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的灵魂有四大文明

作者:王如松    文章来源:光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1-19

  生态城市建设追求的是城市物、事、人、境之间在时间、空间、数量、结构与秩序间关系上的高效和谐而不只是保护生物或防治污染。生态城市的灵魂是生态文明,包括认知文明、体制文明、物态文明和心态文明。生态城市的文明演化过程包括环境的演化、产业的转型与社会的进化, 需要利用生态规划、工程、管理、教育和监督五个抓手去调控。

  城市环境的五色效应使城市生态代谢失衡

  城市生态是人类行为的社会生态、物质代谢的经济生态和环境演化的自然生态三个层次的耦合关系,是城市绿韵(蓝天、绿野、沃土、碧水)与红脉(产业、交通、城镇、文脉)的复合生态关联状态;而生态城市则是一类具有开拓、适应、反馈、整合的系统机理与竞生、共生、再生、自生的生命活力,经济繁荣、生产高效、体制合理、社会和谐、代谢健康、景观适宜的人居环境。

  当今世界的三大生态危机: 以气候变化、经济振荡和社会冲突为标志的全球生态安全问题,以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胁迫为特征的区域生态服务问题,以及以贫穷落后、过度消费和复合污染为诱因的人群生态健康问题,其风险的漩涡和动因都在城市化与工业化。工业文明时代的城市,以化石燃料为动力、矿石化工产品为支撑,在显著改善人类福祉的同时,导致工业社会生产流通的高度物质化、能源消费的过度化石化、信息反馈的离散破碎化、资金融通的周期危机化,自然演替的逆生态化、空间发展的城乡二元化以及人才使用的机械奴役化。工业生产的效果是用产品的产量产值与GDP来衡量,追求的是物质生产的正效益,而忽视其有害副产品、社会和自然生态服务的功效及对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忽视了工业格局和过程对区域甚至全球资源、环境和人群健康以及后代人生存发展的影响。城市环境的五色效应(红色的热岛效应、绿色的水华效应、灰色的灰霾效应、黄色的沙尘效应以及郊区白色的秃斑效应)的生态学实质是城市生态代谢的失衡、生态系统的无序和生态管理的失调,包括资源代谢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滞留和耗竭,系统耦合在结构、功能关系上的破碎和板结,社会行为在局部和整体关系上的短见和反馈机制上的缺损,即物、事、人和环境间生态耦合关系的失衡。如何辨识、模拟和调控城市错综复杂的生态关系,并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将复杂性变为可持续性,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

  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的文明

  城市的“生态”包括城市生物和环境演化的自然生态、城市生产和消费代谢的经济生态、城市社会和文化行为的人类生态,以及城市结构与功能调控的系统生态四层耦合关系,是城市绿韵(蓝天、绿野、沃土、碧水)与红脉(产业、交通、城镇、文脉)的复合生态关联状态,是天、地、人、境间的和谐关系,而不是回归自然或城市生物生境的简单平衡。和谐的城市生态关系包括城市人类活动和区域自然环境之间的服务、胁迫、响应和建设关系,城市环境保育和经济建设之间在时、空、量、构、序范畴的耦合关系,以及城市人与人、局部与整体、眼前和长远之间的整合关系。

  生态城市建设是人们对按生态学规律(包括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人类生态)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的文明、健康过程的简称,旨在通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和技术创新,调谐城市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之间各类竞生、共生、再生、自生的生态关系,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去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文化和精神生活及生态和环境意识。

  生态文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灵魂。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它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以知识经济和生态技术为标志,是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竞生、共生、再生、自生机制于一体的高级文化形态。体现在人与环境关系的体制合理、决策科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活俭朴、行为自觉、公众参与和系统和谐,展现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态风尚。生态文明可分为体制文明、认知文明、物态文明和心态文明,包括对天人关系的认知、生产方式的组织、人类行为的规范、社会关系的调控、以及有关天人关系的物态和心态产品等。生态城市的文明演化过程是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和城市循环再生功能渐进完善、及自然生态和社区人文生态服务功能的渐进熟化过程,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物理环境的正向演化,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功能性转型以及社会生活方式和管理体制的文明进化。

  生态城市的环境演化是指:从以化石能源、化工产品、地表硬化、水体绿化、空气酸化、生物退化为特征的工业景观向以净化(干净、安静、卫生、安全)、绿化(景观、产业、行为、体制),活化(水欢、风畅、土肥、生茂)及美化(文脉、肌理、韵律、标识)为特征的生态文明景观演化。变死水为活水,霾天为青天、硬化地表为活性地表、灰色景观为绿色景观,促进城市建设从满足市民的居住空间需求到生活质量需求、污染治理需求到生态健康需求、景观绿化需求到生态服务需求转型。

  生态城市的产业转型是指:在传承传统农业文明的再生和自生机制、工业文明的竞生机制以及社会主义的共生机制基础上,推进资源耗竭、环境破坏型的物态经济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经济方向演化,促进传统生产方式从产品导向向功能导向、链式经济向网络经济、自然经济向知识经济、厂区经济向园区经济、刚性生产向柔性生产、减员增效向增员增效、职业谋生走向生态乐生的循环经济转型。

  生态城市的社会进化说的是:推进决策方式从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管理体制从条块分割走向区域统筹、城乡统筹、人与自然统筹、社会与经济统筹以及内涵与外延统筹方向演化;基础设施、居住社区和产业园区从单功能向各类服务功能完善的成熟社区演化;生活方式从以金钱为中心的富裕生活到以健康为中心的和谐生活、以数量多多为目标的占有型消费到以功效优化为目标的适宜型消费、从以外显为中心的摩登消费由到以内需为中心的科学消费、从以利己为中心的物理型关爱到以爱它为中心的生态型关爱演化。

  生态城市有四大体系建设

  生态城市建设包括生态基础设施(文明支撑体系)、生态人居环境(文明彰显体系)、生态代谢网络(文明运作体系)和生态能力建设(文明保障体系)四大体系的建设:

  首先是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文明支撑体系)。生态基础设施包括流域汇水系统和城市排水系统、区域能源供给和光热耗散系统、城市土壤活力和土地渗滤系统、城市生态服务和生物多样性网络、城市物质代谢和静脉循环系统、区域大气流场和下垫面生态格局等。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是维持这些系统结构功能的完整性及生态活力,强化水、土、气、生、矿五大生态要素的支撑能力。可以选择以下指标对其进行测度:

  生态用水占用率指城市生产、生活活动用水量与维持本土自然生态系统基本功能所需要的常年平均水资源量的比例,一般应低于35%;生态服务用地率指建成区内城市农业、林业、绿地、湿地及自然保护地面积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之比.生态服务用地面积一般应不低于建设用地的两倍;生态能源利用率:地热、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一般不低于10%,强热岛效应地区(温差超过2°)面积率,一般不超过10%;生态安全保障率:本地物种比例一般不低于65%、景观多样性逐年上升、灾害发生频率逐年下降。

  生态人居环境(文明彰显体系):城市人居和产业环境的适宜性取决于社区或园区环境的肺(绿地)、肾(湿地)、皮(地表及立体表面)、口(主要排污口)和脉(山形水系、交通主动脉等)的结构和功能的完好性。在2009年伊斯坦布尔召开的第八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上,代表们一致倡导制定一套生态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标准。根据中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我根据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研究的经验提出十点建议:

  紧凑的空间格局:从平面建设向空中和地下空间发展,注重街道及地下空间的立体开发,倡导6-10层互动型居住小区,层数过低土地利用不经济,过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不好,社区人口密度不低于1万人/km2;

  凸显城市主动脉:新城和产业园沿轻轨和大容量快速公交主动脉呈糖葫芦串型布局与主城区相连,各组团间由绿地、湿地、城市农田、城市林地等生态服务用地隔开。生态交通网络覆盖人口超过城市人口的80%,从主动脉上任何一站乘快速直达公交到城市中心不超过半小时;

  宽松的红绿边缘:破解摊大饼的城市格局,每个居住小区的绿缘要尽可能长,居民步行到最近的大片绿地时间不超过10分钟;

  健全的肾肺生态:城市开旷地表100%可渗水透绿,屋顶和立面绿化、下沉式绿地兼湿地功能,湿地兼生态给排水功能;城区人均生态服务用地面积不低于30m2,其中人均湿地面积不小于3m2;

  混合功能就近上班:居住、工商、行政和生态服务功能混合,1/3以上职工能就近上班,从居住点到工作地点乘公交车正常情况下不超过30分钟;

  便民生态公交:居民高峰期出行80% 以上是公交、轻轨或自行车,城市任何一点步行到最近公交站点不超过10分钟;

  生态建筑比例:新建社区生态建筑占70%,与传统建筑相比生态建筑节能60%,碳减排50%, 化石能源消耗减少15%-30%;彰显生态标识:通过标志性建筑、雕塑、生物和文化景观凸显当地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特征、文脉和肌理,生态标识满意度高于80%;

  生态游憩廊道:在汽车和轻轨交通网络外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无断点出行、游览观光及生态服务的游憩绿道,包括自行车+步道网络,修闲驿站及人文服务设施、生物绿篱及缓冲廊道。人均生态游憩廊道面积应不低于5m2,生态游憩绿道能覆盖和连接市域内每一个社区、乡村和景点;

  民风淳朴邻里交融:社区和睦、治安良好、积极参与、文体设施与场所健全,2/3 以上居民能天天见面、周周交流。

  还有生态城代谢网络(文明运作体系)。城市生态代谢网络是一类以高强度能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口流为特征、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具备生产、流通、消费、还原、调控多功能,经历着孕育、发展、繁荣、熟化、衰落、复兴等演化历程的自组织和自调节系统。可以用以下指标来衡量其生态经济效率和环境影响;

  城市生态足迹:指维持城市基本的消费水平并能消解其产生的废物所需要的土地面积的总量。通过提高自然资源单位面积的产量,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存量及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消费方式可以减小城市的生态足迹;

  城市生态服务:指生态系统为维持城市社会的生产、消费、流通、还原和调控活动而提供的有形或无形的自然产品、环境资源和生态公益的能力。其核算框架包括空间测度、时间测度、当量测度、格局测度和序理测度;产业生态效率:指产业系统生态资源满足城市需要的效率,是产品和服务的产出与资源和环境的投入的比值。评价时从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出发,分析从自然资源开采、材料加工、产品生产、运输、消费及循环再生的所有环节,以寻求合适的经济方法或者政策手段来提高产业系统的生态效率;

  生态物流循环:本地食品生产和消费占城市总生产和消费需求的百分比不低于50%,高效率的污水处理和节水及中水设施,人均生活用水低于100升/日,普及城乡生态卫生工程,户均1m2的社区堆肥池,70%的生活垃圾在社区内就地减量化和资源化。

  再有生态城能力建设(文明保障体系)。城市生态文明的能力建设以更新人的观念、调节人际关系、诱导人的行为、提高人的素质为主导,强调城市生态的人文过程。通过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调节和能力建设带动整个城市形态的彰显和神态的升华,促进物态谐和、业态祥和、心态平和与世态亲和的城市文明发展。要大力推进区域协同共生、城乡一体共荣、体制条块整合、天人关系和谐和社会均衡发展,着力调整局部和整体、眼前和长远、发展速度和质量、自主创新和对外开放的统筹关系。提升城市各部门、各单位和各阶层竞生、共生、再生、自生的社会生态活力。可以选择以下指标来度量:

  生态认知指数:包括决策者、企业家、科技人员和普通民众的生态知识(生态哲学、生态科学、生态工学、生态美学和生态经济学)、生态意识(全球环境变化、区域生态服务、人群生态健康、生态可持续性管理)和生态境界(温饱、功利、道德、信仰、天地)。

  生态统筹能力:指城市各级管理部门对区域统筹、城乡统筹、人与自然统筹、社会与经济统筹及内涵与外延统筹的一种协调与管理水平,及竞生、共生、再生、自生能力。

  经济发展活力:腹地自然资源的支撑能力和潜力,生态系统的承载和涵养能力,科技和人力资源的孵化和培育能力,产业结构和布局的生态合理性,研究与开发、服务与培训人员的比例,经济发展的力度、速度、多样性和稳定性。

  社会参与能力是指城市为公众参与所提供的机制、体制和平台的完善程度,公众关心和参与重大决策的意愿、知识与技能, 社会自下而上监督渠道和自愿者的参与力度。

  生态城市强调整合性、共轭性、进化性和自组织性的协调

  城市管理的“生态”内涵有三层:一是作为管理工具的生态学理念、方法和技术,包括生态动力学、生态控制论和生态系统学;二是作为管理主体的人与环境(物理、化学、生物、经济、社会、文化)间的共轭生态关系(生产、流通、消费、还原、调控);三是作为管理客体的各类生态因子(水、土、气、生、矿)和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湿地、农田、海洋)的功能状态。生态管理不同于传统环境管理,它不是着眼于单个环境因子和环境问题的管理,而是更强调整合性、共轭性、进化性和自组织性的协调。

  生态城市不同于传统城市的主要特点在于其竞生、共生、再生、自生机制的生态耦合,在于其从链到网、从物到人、从优到适、从量到序的生态管理方法的转型。生态城市建设需要通过生态规划、生态工程、生态管理、生态教育和生态监督的科学手段系统推进生态文明的能力建设。

  生态城市管理需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方式的结合与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包括政府主导、科技催化、企业兴办、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生态教育是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要从观念更新认识到位、体制革新合纵联横、技术创新催化孵化、管理维新动态监控等多方面全面提高决策管理人员、生产经营人员、科学技术人员和城乡居民的生态意识和知识水平,启迪全市官、产、研、民运用科学发展观去认识、简化、调控和欣赏复杂性,运用生态工程手段去规划、建设、管理和宣传可持续性。具体的行动路线包括制定生态城市发展纲要、强化生态城市体制建设、实施生态城市工程建设、加强生态城市宣教系统,推广生态城市文明地图、组建生态城市自愿军团等。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和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渐进过程,是一场技术、体制、文化领域的社会变革,需要强化完善生态规划、活化整合生态资产、孵化诱导生态产业、优化升华文化品位、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典型示范滚动发展。(本报记者任生心整理)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科学家在越南发现一种小型蜥蜴 能…
    ( 来源:L. Lee Grismer)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