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生态学 >> 生态学概述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生态环境的恶化呼唤着共产主义(四)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生态环境的恶化呼唤着共产主义(四)
作者:胡振生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0-8

   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好出路

面对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社会何去何从?人类出路何在?人们在探索。没有认清问题本质的人认为:人类的出路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下,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就可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事实证明,虽然科学技术在使人类扩大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强度的同时,增加了资源的供给量或延缓着资源的耗竭,但是在以追求经济利润为目的的高产量、高性能、高附加值的发展策略指导下,科技的创新和应用也不可避免地强化着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发展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更加速了资源的衰减和枯竭,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我认为,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只有用共产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共产主义才是人类的最好出路。

1、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内在地一致

马克思恩格斯把共产主义看作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发展阶段,是资本主义的替代物和瓜熟蒂落的产物,共产主义可以克服和避免资本主义一系列无法克服避免的矛盾和问题。他们对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主要特征作了以下设想:生产力高度发达;全部生产资料归社会直接占有,实行全社会公有制;在社会公有制基础上,根据实有资源和整个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计划来调节生产;个人消费品在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实现行按劳分配,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这里的需是保证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一切合理需要);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国家将逐步自行消亡。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是一个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它们是一个整体,不能将它们割裂,随便拿出一条到处套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共产主义特征的意义。

把上一节谈到的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性和地球有限性的矛盾的解决途径拿来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相对照,我们发现解决矛盾的途径与这些特征是内在地一致:为使用价值而生产就是为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而生产,这是生产目的的一致;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矛盾的解决需要社会建立公有制,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公有制作为经济基础,这是所有制的一致;资本主义市场调节引起了盲目竞争,导致经济危机爆发,生产力严重浪费,需要社会实现计划调节,而资源、污染和人口三大问题的解决也需要社会实行计划调节,这是经济运行的调节手段的一致;按需分配所决定的共产主义消费方式就是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消费方式,这是消费方式的一致……马克思恩格斯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得出人类社会必将走向共产主义的结论,而本文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与自然的矛盾得出人类社会必将走向共产主义的结论,两者的角度虽然不同,但殊途同归。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必须建立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社会财富充分涌流的物质基础上。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今天来说还比较低,资本主义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虽然存在(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看到了这点),但是还不很严重。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恶化竟会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这是他们始料未及的。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后来几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物质生产力是可以无限发展的,社会生产可以为社会创造无穷的物质财富,并从这个逻辑出发,认为共产主义迟早会有它所需要的物质基础。

那么在地球的有限性制约下,我们如何看待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呢?如何重新理解生产力极高度发展和社会财富充分涌流呢?如何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呢?在理解生产力问题上,必须从它所具有的质与量两个方面来考察。其中谁生产、生产什么、怎样生产问题是同生产力的质的问题息息相关的,而生产多少的问题则同生产力的量的问题密切相关的。与环境问题联系起来讨论生产力时,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生产力具有质的社会规定性,那么它就有向“破坏力量”转化的可能性。例如,资本为了获得利润而不惜破坏生态环境,以这样的生产方式所进行的物质生产力的增大,不是生产力的发展而应该说是生产力的破坏,因为它导致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的更大报复。我们应该从生产力的质和量两方面来把握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生产力,只有质和量的统一才能保证在地球有限的条件下人类的生存发展。因此,我们不能把共产主义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理解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生产力的量的增大,社会财富充分涌流仅理解为物质财富充分涌流,物质产品数量的极大丰富。共产主义生产力主要体现在生产力的质上,它应该建立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随着科技进步和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财富的内涵就由物质财富逐渐转变为精神财富,精神财富将成为财富的一般形式,人的自由全面而发展也要靠精神财富来充分体现和保障。

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生产力目标是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基础和手段,价值目标高于生产力目标,两者相互统一于共产主义社会之中。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把共产主义定义为:它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30页)所以,我们在理解生产力时,不应撇开人的发展程度及其改造和调控生产对象的能力,去孤立考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应把它的发展看作为人的各种能力全面发展的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因为构成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并不是简单地并列的东西,主体要素的劳动力是生产力的核心,作为生产力的客体要素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应该理解为主体要素的劳动力可对象化、或已对象化的对象和产物。因此,从价值目标和生产力目标的关系中,我们可以得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而最有利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也是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共产主义就是这样的社会制度。

2、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

社会持续发展的宗旨是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谋福利于当代和未来人类。它既是一个衡量人类社会本身是否有序发展的标准,又是一个社会与自然协同发展的过程。它的标准是一组动态变化的向量,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社会持续发展的外部约束是受控于全球生物圈的保护、不同地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存量的多寡、环境质量的高低和生态系统消纳废弃物功能的强弱;其内在动力则是当代和未来人类对物质、精神消费与环境优美享受的需要。所以,社会的持续发展,需要我们解决两对矛盾:外部约束所反映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内部动力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两对矛盾的解决,意味着持续发展的社会到来。

实现社会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具有时间上的无限性和空间上的全球性。这意味着,它既不是各个国家、地区或每一行业、部门的简单相加,也不是一部分人努力就可以实现的。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以每个国家、地区或行业、部门在不同时段的有序发展或协调发展为基础。因此,社会持续发展阶段既是人类社会进化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又是一个漫长而无止境的人类社会演绎的最高阶段。

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必然服从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为满足资产阶级的需要服务;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也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追求利润的竞争,促使资本主义不断扩大再生产特别是其生产关系的扩张性再生产,促进着资本主义不断巩固和发展;而停滞或不能扩张对资本主义来说则是致命的和意味着死亡。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对抗性的、扩张性的,而不是可持续性的。它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扩张对资本主义是一个绝对要求。这种扩张在经济上不断被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所打断,在政治上和社会上不断被两大阶级间的斗争和国家间的斗争所打断,并且最终受地球有限性的制约走到尽头。可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的持续发展是非常有限的,它不仅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而且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引向强烈的对抗之中。

要解决阻碍社会持续发展的两对矛盾,我们必须把实现社会持续发展和实现共产主义联系起来。马克思说:“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7页)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看作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对抗矛盾的解决,而且也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对抗是解决人与自然对抗的前提,只有建立共产主义生产关系才能为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社会制度保障,才能真正消除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两对矛盾的对抗。

共产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消除了人们的利益对立,人们有共同一致的根本利益。有了共同一致的根本利益,那么社会就不再存在争夺利益的竞争,竞争的消灭就为社会实现持续发展铲除了最大障碍。共产主义公有制是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两对矛盾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所以,它的建立为实现社会持续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以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实际需要为生产目的,生产资料的配置和经济的运行以合理科学的计划调节作为手段,消费方式是建立在按需分配条件下的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消费方式,这些都是解决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抗矛盾的基本制度保证。共产主义社会成员还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道德品德和科学文化素养,他们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追求,能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为社会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共产主义是全球化事业,它必然打破国家、民族、政治、文化和价值观等的界限和差异的束缚,建立新型的伙伴式的关系,携手建设人类利益共同体,统筹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够是持续发展的社会。

3、当代社会走向共产主义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共产主义不是乌托邦,它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充分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与自然之间矛盾充分发展的产物。从生态环境的恶化威胁人类生存发展这个角度推导出人类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观点,并没有超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同时它的发展也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和灭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具有资本的性质,生产力被利用为资本自身增殖服务。资本增殖的无限膨胀将会突破地球的有限性,使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这样,资本生产力就变成了一种破坏性的力量。生产力作为人的一种能力,本来是为满足人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的,可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它的发展却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需求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使本来作为一种手段用来满足人的需求的生产力反而成了人的一种对抗力量,具有资本性质的生产力被异化了。被异化了的生产力对人类构成巨大的危害,人类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消除生产力被异化的方面,改变生产力的资本性质,按照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向来发展生产力。要改变生产力的资本性质,我们就必须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建立共产主义生产关系及相应的交换关系。这是从社会与自然的矛盾看社会的发展,是符合生产力原理的。可见,生态环境的恶化呼唤着共产主义,当代社会走向共产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人类如何走向共产主义呢?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建立,需要以社会内部的积极调整为前提。自然对社会发展的约束,本质上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约束。从运动过程来看,自然约束通过生产力对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作用传递链条,来制约整个社会发展;而自然约束的解除,则要通过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经生产方式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传递链条来实现。社会是一个由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系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一般而言,作用越大,反作用就越强。由于自然约束的潜在性、主体价值观念和自觉程度的差异、人性扭曲和非理性的滋长、现行社会的巨大惯性、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原因,建立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既定的社会制度内进行调节将几乎是不可能的,必须通过社会制度的革命才能实现。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他们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状况),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认为,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共产主义社会要通过共产主义革命,即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共产主义生产关系。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认识的结果。他们主张暴力革命,认为“暴力可以充当摧毁已经僵化并且已经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为社会运动开辟道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27页)但他们认为只有当共产主义生产关系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已经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的时候,无产阶级政治革命才能够导致经济的社会形态的真正转变。暴力革命只起“助产婆”的作用,而不是“产婆”的作用。用暴力革命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只是社会历史自然进程的“催化剂”,只是自然历史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而不是否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过程。

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全人类面临着生存发展的威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各国资产阶级也都不例外。或许他们为了自身生存,自愿放弃本阶级和本国家的既得特殊利益,社会革命可以采用和平的手段;或许他们不愿自动放弃他们的既得利益,继续拿整个人类的命运作赌注,那么实现共产主义就需要暴力革命作为“助产婆”。社会形态的转变采用哪种途径,还有待于社会实践的发展来回答。

总之,资本主义是有临界点的,资本是有末日的,资本的末日就是共产主义实现之日;不结束资本的末日,那么在资本主义制度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下人类就会灭亡。无论是赞成共产主义的人,还是反对共产主义的人;无论是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人,还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人,他们都要面临着这样的选择:要么灭亡,要么实现共产主义。我相信,理性的人类,会作出理性的选择!

文章录入:ecologycn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原创]汽车露营与生态环境保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
    三峡移民与生态环境保护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投资与
    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历史变
    试论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
    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技术与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