛,这个论坛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主持人论坛举办几届了?

朱永官:今年举办第二届,我们每三年举办一届,厦门作为永久的论坛的会址,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能够把厦门国际城市环境论坛做成一个中国在城市环境研究、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以及城市环境管理方面的对外合作和交流的窗口,也成为国际上先进的环保技术、环境管理理念进入中国的一个渠道。我们的对外学术交流大概是从这三个方面来展开的。同时,区域性的交流主要是在两岸四地的合作。我们每年召开一次两岸四地城市科学与技术的研讨会,希望借助两岸四地的研讨会,让香港、台湾、澳门以及我们海协经济区的大陆科学家走到一起来共同探讨,共同分享,共同激励往前推进这样一个研究工作。

主持人您早在2002年就当选为国际放射生态联盟的副主席,07年又应邀出任国际著名刊物《环境污染》的副主编,您个人的这些经历对于研究所开展国际交流有怎样的作用呢?

朱永官:我们很多青年科研骨干都有很好的国际研究的背景,作为一个日益强盛的中国,要走国际化的道路,那么我们也要有国际视野开展研究,这和中国的经济全球化一样,中国的经济都是跟全球接轨的,中国的体育也是,我们奥运会拿那么多金牌,科技也更是如此。科技要不断往前推进,科技应走在最前面,才能真正的引领和推动国家整体的国际化的战略。了解到这样一个背景,我们做起来更得心应手。我们在国际上都有交流,有很多同行朋友,这些朋友对我们发展对国际合作也很重要。国际合作我称之为“感情用事”。要开展国际合作,首先科学家之间要有友谊,如果科学家之间没有友谊的话,就谈不到相互之间的信任,谈不到相互之间信任怎么合作呢?我们的科技骨干在国外有很好的合作的背景,有很好的朋友,这些朋友就是我们的资源,所以我要求大家就是要“感情用事”,来了朋友,我们把人家招待好,建立很好的友谊,有的甚至成为一辈子的朋友,长期开展国际合作,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持续地往前发展,而不是随机的和低效率的合作。中国的科技要走国际化,当然一定要解决我们中国的实际的问题,这就是做中国的科学,成为世界的科学家。今天我们解决了中国的问题,也许以后可以为周边的很多乃至发达国家的提供借鉴,当然首要问题是要围绕着我们国家目前紧迫的一些问题来开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要借鉴国际同行先进的理念和知识,无论从哪个角度讲,科技国际化这个事情是一定要做的。

 

主持人目前各研究机构都非常重视产学研的合作,城市环境研究所是咱们中科院跟政府合作共建的,那么,在产学研合作机制方面有哪些新的探索?

朱永官:首先我们从理念上,大家有个共识,我们是相对比较完整的一个知识链。这个知识链的完整性,也不是靠一个研究所来实现的,特别是在知识链的下游部分,我们希望跟企业合作和政府合作,这是我们探索产学研结合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实现整个知识创新链的连贯性或者完整性。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做一个国内的科研机构,我们有我们的优势,我们的优势是什么呢?我们能够把技术或者是把理念跟资本结合在一起。我是浙江人,浙江有很多民营资本,我每次回到浙江,别人都来追问我,你到底有什么技术,我可以投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有时候资本找不到投资的方向。我们了解科学院有哪些技术,国际合作伙伴有哪些技术,我们作为一个研究机构,就有可能把资本跟技术结合到一起,这就是技术的转移转化。所以,我们在充分发挥研究所自身科研优势的同时,还要有效整合国际国内外的这些技术,院内外的这些技术,通过跟资本的耦合,通过跟地方政府的合作,形成一个合力,来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也推动区域的创新集群的建设。如果能够把资本和技术结合在一起,也能够创造一些新的科技创新机会,因为在产业形成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会提出一些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成为我们研究所未来发展的一个动力之一,使得我们科研人员能够更加紧密地结合实际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开展基本规律的认知,开展瓶颈技术的突破,开展系统技术的集成,开展示范,发展区域经济。

主持人目前有没有什么具体的制度或者是机制保障您的理念得以实行?

朱永官:机制包括人才的管理机制和科研活动组织的一些机制等。主要还是要靠人,靠科研人员。比如说最近我们一直在和比利时的科学家在谈合作,比利时有个机构叫“比图”(音),它是比利时的国立科研机构,但是他们国家也要求他们进行科研机构的改革,要把一个事业单位变成一个自负盈亏的机构,所以“比图”(音)很重视和中国的合作,他给我们推荐了很多技术,我们根据中国的实际需求,根据我们研究所自己的力量,筛选了一些技术。“比图”(音)的科学家如果来厦门,我就可以去组织地方政府的一些相关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官员来开一个推介会,如果说我们的企业有兴趣,也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地方招标项目去寻求资本,这样一个项目落实下来了,我们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就可以参与,来做一些技术的转移转化的工作。因为任何一项技术我们不能照搬也不能照抄,我们只能引进西方一些先进术的雏形,然后一起来研发,把它变成中国市场可用的技术。后来“比图”(音)在参加世博会的期间专程要批一个团队到厦门来具体落实这个项目。我想只是我们工作中的一个例子,这样类似的工作还有很多。

主持人请您为大家介绍一下城市环境研究所的公共科研装备与技术平台体系的建设。

朱永官:中国有句古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国际上有同样智慧的语言,林肯也讲过类似的话。我们研究所十分强调科研装备和科研平台,所以我们利用科学院给我们的装备的资金,充分的调研目前国内外的一些仪器设备方面的一些新的动向,了解我们科研人员自己的一些需求采用从购买仪器和研发组装仪器到相结合的方式,把我们的平台建设起来,这个平台在所内是公用的,在区域也是公用的。我们告诉企业合作伙伴,你们可能对一些高端的仪器的使用频率并不很高,所以花300万、500万乃至1000万买仪器可能不是最佳的选择,我们的仪器实验装备都是向你们开放的,我们也欢迎你们企业的研发人员进驻我们研究所,这样一方面你们可以利用我们的平台,同时也实现了我们研究所跟企业的零距离的接触,你的人员在我们研究所里,一起吃饭聊天休息,可以找到一些切入点,迸发出一些思想的火花,为我们研究提供靶点,提供创新的一些目标,所以我们的仪器平台一方面对内开放同时也对外开放。

主持人目前我们仪器平台的建设是个什么样的情况?

朱永官:我们基本上建成了属于国内外中等水平这样一个平台,太具体的恐怕也不是大家特别感兴趣的,因为有很多专业化的仪器设备。目前的仪器平台基本上能够满足我们开展日常科研活动,当然随着需求在不断的改变、不断的增长,我们也要不断的适应科研发展的需求,不断更新我们的装备,同时我们更注重将来的研制,这个研制也不是我们城市环境所一家了,我们要和科学院的特别是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所合作,也要和与高技术领域的和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所合作,使他们的技术能够为我们技术的研发、装备的研发提供力量,来做一些整合性的工作。因为我们城市环境研究所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所,所以我们也特别希望有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等等学科的专家加盟到我们这个团队。比如说我们最近在做城市数字环境网络研究中有很多需要信息科学的支持,特别是一些传感器的方面的支持,而我们业内的很多单位在传感器方面有很好的基础,特别是在国家抗震救灾领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像这些技术理应在我们这里实现系统的集成,形成我们城市数字信息网络、数字环境,或者叫智慧城市。还有像遥感、空间的数字信息技术,也应该在我们城市环境所发挥很好的作用。

主持人您担任所长以来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或者说故事跟网友们一起分享?

朱永官:我觉得也没有什么故事可以分享,但是我想总的来讲忙,事情多,因为作为科学院的所长也不可能完全放弃业务,自己也是一个科技工作者,所以要同时兼顾管理和科研。我想科研活动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你只有自己也做科研,才能把握科研的前沿,才能带着这个队伍往前走。在科研管理方面,我是一个新手,我是2002年才从国外回来的,所以应该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样一个过程,因为科学院领导信任,我们研究所的同志们信任,我还是要努力工作,学得更好,学得更快,能够更全身心的投入到研究所的管理工作中来,把我们一些好的理念、好的管理机制真正落实到实处,把我们人才队伍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刚才我讲了,我们有一支“上窜下跳”的队伍,我作为所领导来讲,可能管理的压力慢慢会减小,这样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明天的事情。我想研究所的发展如果只考虑今天恐怕是不行的,可能更多的还要考虑未来五年、十年,我们这个社会需求是什么,国际上发展的动态是什么,如果不是这样超前的思考的话,我们可能永远是跟随人家,只能是一个追随者,而不能成为一个被追随者,我更多的还是在考虑今后五年、十年,在城市和城市化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个人非常频繁的出差,包括到国外,因为我们要了解各地区域性的一些问题,同时也跟国际同行交流,不断的有头脑风暴,看看人家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所以我的精力可能也花在很多方面,一个就是本身日常的管理,还有就是要广泛的交流,要了解各方面的需求,要出差,要出国,要有学术交流活动,还有自己的科研活动,所以总的来讲一个字就是忙。但是我每天还是能够充满激情的忙,因为我也是一个愿意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的中来的人,我每天都带着一种期待,从早上起来到一天的结束,都是处在一个比较兴奋的状态,所以应该说是一种健康的往前走的状态。

主持人在您看来研究所未来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什么呢?

朱永官:我觉得面临的一个挑战还是人才。我们从国外招聘很多人,这些人过去在他们单一的领域里面,工作做得很好,也受过比较系统的良好的训练,他回到国内以后,他有一个再适应的过程,因为他已经不再是当初那样,仅仅只聚焦一个事情在实验室来做研究了,他必须要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来拓展自己的视野,这样他才能够引领他自己的队伍。我们就是要培养他们团队建设的能力,要提升他们对科研的视野,要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了解我们目前国内存在的问题,这样他们能够站在更高的位置上,更有针对性地来有效地组织他的科研队伍,来开展科研活动。所以我讲了三个要素,就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有更宽阔的视野,更有针对性,要针对我们国家的环境问题,更有效的组织他的团队,来开展高水平的研究。这是我们研究所的关键任务。我们的出路也在于这支队伍的培养,我们的任务也在这支队伍的培养,我们的机遇是把这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把这支能够“上窜下跳”的队伍,跟我们目前国家后经济危机需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期相结合,这样一个机遇期对我们而言是最好的,因为我们现在全社会都在探讨节能减排的工作,我们如何改变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等等。我们就是要通过有效的利用资源和能源,使得我们每一个人能够健康的生活在一个优美的环境中,这也是我们城市环境所的使命,所以我们的使命跟我们国家的使命是紧紧的结合到一起的。因此我相信,如果说我们的队伍能够很好的培养起来,我们是可以跟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因为我们社会就是要发展这样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使得每一个人能够健康,生活在美好的环境中。今年大家也知道,世博会也马上要开幕了,在我们上海,他的主题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想这也道出了我们现在的机遇,所以我们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但是我们相信,经过五到十年的努力,我们研究所还是能够承担一些任务,能够产出一些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科研成果,我们也相信,通过和同行的合作,能够把这些成果推出去,推到千家万户,造福我们大家。

主持人您跟我们介绍一下咱们研究所开展的研究对和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哪里?

朱永官:简单的讲一个例子,大家特别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我本人也是在食品安全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大家现在都担忧这个事情,觉得吃什么都不安全,我们的研究所就有一批刚才谈到的平台,我们有一批先进的仪器,有一批科学家围绕着食品安全来开展研究,比如说我们要了解目前市场上流通的这些食品当中,到底有哪些污染,污染程度怎么样,健康的风险怎么样,这些污染的来源是哪里,如何来降低这些污染。这些研究一方面为老百姓提供一个很有价值的一些信息,另一方面在科学上也是有价值的,因为这为我们发展一些基于风险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也为国家在制定食品安全的一些政策和管理手段方面提供技术支撑或者理论依据,因此我们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专门成立了城市环境健康的一个重点实验室,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围绕着健康这个核心的问题,来开展与健康相关的一些环境要素和研究。食品是很重要的,还有大气,还有水,所以刚才我讲到的只是一个食品的问题。水也一样,我们喝的水是不是干净的,很多人对水有误区,认为越干净越好,也并不是这样,因为我们每天还需要一些微量元素,如果把水里的微量元素都去除了,长期喝这样的水还是有害的,这些东西只有通过系统的科学研究,才能告诉公众一个最真实的、最科学的应用,我想我们每一天的生活,我们起床第一件事情都跟我们研究所研究的问题相关,这是我们每天工作的动力,能为公众做些事情。

主持人:感谢朱所长的精彩回答,我们这期节目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朱永官:非常感谢,感谢大家。

上一页  [1] [2]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全球变暖与反变暖之争和病态科学
    全球气候变暖究竟是无可置疑的权威结论,还是一个缺乏科学依…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