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生态学 >> 生态学应用 >> 生态经济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用生态经济观念构建“和谐湖南”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用生态经济观念构建“和谐湖南”
作者:刘生康    文章来源:光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5-13


    居安思危:湖南生态环境面临的危机和原因

    多年来关注国情的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和环保主管部门一再发出“中国环境恶化”的警示,中央每年召开全国重要会议研究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表明对这一问题高度关注。湖南和其他各省一样,发展受到这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困扰。
    一是人口众多压力巨大。全省总人口6697万,比上年增加40万人,计划外生育仍然存在。全省每年出生3万名弱残疾婴儿,男女性别比115.74:100,失衡逐年增加,人口的数量和素质问题不少。2010年前后,湖南适龄劳动人口处于高增长期,平均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在100万左右,加上现有100万城镇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以及约9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矛盾突出。全省乡村人口4430多万占总人口的6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43个百分点,农村人口的转移任务艰巨。
    二是资源低于全国水平。全省耕地面积为392.2万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人均耕地0.9亩,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6%,有56个县人均耕地面积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1.2亩警戒线。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少数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列,但总体人均资源占有量不高,可持续供给力不足,可供开发的后备资源少。全省不能满足需求和自给的矿藏达23种,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5宗支柱性资源大多短缺,如石油、天然气、钾盐没有探明储量,铝土矿、铜、硫等资源稀少。
    三是生态环境明显恶化。以农业生态和水土流失为例,建国以来,全省平均每年水土流失发展速度为1.59%,治理速度只有0.54%,加之气候变化,近年全省水旱灾害频乃。城市生态环境表现在水污染呈发展趋势,湘江的污染威胁到长沙、株洲、湘潭、衡阳的饮水水源。资水、沅水、澧水和洞庭湖污染造成水质性缺水在部分区域和城市时有显现。另外湖南明显形成湘江流域和沅水流域两条酸雨带,特别以长沙为中心,北起岳阳、南到永州的流域性酸雨带,已成为全国最严重的酸雨区之一。
    据《湖南环境状况公报》披露,全省生态问题突出在五个方面:
    1、大气环境污染加剧,空气质量不高。随着城镇化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湖南城市大气污染呈加重趋势。大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逐年减少,轻污染天数增多。2003年十四个地州市空气质量统计年报显示,达到国家城市大气质量II级标准只有两个市。湖南全省首要污染物中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分别为283天、63天,在南方省市属严重的。国家环境质量状况显示,株洲市大气环境质量居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倒数五位;长沙列47个重点城市的倒数第十位,而排在后面的南方城市只有重庆和长沙。长沙近年来肺癌发病率占肿瘤患者30%,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以10%逐年递增。
    2、水源环境普遍污染,湘江尤为突出。湖南水资源丰富,但由于降水分布不均,水域功能多样,呈现出季节性缺水和水域污染所引起水质性缺水交织。2004年全省排放废水25亿吨,比上年增加6.1%,其中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尤为突出。作为“有色金属之乡”,湖南冶炼采矿发达,重金属污染超标不容忽视,这种污染的特点是周期长,等到发现问题时再治理为时已晚。湘资沅澧水系近年都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危害,水体稀释自净能力减弱,人畜饮用水亦受到威胁。水污染的各种问题以湘江为重,尽管对湘江的治理化大力气,也提出建立湘江生态风光带等,但收效甚微。今年2月。长沙湘江段5个检测断面因粪大肠菌群、石油类超标,又均为V类水质。
    3、酸雨污染遍及全省,潜在危害严重。湖南是全国酸雨污染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十四个地州市都能检测到酸雨,其中频率在80%以上的城市有6个,在50—80%之间的有5个,2004年全国酸雨频率超过95%的4个城市有两个在湖南。酸雨危害巨大,既是近期的,更是潜在和长远的,可造成水域和土地酸化,农林业严重减产,各种钢铁材料和建筑业外墙体腐蚀以及直接对人体的侵害。此类问题一旦发生,其严重社会后果,短时期很难逆转。
    4、固体废物污染增多,影响公共安全。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低目前成为社会一大公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大多土法上马,简易掩埋,臭气熏天以及渗透造成地表水污染引发环境污染纠纷事件时有发生。湖南累积堆存的工业危险废物已达400万吨,每年还在以10吨的速度增加。工业废弃物中有害有毒物质可造成方圆几公里地下水的潜在污染。全省每年约产生3万吨医疗废物,其安全处置一直未能妥善解决,有的放射性废源监管不力,废弃物管理失控,公共安全隐患严重。,
    5、自然环境破坏频繁,生态问题增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扭转,目前状况是点上治理、面上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一边治理、一边破坏。森林资源整体质量不高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林地虽有增加,但林种、树种结构不合理,用材林地比重大,生态林比重偏小,森林植被功能减弱。土地高强度利用,质量退化,高产田变成低产田,土地生态系统损害导致整个生态效能减退。由于水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江河湖泊调蓄功能下降,水旱灾加剧,物种减少。生态退化还威胁野生动植物生存,生物多样性下降。不规范的矿产资源开发则破坏了矿区周围的生态环境,诱发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生态安全存在隐患。
    其原因,一是环保投入不足。全省环保投入占同期GDP的0.75%左右,低于全国平均0.25到0.3个百分点。投入不足导致新建项目难以做到“三同时”。另外生活垃圾、危险废物、污水处理等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滞后。城市污水净化处理严重不足,许多地市未按要求建标准的污水处理厂,即使已建成的也未正常运转。二是执法监管不严。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操作性差。现有的环保法规难以执行。依法取缔污染企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落实不到位,污染环境的违法事件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群众反映强烈。2004年全省各级环保部门接待受理来信来访1.7万批次,今年元月至五月,国务院信访部门接湖南有关环境污染的投诉比去年增长39%,影响了湖南的对外形象。三是污染治理不力。由于经济快速发展,污染问题呈现出复合型和压缩型,短期内难以解决。加之历史欠帐的积压,解决污染问题的难度加大,既面临资金、技术,也面临体制和管理的问题。四是观念转变不快。这是最重要的原因。由于湖南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各地发展经济愿望强烈,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上,有的急功近利、顾此失彼,违背自然规律,超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过度开发,有的忽视污染防治措施,规避环境监督管理违规生产,有的为了政绩大抓形象样板工程,却对环保设施匮乏和环境污染熟视无睹,造成问题积重难返。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生态经济学介绍
    延安:生态经济双赢战略大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建设
    上海闵行发展生态经济之路:让
    发展生态经济型产业 构建林业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规
    和谐社会呼唤生态经济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山
    生态经济政策体系构建浅议
    生态经济——社会主义建设中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