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创建生态文明

作者:韦建桦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5-21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而且包括生态环境建设,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根本意义的事业。

    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中国历史上,水草丰茂、环境宜人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曾经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上,生态平衡、物阜民丰的尼罗河、恒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和爱琴海、地中海、伊奥尼亚海岸曾经塑造了古代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巴比伦文明和希腊文明。而随着生态环境的变迁和恶化,一些绚丽多姿的文明之花则相继枯萎和凋谢。今天湮灭在万顷流沙之中的栏兰古国,就是一个例证。良好的生态环境,秀美的山川平原,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中华民族世代生存和永续发展的根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这个根基不应该有丝毫削弱,而应当不断地得到巩固。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威胁着国家生态安全,全国已有1/3的国士面积受到水土流失的侵蚀,90%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有限的耕地资源受到环境污染和地力下降的双重威胁,宝贵的生物资源正在锐减。沱江、松花江等流域接连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频繁袭击祖国北方的沙尘暴,一再敲响了生态安全的警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一些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我们看到,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土地、矿产和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日益明显。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使我们进一步体会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构成的矛盾,只有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妥善解决,舍此没有任何别的出路。

    科学发展观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按照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演进逻辑,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天人合一”、“仁民爱物”、“民胞物与”、“强本节用”、“取之有度”、“用之以时”以及“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精华,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深刻地指出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决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整体。这两个方面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会使我们陷入困境,无法前进。

    我们所进行的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实践,一方面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基础,另一方面又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社会管理方式、改进公民伦理观念和行为方式、提升全体社会成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哲学思维方式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实践, 涵盖立法、决策、治理以及教育、科技、道德等各个方面,涉及整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实践,绝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也绝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职责,它应当是全社会关注和参与的事业。在这种自觉的实践中,我们将逐步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预言,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出一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崭新的文明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方向时,坚持社会视角和自然视角的统一,既周密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又高度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同时科学地揭示了这两种关系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辩证联系。他们认为,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创建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重要特征之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种种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灾难性弊病,因为在这个崭新的制度下,“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保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要使人与自然从“对抗”转变为“和解”,还需要人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认真的探索。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这句经典名言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而且也适用于正在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在恩格斯看来,面对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在于:在新的社会制度下,人们有可能自觉地对唯利是图、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生产方式和经济行为逐步实行彻底的变革,同时对自身的伦理观念、道德意识和行为方式自觉进行相应的反思和更新;人们经过长期的、往往是痛苦的经验,经过对历史材料的比较和研究,坚决杜绝以往统治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穷奢极欲的挥霍之风,渐渐学会认清自己生产活动的间接的、较远的社会影响,从而有可能去控制和调节这种影响,以保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共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推动人类文明持续健康地发展。

    科学发展观全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上述精辟论断和科学预见,同时根据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实践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理论构想,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日益鲜明地凸显出来。

    二

    厦门是一座具有自然和人文魅力、改革和创新活力、开拓和发展潜力的城市。经过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努力,厦门经济特区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城市的路子,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厦门的经验,是富有创造性、体现系统性、反映规律性、具有示范性的比较完整的经验,它表明了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它率先从法规、制度、管理、教育、科技、文化、伦理等各个层面,努力回答如何在一个地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一系列问题。第一,厦门市各级领导和干部群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学风对待科学发展观。第二,厦门市各级领导和干部群众把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精神,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第三,全市各级领导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强化领导机制,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投入机制,切实发挥了积极的主导和推动作用。第四,市人大和市政协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立法、执法、普法和参政议政的方式为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智力支持。第五,大力促进和鼓励科技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第六,市领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通过试点,积累经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厦门的经验,特别是这些经验中蕴含的科学理念、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具有相当重要的典型意义和示范作用。

    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差距、区域差异比较明显;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从全国范围来看,无论是思想认识还是具体措施,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经济实力,无论是政策法规还是文化素质,各地区都确实存在差异。厦门市也存在这种情况。通过对厦门的考察,我们深深感到,在创建生态文明的实践中,应当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

    ——必须进一步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同学习贯彻党中央在十六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紧密联系起来,同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重要战略方针和战略任务结合起来,使我们的决策更科学,思路更完整,成效更显著。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以改革为动力,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克服环境和生态保护中的各种困难和障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就是对不合时宜的观念和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体制进行改革的过程。

    ——必须重视和实现法制保障和道德教育的结合、科学技术与人文内涵的结合、经济增长与资源保护的结合、近期成果和长远效益的结合、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结合。在这方面,厦门市以及其他先进文明城市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要真正形成一种覆盖全社会的文明形态,还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长期的努力。当前,我们迫切需要总结各地的先进经验,借鉴国外的有效做法,制定出符合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人文指标体系和科技指标体系,使创建生态文明的实践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必须在生态保护方面进一步加强区域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国家为了加强行政管理,划分了行政区域的界限。但是,亿万年来形成的山川地貌是一个整体,没有什么畛域可言。一个人在群体中也许可以独善其身,但是一个地区在生态环境方面不可能长久保持一枝独秀。各个地区只有携手合作,才能保持青山永翠,碧水长流。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解偶联剂在污泥减量上的应用
0 前言  活性污泥的消化过程是一个利用菌群将有机污染物质…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