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凝聚现代林业软力量
当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进大会报告时,作为引领和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文化建设就此肩负起国家和民族赋予的重任。
文化,国家根之所系,民族脉之所维。在“文化比任何时候更重要的时代”,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存推动力,“十一五”期间,生态文化建设紧抓建设现代林业这条主线,生态文化建设理论和组织体系逐步完善,领域已向自然、社会和人文文化拓展,向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渗透,为凝聚现代林业建设软力量鼓与呼。
多领域传播,生态文化凸显穿透力
2007年1月23日,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化体系的科学理念,将生态文化体系与林业生态、林业产业体系置于同等重要地位。把“生态”引入“文化”领域,引导人与自然和谐理念逐步渗入社会各领域,促进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进而影响政府层面的决策思想和发展战略,将生态意识植根于文化基因之中,深度影响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通过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断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十一五”期间,生态文化的影响力正在日益凸显。作为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掌舵者的各级领导者,生态文明观的确立已影响政府决策和社会行动。一些地方政府把“追求科学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追求生态文明,确保发展永续,确保生态永续,确保宜居永续,确保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旗帜,积极采取重大举措,大幅度增加林业投入。
山西省近3年年均投资50亿元,实施身边增绿工程。江西省规划投资120亿元,实施“一大四小”工程。重庆市规划投资480亿元建设“森林重庆”。交通、铁道等部门加快绿色通道建设,完成绿化里程10万多公里。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在7个省区实施10个碳汇造林项目。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地方政府对生态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促进了生态文化宣传平台的建设。“十一五”期间,大批森林博物馆、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不断批建,这些“有形有质、有声有色”的宣传窗口成为面向大众最理想的生态文化宣传渠道。
在被喻为“没有围墙”的浙江安吉生态博物馆,森林、湿地、竹文化、茶文化等展示区,在原生态环境里形成网络式、组合式布局,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森林公园为人们认识林业、探索自然提供了天然的场所和条件。贵州玉舍国家森林公园未建前,森林盗伐现象比较严重。随着公园建立和森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旺季农民每天收入超过100元,农民自觉成了护林人。
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生态保护理念,进而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十一五”期间,一大批宣传生态保护的文艺作品不断推陈出新,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2008年,我国推出第一部大型生态纪录片《森林之歌》,观众数以亿计,获得巨大反响。2010年11月29日,讲述中国农民关注与保护自然的电视连续剧《希望的原野》,作为收官大戏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相比以往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此剧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农村致富之路上所遇到的生态问题,焦点对准农民生态意识觉醒这个重要的主题。
导演兼制片人阚小龙在接受中国绿色时报记者专访时说,通过拍片,我对生态保护有了新的理解,觉得中国农民对于世界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多打多少粮食,而是在于让9亿多中国农民懂得保护自然、保护生态、保护土地。
制片人丛丽说,希望通过该剧参加国际评奖,让世界了解我们这部戏的主题——中国农民生态保护意识的觉醒。此外,还涌现出《鹤乡谣》、《中国野生动物档案》、《远方的呼唤》、《天狗》、央视少儿节目《绿野仙踪》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生态科普文化作品。野生动物宣传月、爱鸟周、荒漠化日、绿博会、林博会、花博会、湿地文化节等活动,进一步扩大了生态文化的影响力。全国生态文化群众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山东省各级生态文化群众团体超过260个,创作队伍90多支,这些都形成扩大生态文化传播广度和深度的重要推力。
有理论有组织,生态文化宣传多层次展开
理论要能掌握群众,就必须回答群众最关心的问题。2007年,国家林业局、北京大学、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组织创建国内外首个以生态文明为研究对象的高层研究机构——北京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此后,国内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都将生态文化理论研究列入科研和教学内容。
专业研究机构参与到生态文化建设中,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理论研究将对社会生活,包括各级政府领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反应势必会直接体现在社会经济建设中,从而对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建设生态文明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生态文化在构建组织体系方面又前进一步。2008年10月,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在京成立。在生态文化建设进程中,专业协会的出现意味生态文化建设正以更灵活的形式发挥示范引导和理论创新的作用,此后协会又成立数个分会进行分布领域细分,向更深的层面进行影响传递。
已成功举办三届的中国生态文明高层论坛,吸引了大批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参会,研讨新形势下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对策措施,主流媒体的关注报道,不仅扩大了论坛的知名度,而且增加了生态文化宣传的效果。《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管理办法》的实施,及相继推出“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生态文化示范企业”等评比活动,通过生态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服务,增强了群众、企业的生态和责任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
通过森林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基地等有形实体,生态文化借助政府、企业、市民的全程参与,扩大了生态文化的影响力。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21个城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举办城市森林论坛已被视为展示当地生态文明风貌和生态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与城市森林论坛关联密切的国家森林城市评比,生态文化是重要参评指标之一,生态文化已全程参与到城市建设,其影响力将随森林城市建设的进展逐渐加大。
相得益彰,产业链条向网状发展
在对生态产品的追求过程中,一切生态商品和服务都会成为生态文化的载体,自觉的为生态文化体系的全面繁荣作贡献。“十一五”期间,通过延伸生态文化产业链条,在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生态文化理念传播深度与广度正在逐步加大。
数据显示,以森林旅游为代表的林业第三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生态文化所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2006年至2009年森林旅游业产值达2582亿元,接待游客21.7亿人次。
生态文化在不断延伸着产业链条的长度。作为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生态文化旅游将作为重点产业之一,今明两年将在全省范围内遴选建设100个战略产业人才培养基地。
在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确立生态文化产业意识,利用不同人群的审美观点和文化涵养,促进文化与经济的有机融合,借助文化的力量来提升林业的含金量,发展生态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林业产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新的增长极。
搭台展会经济,生态文化传播更为立体。在首届中国生态文化博览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自然生态资源、人文生态资源、生态文化资源在博览会上一一呈现,让观众直观地看到生态文化及其产业的蓬勃兴旺。中国木(竹)雕展会大放光彩,木雕产业集经济价值和传统文化艺术于一体,成为产业发展和文化繁荣相结合的集中体现。第十届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花卉产业与生态文化游互动……
围绕生态保护拉动地方经济,生态文化显示出巨大的经济潜力。江西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吸引着境内外客商投资目光,仅2010年11月20日的重大项目现场签约超过10亿元的项目就达25个。唐山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在被授予“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称号后,南湖地区已经成为绿色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兴地区,仅土地增值这一项,南湖生态城91平方公里的土地就已增值至少1000多亿元。据测算,到2015年,南湖生态城将吸纳40万城市居民,新增消费品零售总额80亿元。
“十一五”期间,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用坚实的基础,以多种形式,呈现着一幅幅浓墨重彩的精彩画卷。展望未来,生态文化发展将会更加枝繁叶茂。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