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社会主义价值观探析

作者:杜富广    文章来源:《前沿》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4-8

  摘 要:生态社会主义价值观坚持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以平等作为核心价值理念,以对当代资本主义弊端及其价值观的批判为基础,以“非暴力”作为实现价值观的方式,以建设基层民主、节制增长与平等分配的政治、经济模式作为实现该价值观的制度依托。

   关键词:生态社会主义;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8267 [2009] 11—0127—03

  生态社会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发端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股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思潮或派别,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绿色运动,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趋于成熟。生态社会主义是针对当代资本主义危机而对新型社会模式的探索,是生态运动或绿色运动在社会政治和理论领域的一种反应,是新马克思主义者为寻求人民群众支持、调整自身战略并投身现实群众运动的结果。生态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平等”为其核心理念,以对当代资本主义弊端的批判为基础,以“非暴力”作为实现该价值观的方式,以建设基层民主、节制增长与平等分配的政治、经济模式作为实现该价值观的制度依托。

  一、生态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平等”作为其核心理念

  价值一般指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价值观是主体对价值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指主体对自身有用性的理性判断,是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矛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规范,也是构成组织社会关系的标准或尺度。

  生态社会主义以“平等”作为其价值观的核心理念。生态社会主义由生态运动发展而来,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带来的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全球性生态危机。1980年成立的联邦德国绿党以其纲领《绿色乌托邦》宣告了生态主义向生态社会主义的确立。该纲领提出全盘变革现存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确立符合生态规律及人类未来利益的社会主义战略,其核心表述即为确立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平等交流”关系。

  对生态社会主义而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其核心内容。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生态问题的产生是人对自然压抑的结果,是由人类自身造成的,因此,审视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人类中心主义既不同于人类高于自然的“技术中心主义”,又是对自然界高于人类的“生态中心主义”的超越。生态社会主义既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自然界只有通过人的开掘和发现才能获得现实性和社会性;同时又认为人对自然的“统治”和“支配”是一种“人道的占有”,即“把自然界改造成符合人的本质的环境世界”,要求“按照美的法则来塑造对象性的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人通过劳动建立起来的和谐关系。而真正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必定要建立在平等的生命交研究。

  流的基础上,即不是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而是人和自然双重利益的统一。所以,生态社会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价值理念必定是以两个独立人格为基础的“平等”。

  此外,生态社会主义从人与自然关系的一般分析,揭示出人与自然关系背后掩盖着的人与人的关系,认为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争,人对人的统治是通过人对自然的统治为基础、为工具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自然的解放是人的解放的手段”,“自然的解放力量及其在建设一个自由社会时的重要作用的发现将成为推动社会变化的一支新力量”①没有自然的解放,人的解放就是一个谎言。同样,自然的解放构成人的解放的基础,在自然解放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应该是生态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最高境界。正是如此,生态社会主义在社会价值上主张公平正义、强调社会责任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平等和效率仍然是现时代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同时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的现行体制缺乏“社会责任感”,注重效率而漠视平等,从而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并促成了环境生态问题,因此,社会主义者应更加注重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公正,把平等置于比效率更为突出的位置,不仅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而且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和谐,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二、生态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对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价值观的批判为基础

  生态社会主义由生态运动发展而来,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环境受到污染,人类生存环境受到破坏而提出的全球性生态危机问题。对这些问题,生态社会主义认为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首先,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就决定了它对自然不是持一种友好的态度,而是将其看作是可以任意掠夺并获取利润的对象。以这种动力为出发点的扩张往往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后果。个别或少数资本家通过对自然的大肆豪夺获得巨大的超额利润,资本“把它的经济支撑体系拓展到如此广泛的地步,以至于它足以毁坏整个生态系统,可它至今仍在不断地拓展”。而且,资本主义为了追逐利润最大化,往往最大限度地侵占全球资源,并将生态危机转嫁给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固有的逐利性决定了它必然以对自然无情的掠夺作为自己获利的必要手段。

  其次,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生态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过度消费。过度消费也是资本主义制度在生产和消费上的必然表现。资本主义制度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必然趋向生产规模的越来越大。二战后,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到生产集中以至垄断,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着,并导致了“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两大问题。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过度生产”使技术规模越来越大,能源需求越来越多,生产与人口越来越集中,而诱使人们以消费为荣的“过度消费”则使整个社会的消费越来越膨胀,有可能超过自然界所能承受的限度。正如美国的维克托·沃尔斯所认为的“当前全球严重的生态问题完全是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节制的生产和无节制的消费造成的”②

  其三,生态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造成的劳动与闲暇的分离进行了批判。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劳动进行了异化,使劳动成为一种强制性的,为生存而不得不进行的劳动,但这种强制不是通过棍棒而是通过“需求”或“消费”来进行的。通过刺激和引导人们的需求和消费使得人们疲于奔命甚至使“劳动者自身丧失”。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存就是竞争,消费就是增长”的价值取向自然形成,强调经济理性、重视物质利益的个人主义物质价值观构成资本主义的传统价值观念。在对现代工业社会主流价值观批判性审视的基础上,生态社会主义价值观构建出一种以“平等”为核心理念的新型价值观体系。这种价值观体系重新定位经济理性,以“生产的更少但更好”的原则取代利润最大化原则,从人类整体经济利益出发,杜绝经济总量上的浪费、劳动的异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健全生态理性,反对把消费同满足或幸福等同起来的传统观念,要求人们在创造性劳动而非异化劳动中获得幸福,实现生态合理性与经济合理性的内在统一,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生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实现手段是“非暴力”

  生态社会主义反对使用一切暴力,无论是个人还是结构的,也无论是正义还是非正义的。生态社会主义的“非暴力”原则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反对国家和社会制度的暴力压迫,即反对统治者使用暴力,如反对警察的监视、镇压活动,反对对少数民族的暴力压迫和核军备竞赛,他们认为废除军队是“符合理性”的和“道德上唯一的正义行动”。二是生态社会主义者自己也不实行暴力,主张“以宽容对待不宽容”,甚至不赞成“正义暴力与非正义暴力”的区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认为群众不喜欢暴力,暴力会使“成千上万的市民”离开运动,要团结大多数人,只能实行非暴力。三是他们认为非暴力原则适合生态主义,如果人们适度使用资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就不会像大量使用资源的人们那样互相敌视并卷入大规模暴力行动。

  四、生态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建设基层民主、节制增长和平等分配作为制度依托

  生态社会主义者在思考和研究现实问题的同时,非常重视对未来社会的设计和构想。生态社会主义认为,未来社会应以“基层民主”作为“寻求真理的手段”,认为只有这样的民主,才能代表人民的意志,实现公平正义。基层民主也称为“草根民主”,是对资产阶级“假民主”和“少数人民主”的批判,认为决策应该由广大普通群众去讨论决定,而不能只是“精英人物”说了算。基层民主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直接民主。凡各级领导都应由基层单位直接选举产生。二是把主要权利交给基层。三是强调分散化,而不能搞“高度集中”,以防止垄断和滥用权利。希望以此构建达到理想价值目标的政治制度框架。对促进价值目标实现的经济制度的要求,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是建立一个“可以承受”的“稳态”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所谓“可以承受”是指“自然环境以及人类自身都可以承受的”。为此就需要节制增长,特别是反对盲目追求数量增长。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对所取得的社会财富进行分配时,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应该特别重视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要通过税收和制定最低收入保证制度,千方百计使低收入的人和穷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特别提出财富分配问题上的道德问题。

  生态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模式”和价值追求,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处于重要历史时刻基于对人类生存困境进行思考的思想和结果。她秉承了社会主义的彻底平等思想,又独辟蹊径地探索了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具体道路,拓宽了人们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思维空间,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实践价值。但是,生态社会主义由于自身理论存在的重大缺陷,有可能陷入“乌托邦社会主义”,并最终表现为改良的资本主义。

  首先,生态社会主义夸大了生态问题的决定意义。生态社会主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作为第一问题,用人与自然的矛盾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认为“生态危机”取代“经济危机”是社会历史的变化,从而把生态问题的解决寄托于“思想的启蒙”,希望有知识、有良心的人们实现思想革命,自觉认识到绿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美好。但是,依靠思想启蒙实现理想社会只是空想。虽然生态社会主义者也设想通过在所有制上废除财产私有制和国家所有的公有制,建立“共同财产所有制”;在生产方式上,通过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折中、中央政府作用与地方当局作用相互补充的“混合型”经济作为该价值观的制度依托,但他所主张的所有制和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却显露出其变革决心的动摇和目标的不确定:因为市场是以私有财产为载体的。因此,疏离所有制关系和社会基本矛盾去谈人与自然矛盾的生态社会主义,难以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危机。

  其次,生态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印记浓厚。在生态社会主义看来,资本主义最大的弊端就是对生态的破坏和对人性的压抑,而社会主义的本质则是要建立一个消除了“自然异化”和“人的异化”的人道主义社会。但生态社会主义者不是以生产关系领域而只是在消费领域对异化展开批判,仅从限制消费、保护环境的小资产阶级意识出发,忽视了运动主体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和奋斗目标,没有对人的物质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因此其倡导的“更少的劳动、更好的生活”等观点无论对有产者还是并不富裕的产业工人而言都显得贫乏、空洞和缺乏亲和力,难以找到坚定的运动力量,从而只能寄托于“非暴力”和“温情说教”。

  总之,生态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资本主义的矫正物而出现,迫使资产阶级在一定范围内调整经济合理性与生态合理性的冲突与矛盾,但由于没能把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贯穿始终,从而找不到构筑理想社会的手段和正确途径,最终难以实现从“理想”到“现实”的跨越。(2009年第11期)

  注释:

  ①[德]马尔库塞·反革命与造反·工业社会和新左派,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127·

  ②陈学明·苏联东欧剧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趋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396·

  参考文献:

  [1]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3] [英]戴维·佩珀(刘颖译)·生态社会主义:从纵深生态学到社会公正[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4]郭尚花·试析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的前景[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7, (1)·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动物破壳而出精彩瞬间
    这并不像打碎复活节彩蛋那么简单,它更加坚硬需要使出肌肉的…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考试频道点击排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