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生态学 >> 生态学应用 >> 恢复生态 >> 正文 | ![]() ![]() |
|
|||||
| |||||
京津风沙源区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顾松圃 文章来源:《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8年第1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4-21 | |||||
摘 要:通过对北京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考察,了解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项目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总结了目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对治理水土流失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京津风沙源区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作为一项国家级大型生态建设项目, 通过恢复和保护项目区林草植被,在京津周边风沙源区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备的生态防护体系,遏制风沙危害,实现首都及其周边地区生态安全和当地群众增收双赢目标。该项目从2000年启动,规划建设期10年,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5省(区、直辖市)的75个县。为了解京津风沙源区生态环境治理情况和现状,2007年间,我们到北京市怀柔区、延庆县,河北省宣化县、丰宁县,辽宁省建平县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了林区、牧区、小流域治理等情况。根据调研情况,分析了这几个县区的生态环境现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取得的成就以及生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1 北京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1.1 重度沙化区和生态脆弱区得到了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得到了初步改善 河北省是京津地区的重要风沙源区和主要通道,其中对京津风沙天气影响最大、最为直接的是两大沙区(坝上沙区、坝下沙区)、六大风口(怀安马市口、万全新河口、张北黑风口、崇礼三龙口、赤城独石口、丰宁小坝子)、五大沙滩(宣化黄羊滩、怀安金沙滩、阳原开阳滩、怀来甘家滩和南马场)和九条风沙通道(以洋河、桑干河、壶流河、清水河、潮河、白河、黑河、天河和汤河谷地形成的九条风沙通道)。由于干旱和滥垦、滥牧等原因,造成土地中轻度沙化,草场严重退化,生态环境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恶化,沙尘暴频繁发生,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群众生活贫困。风沙紧逼北京城,严重威胁着首都的生态安全。为遏制北京及周边地区土地沙化的趋势,改善京津周围的生态环境,从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7年来,通过退、封、飞、造相结合,植物措施、工程措施与管护措施相结合,工程区生态状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林草植被盖度明显提高,土地沙化和荒漠化得到初步遏制。如六大风口之一的丰宁县小坝子乡,2000年时沙化面积1.13万hm2,占总面积的36%,其中重度沙化面积3733.3万hm2,有大小流动沙丘82处,沙坡19个。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以来,完成退耕还林2913.3万hm2,人工造林360 hm2,围栏封育398.7 hm2,全乡沙化面积得到有效控制,沙丘、沙荒基本被绿色植被覆盖,以前的干河滩如今已有蓄水,村民生活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据气象部门资料显示,2000年丰宁县大风日数为24天,浮尘日数9天,扬沙日数为3天,出现沙尘暴2次,经过对小坝子风口的生态综合治理,到2006年全县没有出现扬沙、沙尘暴和浮尘天气,耕地受灾面积减少了19.3万亩,受灾人数减少1.4万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1.29万hm2,每年流入当地主要河流的泥沙量由70.4万t减少到4.2万t。 位于河北省宣化境内永定河上游一级支流洋河流域内总面积达9733.3万hm2的黄羊滩是距北京最近、最大的沙滩,由于过度垦植、放牧,至20世纪80年代约有2/3的土地原有植被荡然无存,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成了完全沙漠化的不毛之地,流动、半流动沙丘已成了黄羊滩地表结构的主体,由于地处北京西北方向上风口,每年大风从黄羊滩卷走地表沙尘2万多t,雨季山洪冲走泥沙约65万t,成为北京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下降和官厅水库淤积的主要原因。从2001年开始,随着中信黄羊滩万亩(666.7 hm2)绿色工程、水利科技示范园、京津风沙源等项目工程的实施,大量种植侧柏、榆树、紫穗槐、沙柳、沙枣、沙蒿、沙打旺等,用草障、沙障、生态垫等将流动和半流动的沙丘固定,现已治理了5920 hm2流动和半流动沙丘,森林覆盖率达到37%,昔日1333.3 hm2荒沙遍野、寸草不生的荒漠,现已林茂草盛,林木覆盖率达到95%以上,风蚀沙扬现象已得到有效控制,沙生植物增加了30多个品种,生态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1.2 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依然不容乐观 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对促进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逆转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河北坝上地区由于载畜量过大,草场进一步沙化,有些地方岩石裸露,立地条件极差,植树造林难度相当大。比如河北省丰宁县还有10万hm2荒山没有绿化,有的地方还存在着边建设、边破坏的现象;由于人类过多干扰破坏,森林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仍在下降;部分天然林,原有物种十分丰富,现已退化为单一群落;人工林分树种单一,普遍存在着林木过早衰退与地力下降等问题。辽宁省建平县一些选矿厂将河道当作天然排污汤,违法弃置矿渣石渣、修建套堤围堤、向河道排放污水,致使河道被堵塞,河流走向改变,行洪不便,严重危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还有部分乡镇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乱掘滥采、毁林开矿,严重破坏地面植被,造成土地砂砾化和岩质化,对周围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污染。 2 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建设使当地遭受到一定的经济损失 作为京津水源地,为给京津提供充足、清洁的水源,河北省丰宁县潮河流域的40多个村子的4000hm2水田全部改种玉米等耐旱农作物;为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近年来该县关停、压缩了59个企业,地方经济损失近5000万元;全面禁牧、舍饲养殖则使当地农户年收入减少5000万元以上。按照政策,虽然退耕还林的土地1hm2每年补助2400元,用材林补助8年,经济林补助5年,但是补助期后农民的经济收入依然没有完全保障,群众心有余悸。 2.2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贫困问题比较突出 在河北丰宁、宣化县部分农村,原始耕作、广种薄收的现象仍较普遍,贫困与生态退化形成恶性循环,基层干部形容为“种一簸萁收一车,打一笸箩蒸一锅”。农民住的是土坯墙的茅草房,夏天漏雨,冬天透风;粮食基本上是“靠天”赏赐,灾年靠国家和社会救济,丰年温饱、灾年返贫现象严重;小病扛着、大病拖着,很多人经济贫困看不起病;不少年轻人受教育程度很低,连初中也没有毕业。在首都周边地区存在这样大面积、深层次的贫困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广为关注。 2.3 北京与周边地区还没有建立起比较持续稳定的经济联系 北京市政府多年来对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地区给予了各种形式的支持,包括建立区县对口支援关系等,促进了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2006年,北京与河北首次签署了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的备忘录,双方将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开发、产业调整、产业园区、农业、旅游、劳务市场、卫生事业等九个方面的展开合作,但是这种关系还没有上升为一种持续稳定的经济联系。 2.4 国家对这些地区投入不够,与首都生态保护圈的重要性不相适应 从生态建设的专项补助投入来看,张家口地区自1983年起作为国家确定的永定河、潮白河流域水土保持重点区,到2005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00多hm2,总投资4.5亿元,相当于1 hm2仅投资600元,其中大部分是群众投工,国家投入占小部分。调研中我们看到,有些治理地段由于投入不足,治理标准较低,乔灌成功率不高,还容易引发人为的水土流失。 3 对策措施 3.1 树立与增强首都意识和服务意识 北京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最为重要的对外窗口,人口密集,工厂林立,市场潜力巨大。周边地区一定要树立与增强首都意识和服务意识,充分利用市场优势。一方面,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瞄准北京市场,大力发展错季蔬菜和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丰富北京“菜篮子”,创造条件发展生态旅游,建设首都“后花园”。另一方面,要树立与首都休戚与共的“生态共同体”意识,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既是为北京堵沙源、保水源,也是为本地求财源、造家园。 3.2 把生态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 在开展生态建设过程中,要与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结合起来,使农民在生态建设过程直接受益,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得到实惠,把林草生态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拓宽群众的致富门路,为推进农村“生产发展”、实现农民“生活宽裕”服务,提高当地群众投入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自觉参与生态建设活动。 3.3 抓住生态建设的大好机遇发展地方经济 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生产方式的转变,使治理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京津风沙源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扶持力度,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地方要加强生态治理区的基础教育和农民劳动力的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压力,加速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3.4建立完善区域生态协调发展的长效补偿机制 建议国家协调京津两市在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对周边贫困地区进行补偿和扶持。京津的外迁外溢产业、企业重点向周边贫困地区转移,产业链条向这些地区延伸,基础设施建设要统筹考虑周边贫困地区的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推进京(北京)张(张家口)水资源有偿使用,开展水权交易,变“调水”为“输水”,统筹上下游的需求和利益。建议国家研究制定退耕还林补偿、后续产业培育的有关政策,鼓励后续产业的开发和投资,适当延长生态建设的补助年限,完善生态效益补偿长效机制。通过生态环境整治规划的实施,尽快消除贫困,进一步缩小治理区域内落后地区与京津的发展差距,建立一体化的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不同步问题。 3.4 种树种草要贯彻因地制宜原则 在生态治理模式上,要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适草原则,分类指导,分区治理。大力推行“乔木搭架,灌木连带,牧草覆盖”的立体配置模式,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兼顾经济效益,使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繁荣稳定。 |
|||||
文章录入:gusongpu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原创]环保心得 世界卫生日(4月7日) 保护农业生态五面出击 专家建议在南方雪灾地区开展 关注灾后生态环境修复 减少人 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中国生态环境评价研究进展 破解“公地悲剧”逻辑 把生态建设纳入总体布局 [原创]关注农村热点 支援生态 |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8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安网备案:4420003010510号 本站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