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哲学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支持

作者:牛国元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4
权利在农民生产行为特别是环境生态行为合理化方面起到的是负面激励作用,而家庭劳动和家庭决策的行为方式,又使这种刺激得以在农户行为中表现出来,于是造成了农民环境生态行为的短期化和山区农业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如农民家庭对土地经营的理性目标是追求耕地利用的最大化,所以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多以化肥、农药、地膜等短期性投资为主,在这种行为方式下,耕地资源生产价值的下降远远大于其价值的产出,这种趋势在现今的农地制度下愈来愈明显,无凝这是一种人类在耕地上的经济活动超出其生态边界的掠夺性经济行为,其行为导致土地质量变差,地力衰竭,生态透支加剧。制度经济学和产权经济理论表明,人们的经济活动总是在一定制度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的理性活动,这种活动会随着制度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因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结构、利用方式和利用程度的最终动机源于利益的实现和利益的大小。同一种资源,在同样的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状况和投入水平下,人们总是要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选择回报率较高的利用方式。
4、政策法令软化的原因。
        在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恶化的过程中,有政策偏激的原因,也有各种保护法令执行不严的问题。因为政策和法令的正确导向,将会促进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和谐及农业可利用资源的延续。例如《水法》、《环保法》、计划生育政策等起到的作用,都充分说明了政策法令在引导人类正确对待自身生存环境所发挥的威力。政策的“轻重缓急”有利于正确引导人类合理开发、保护生态资源,以维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而法令的“奖惩分明”有益于保障富含生态意识政策的实现。因此,现行政策所代表的不仅仅是群众的社会权益,还应代表农业生态系统持续生存发展并服务于后人的生态权益。一旦政策和法令“误导”或“宽容”了人们为追求个体效用和最大利润而产生的掠夺性开发生态资源,破坏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行为,把生态环境视为人类取之不尽的“供奉者”和存放废物的“垃圾桶”,其产生的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二)生态建设模型的选择
1、生态建设必须与生态学原理的充分运用相结合
生态建设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生态学的理论和优秀模式出自于对实践的深入研究和认真总结。如果忽视已有理论的指导,则会事倍功半,甚至丧失难得的机遇。因此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建设必须遵循生态学的一些规律:
一是植被演替规律。植物群落由低级向高级逐步适应环境而演变到顶极群落的过程称为植被演替规律。用植被演替规律来审视许多地区五十年代以来的植树造林,不难发现它在目标和过程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性而导致的一些失误。从目标上来说,虽然不断强调“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和“适地适树”等原则。但对这些原则的内涵则缺乏符合当地实际的探索和科学到位的贯彻。首先从实地考察的情况来看,在造林种草的实践中,目标与现实的差距导致效益严重低下,这是今后生态建设规划必须认真吸取的:必须用顶极群落与立地类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比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建设多类型目标;其次从植树种草的过程上来看,过于简单化,大多数是一步到位的选择,要造林就直接栽树,要种草就直接播撒收获的草籽,而不考虑初始自然条件。有些地段从理论上来说可以造林,并不等于一种就活,且能成林。
二是多样性导致稳定性规律。建立在动植物共生、附生、寄生、竞争等关系基础上的植物群落内的物种越复杂或者是某一特定地区稳定的植物群落类型越多,形成的生态系统越稳定,经受环境变化和各种灾害的能力也越强,这通常被称为多样性导致稳定性规律。生态建设上多样性的不足,使我国许多地区植树造林蒙受了巨大损失,大片杨树被天牛一扫而光,而人的力量对此却显得非常乏力。一些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当与此亦不无关系。在第一代防护林倒下之后,有些地区仍没有认识到多样性的重要性,而改为单一的国槐、刺槐、嫁接槐、油松等,一些林地仍是“一松到底”。一旦有一天松毛虫横行,我们的纯松林就难以逃脱与杨树林一样的厄运。单纯种果树更不行,因为果树间距太大,不能有效地保持水土。另外,如果大规模发展次品质果树,不仅会把一些名牌淹没掉,对未来的果品市场和农民增收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良禽择木而栖。不仅鸟对树种有选择性,虫亦然。而且鸟与鸟之间,虫与虫之间,鸟与虫之间都存在着相生相克、互生互灭的现象。树种的多样性可把鸟类接回来,营造起野果——鸟——虫这样的食物链,减少病虫害的发作。所以无论是造林还是种草,都必须贯彻多样性规律。
三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规律。生态系统以土壤为支撑、生物为主体建立起一个水、土、大气、生物等共同参与的物流、能流循环体系。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一个不断改善生存环境,同时也是自身结构更趋稳定的有序化过程,也正是通过这一循环过程,才能使生态系统的种种功能得以完善和正常发挥。枯枝落叶层对林地养分积累和供给的贡献是巨大的。单就其防止侵蚀、涵养水源的作用,也不可低估。森林之下实际上不发生土壤侵蚀,这是事实,但长期不知理由何在。近十多年才知道这主要应归功于枯枝落叶层。枯枝落叶层及其下部形成的“海绵层”就如同一个大水库,在降水和径流、地下水之间调蓄转移。在我们建造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之下,不能形成深厚的枯枝落叶层和“海绵层”,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就无从发挥。
四是地形对植被类型的分异规律。地形通过起伏、坡面朝向等对地带性气候再次分异,使不同地形部位呈现出不同的生物生存环境,在山地形成等高沿伸垂直更替的垂直带,通常称为垂直地带性规律。地形对气候的分异及植被垂直地带性规律是生态建设中应特别考虑的内容。山区生态建设应该是山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发挥山地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持土壤的作用,形成对周围地区水资源的补给和气候联动效应。山地降水量多,蒸发量少,有适宜乔灌草多种植物生存的多样环境,在这一地区根据海拔、土壤等垂直带环境条件,建立适宜的植被类型,成功的可能性大,经济效益显著。还有一点就是不涉及退耕,也要比近居民点地段易于管护。生态建设的第一期的工作重点应放在这一类型区,由易到难逐步推开,这一方面可以积累经验,以利后续工作。
2、生态建设必须与先进科学技术的开发运用相结合
生态建设中人是主体力量,但人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尽快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此方面我国许多地区乃至整个中国西部都还很落后。单说防治荒漠化本身,我们防治荒漠化在运用新技术方面,与国内外的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如以色列的节水灌溉技术、俄和美的化学固沙、美、加和西欧的防侵蚀耕作技术等在我国尚为空白。
(1)、要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造林绿化技术。比如旱作生态林业技术、地膜覆盖育苗技术、持续无虫灾造林技术以及杨树伐根嫁接、优质黄元帅丰产栽培技术等。针对我国许多山区十年九旱的实际,在有条件的地方尤其要重视推广诸如压砂地种树育苗等技术。压砂田在干旱山区主要用于栽培瓜类、蔬菜。虽较少用于种树,但效果也是很好,特别是大西北一些山区十年九旱的情况下采取该技术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压砂田具有很好的蓄水保墒效果。“铺砂后,地面形成很多大孔隙,雨水容易渗到土壤中,砂田水分渗透率比土田增田9倍。”(1)同时,由于砂层的覆盖,割断了毛细管联系,防止土壤被风吹日晒,减少了蒸发,土田的蒸发比砂田高4.1倍。压砂能提高土壤温度,主要是砂子的比热小,白天受太阳照晒,温度容易增高,砂下土壤也获得了较多的热量。砂子又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能阻碍土壤中的热量向外扩散。因此,在干旱山区利用压砂地种树育苗,特别是在一些荒山荒坡上种树育苗具有较高的成活率。
(2)、要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以秸杆覆盖,少免耕和地表作业为主组成保护性耕作技术,可有效减少目前出现的沙尘暴天气现象。
(3)、要积极推广现代生物、微生物技术,毒草治沙,速生杨,高能有机肥,渗水地膜,以及利用聚丙烯酰处理沟灌水,防止田间土壤侵蚀等技术。在沙漠种草种树可利用多功能处理技术、覆膜技术和袋装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该技术的要领是将草种或树根先用普通水浸泡数小时,然后用多功能水处理装置草种或树根进行处理,再用覆膜和袋装技术相结合。以提高沙漠种草、树的成活率。该技术为陕西省一科研单位所研究开发,经实践证明,该技术成功地解决了沙区因干旱少雨种草、种树成活率低的问题。
(4)、要运用先进技术对现有草山进行改良,以提高载育能力和涵养水源的能力。特别是要采取有效技术逐渐消除有害毒草和鼠害,使一些保护性草山发挥更大的效益。如海原县南华山系的草山改良和鼠害防治问题就显得非常迫切。
(5)、要进一步发挥“三田”建设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开展“三田”建设,以兴修高标准的基本农田为基础,把平整土地拦水与深耕深翻蓄水,增施肥料调水和压砂保水结合起来,把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结合起来,增加农业投入,是彻底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强抗灾能力,保持农业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措施。多年的试验、实践证明:在山区没有一定数量的“三田”保证,就没有相对稳定的粮食产量,解决群众温饱的基础就不牢靠。只要粮食丰收了,山区的经济发展就比较快;反之,整个经济建设都会受到限制。“三田”建设是退耕还林还草,实现生态环境良怀循环的保证。许多山区由于基本农田少,坡地产量低,只得靠单一的粮食生产来维持较低的生活水平,长期摆脱不了广种薄收,恶性循环的被动局面。粮食生产与林、牧业争地,使退耕还林还牧的目标很难实现,即使暂时退下来,也很难巩固。许多先进典型的事例证明,退耕还林还牧,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目标必须随着农、林、牧业争地矛盾的解决逐步实现。解决这种矛盾的办法只能是走“以改土夺高产,以高产保退耕,以退耕促林草,以林草兴农牧”的路子。干旱山区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水和肥,兴修“三田”既可变“三跑田”为“三保田”,最大限度地调节和利用了宝贵的降水资源,还可以拦截利用坡面产生的雨洪径流和泥沙,变害为利,这就为机耕深翻,科学种田等一整套旱农技术提供了良好的用武之地。“三田”是建设高能效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的主体工程。在水土流失区域,耕垦指数大都达到了30~50%,坡耕地成了产沙产径流的主要策源地。所以,治理坡耕地,建设“三田”就成了生态建设中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重点。
3、生态建设必须与物质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相结合
要不断提高生态建设中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率。要引进、研制一些适应性强的生态建设机械,以逐步把农民从繁重的种草种树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目前运用较为有效的物质技术是少耕开沟种植法,该技术在植树种草时,只在戈壁、荒山上用植树种草机械开一道口宽3米、底宽15公分、深1.25米的深沟,即少破坏植被,又把土壤疏松。然后把树、草种在深沟里,深沟既可聚集雨水,保证树草得到较多的水份和养份,又能避风挡沙,保护树草生长。
4、生态建设必须与相关产业的同步开发相结合
生态治理是一个全局问题,是一个战略问题。只有生态效益没有经济效益的生态治理和只有长远利益,没有短期利益的治理模式都很难被群众所接受。因此,生态治理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必须着眼于以生态经济带动生态建设,必须用好利益杠杆,找准各种利益的平衡点,与农民的脱贫致富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生态治理要和发展相结合,要在发展中退耕,退耕中发展,发展是退耕的保障。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在退耕还林还草的主导作用,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草业,鼓励社会各界在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特别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用利益法则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必须立足生态治理本身找效益,立足相关产业的开发找效益。没有效益,温饱未着落的农民不可能饿着肚子承担生态义务,一个地区如果不发展,承担生态义务也难以持久。所以要把国家支持,一家一户种树种草和产业开发、企业介入结合起来,运用新的机制和市场经济手段,吸引工商企业参与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草业、林产业、沙产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绿色食品业等产业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使企业、农户形成一个利益链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解偶联剂在污泥减量上的应用
0 前言  活性污泥的消化过程是一个利用菌群将有机污染物质…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