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生物入侵、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

作者:张国庆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0-24

生物入侵、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

张国庆

(安徽省潜山县林业局  安徽 潜山 246300

摘要:本文通过对生物入侵机制和生物入侵现状分析入手,结合森林健康理论,提出了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生物入侵;森林健康;有害生物;管理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The biology invade, the forest health and the nocuous ness biology management

ZHANG Guoqing

(Forestry Bureau of Qianshan County, Anhui 246300, China)

Abstract This text dissertates mechanism of the biology invade, and step of the nocuous ness biology management.

Key wordsThe biology invade; The forest health; The nocuous ness biology; Management

 

1.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也越来越引起公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则主要在于生物入侵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危害。

首先对生物入侵进行系统定义的是埃尔顿(Elton),他在1958年,将生物入侵定义为: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通常也是遥远的)地区,在新的区域里,其后代可以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生物入侵对环境及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极其严重的威胁。据分析,造成当地许多物种灭绝,从而使得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第一位因素是生境的破坏和破碎化,第二个重要的因素则是生物入侵。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所有物种都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平衡,造成了长期的威胁。由于生物入侵是在全球的尺度上进行,因而它还有造成全球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均匀化的趋势。[1,3,10]

我国学者周正平、李柯勇则将生物入侵定义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从其原生地,经自然或人为的途径,传播到另一个环境定居、繁殖和扩散,最终明显影响改变迁居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将外来有害生物定义为:外来有害生物是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被引入新生态环境,并对新生态系统、物种及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外来物种。它威胁本地的生物多样性,引起物种的消失和灭绝,破坏生态系统功能。并指出,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主要原因是人们为了追逐经济利益,不当引进外来物种造成的。据中科院植物所的调查数据,入侵我国的有害植物中,有58%是为了食用、药用以及园林绿化、农业林业生产等目的引进的。[9~12]

1.1生物入侵的危害[1~5,9~12]

目前,由于国际间的经贸交流和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外来物种扩散的规模和速度超过以往,生物入侵给人类造成的危害日益加剧。生物入侵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类健康、危害经济发展。

1.1.1危害经济发展

生物入侵危害经济发展,其危害方式主要有侵占本土生物生存空间,增加田间管理和林木抚育成本,影响农林作物产量。然而,其更大的危害方式还是灭杀农作物和林木,造成农作物绝产,森林大面积死亡,例如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对花卉和蔬菜的侵袭、松材线虫对松树的危害、凤眼莲对渔业和水上交通、防汛抗洪的影响,薇甘菊和紫茎泽兰对农牧业的影响等等。

1999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签发总统令时指出,生物入侵每年对美国造成的损失可高达1230亿美元,到2002年,生物入侵造成全美直接经济损失则达到1370亿美元。在我国,仅粗略估计,几种主要的入侵种每年造成的农林业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74亿元,入侵种造成的总体损失可达带数千亿元人民币。

1.1.2破坏生态环境

然而,生物入侵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则是生物入侵对生态和环境造成的破坏。生物入侵可以在个体、遗传、种群、生态系统等各个水平上产生的影响,造成物种濒危、灭绝,生物多样性丧失,并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物入侵被公认为是除生境破坏之外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第二主导因素。生物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所有物种都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平衡,造成长期的、全球尺度上的威胁,造成全球动物和植物区系均匀化趋势。除了化学污染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外;从20世纪90时年代开始,人们又意识到了我们又面临了另外一个巨大威胁——生物入侵。由于入侵的生物会快速增长、繁殖、适应新的环境、扩散和暴发,以及潜藏的、影响更为深远的基因入侵,入侵种和土著种进行基因交流,形成基因侵蚀,所以,生物入侵比化学污染具有更大的威胁性,而且其对生态环境危害比化学污染更加隐蔽和长远。

1.1.3威胁人类健康

入侵的生物除了造成经济和生态上的巨大损失外,还会威胁人类健康,这主要表现在当地人对入侵种特殊的生物学特征的不适应,形成的新的疾病病源,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例如,原生于北美的豚草,目前已入侵到我国15个省市区,每年一到豚草的花期,它的花粉就会在花粉过敏症人群中爆发流行枯草热病。

1.2生物入侵机制

1.2.1生物入侵是一个复杂的链式过程

一些生物被人们有意或无意从一个生态区域带到另一个生态区域,只有个别或少数几个先驱者能够存活下来,形成一个可以持续生存的种群,再由这个种群繁殖、扩散,在较大范围内造成严重的生态影响或经济损失,或者危及人类健康。这是一个复杂的链式过程,可以表示为:外来种的引入定居并成功地建立种群时滞阶段扩散及暴发阶段。

1)侵入:也即外来种的引入阶段。外地种从另外一个生态区域越过生态屏障(高山、大洋、沙漠、远距离等),被引入到另外一个生态区域,这一过程,有可能是人为的引种繁殖,也可能在人类活动中无意输入,总之,在这个过程中,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社会的、经济的)起同样重要作用。

2)定居:即定居并成功地建立种群。外地种越过生态屏障引入后,只有少数定居者克服了当地的逆境,成功地找到配偶并进行了繁殖,形成了一个小种群,这时,这个小种群仍然面临很大的生存危机,仍需要等待时机,等待突破发展的瓶颈。

3)适应:即时滞阶段。小种群突破发展瓶颈后,仍需要进行逐步驯化,以适应新的生境,建立初始种群。初始种群建立后,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间,才有可能开始大规模扩散和暴发。

4)扩散及暴发:入侵种以高密度在大尺度空间范围内扩散,暴发成灾,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生态灾难。

也有学者将上述过程概括为3次转移:逃逸建群暴发成灾。

1.2.2外来物种入侵途径

不是所有外来物种都是有害物种,还有一些外来物种是对生态系统是有益的,例如玉米、小麦、马铃薯、西红柿等在我国是非常重要的农作物。而只有引入后对当地生态环境、人类健康或经济产生危害的外来物种才能成为外来入侵种或入侵种,有时也叫做外来有害生物。本文所说的入侵种(或外来有害生物)就是指的这种有害的外来生物。

外来物种的入侵途径主要有4种:

1)自然入侵:主要通过风力、水流、动物等运动传入,或者通过自身迁移传入。

2)无意带入:通过人类活动,在人类活动中无意间带入。例如运输工具、海洋垃圾、进出口商品及其包装材料等,均能携带外来物种进入境内。

3)逃逸:主要是指从试验室、种植园、养殖场中逃逸出来的逸生物种,给生境或经济等造成危害。

4)有意引进:由于事前考虑不周,有意引进外来物种后,失去控制,造成暴发成灾。
从上述4种入侵途径看出,绝大部分生物入侵都是人类活动引起的。

1.2.3外来物种扩散机制

当入侵物种种群在数量上达到一个阈值就会呈爆炸式扩散,形成灾害。一般而言,外来物种能够暴发成灾,除了其有较强的生命力、适应性、缺少天敌和与原产地有相似的生境等因素外,主要就是因为其扩散体数量多,寿命长,并具有高效的扩散方式。

通过研究发现,外来有害生物扩散途径主要有两种:

1)面式扩展:这是一种短程的、通过种群面积的迅速扩大的方式来实现其扩散的。这种扩散主要是通过物种自身的无性生长、种实自身的机械扩散(膨压、张力、吸胀、干燥等)、个体短距离迁移(动物的短距离迁移、植物通过外力的短距离移动)等来实现的。

2)跳跃传播:通过外力或自身远距离迁徙进行远距离传播,这是一种跳跃式扩散。一般而言,这种扩散,是通过个体自己远距离迁徙(个体迁移、迁飞、成虫飞翔等)、扩散体通过气流扩散(微小的扩散体;具有气囊、羽、翅、绵毛等扩散体)、扩散体通过水或动物扩散,或者通过人类活动进行扩散。

外来有害生物通过面式扩散实现局部快速扩展,通过跳跃传播实现远距离大面积快速扩张。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只有加强外来物种的入侵机制和扩散机制等生物入侵理论的深入研究,掌握其入侵与扩散关键性限制因素,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有害生物的管理与预防。

1.3外来有害生物危害现状

 目前,由于国际间的经贸交流和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外来物种扩散的规模和速度超过以往,生物入侵给人类造成的危害日益加剧。

早在1845年,爱尔兰从南美引进的马铃薯带有晚疫病,导致境内马铃薯全部枯死,饿死150万人,成为人类史上生物入侵造成的最大悲剧。19世纪中期,从俄国侵入北美的白松锈病,几乎毁灭了美国全部的白松;20世纪70年代,为平息境外传入的猪霍乱,荷兰销毁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存栏生猪。 

澳大利亚原本没有兔子,1859年,英国人托马斯·奥斯汀引进了24只兔子,为打猎而放养了13只。在这个没有天敌的国度里,它们至今已繁衍了6亿多后代,这些兔子常常把数万平方公里的植物啃吃精光,导致其他野生动物面临饥饿的威胁,许多野生植物也存在绝种的可能。 

200157,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在一份报告中列出了100种入侵性最强的外来生物,包括水生和陆生生物、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鱼类、鸟类、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这些入侵者包括家猫、北美灰松鼠、尼罗河鲈、水风信子和家褐蚁。入侵者的活动极度活跃。在印度洋的圣诞岛,家褐蚁在18个月中杀死了300万只螃蟹。尼罗河鲈在1954年被引入东非的维多利亚湖时,目的是为了减少当地鱼类的数量,但是尼罗河鲈通过猎食鱼类以及同当地鱼类争夺食物,导致当地200多种鱼类灭绝。 

近十几年来,生物入侵的势头并没减弱。1986年,英国爆发疯牛病,欧盟各国为防止该病入境至少耗去30亿欧元。美国康奈尔大学公布的数据表明,美国目前每年要为生物入侵损失1370亿美元。印度、南非向联合国提交的研究报告称,这两个国家每年因生物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1300亿美元和800亿美元。

随着交通运输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经贸的频繁交往,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正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据美国、印度、南非向联合国提交的报告显示,这3个国家每年因此造成的损失分别为1370亿美元、1300亿美元和800多亿美元。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200325发表的研究报告估计,目前,外来入侵物种给各国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0亿美元。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还指出:当前,外来生物入侵是导致原生物种衰竭、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重要原因。

1.4外来有害生物对我国的危害

我国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形势也十分严峻。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使我国与世界各地的经贸交流和旅游往来日益频繁,外来有害生物传入我国的风险大大增加。2002年,国家检验检疫部门在全国口岸共截获各类有害生物131022448批次,分别比2001年增加了1.5倍和3.4倍。

凤眼莲俗称水葫芦,原产南美,1901年作为花卉引入我国,被人们栽在水池里观赏,和人们相安无事。水葫芦繁殖快,有净化水质的作用,上世纪50年代,它被作为优良的青饲料,在全国推广种植,迅速扩散到珠江流域、长江三角洲水网和云南滇池等地滋生繁衍。但是现在猪不吃这种饲料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又促成了水葫芦的疯狂繁殖,水葫芦很快就成为入侵地的优势水生植物,成为成片聚集的绿岛,泛滥成灾:它的茂密植株遮蔽了阳光,夺去了水中的养分和氧气,使许多原生物种消亡,它的疯长不仅堵塞河道,还阻塞了河流航道,影响通航,更严重的是它们已成了破坏江河生态平衡的罪魁祸首。目前我国每年因水葫芦造成的经济损失接近100亿元,光是打捞费用就高达510亿元,仅上海市一年就要从水体中打捞出80万吨水葫芦。昆明滇池之所以被列入国家环保治理重点,水葫芦功不可没:滇池曾经一度有10平方公里的水面被凤眼莲占据,不仅堵塞了交通,破坏了当地水生植被,而且给渔业和旅游业造成重大损失。

明朝末年引进我国的仙人掌,如今在全国各地都能见到踪影,而且被人们作为家养植物。但是在华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干热河谷地段,仙人掌战胜了其他生物成为优势群落,那里原有的天然植被景观已经很难见到。

大米草,20年前我国最初从英美引进,目的是为了保护沿海滩涂,可是近年来它在沿海地区疯狂扩张,覆盖面积越来越大,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疯长的大米草与沿海滩涂本地植物竞争生长空间,致使大片红树林消亡。大米草还破坏了近海生物的栖息环境,影响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并引起赤潮,大量的沿海生物窒息死亡。另外,大米草滋生,造成航道淤塞、滩涂养殖受阻、海洋生物大量窒息死亡,大米草因而被冠为食人草

椰心叶甲虫害肆虐海南,则是由于有人违规从东南亚引进棕榈科种苗引发的,这种小虫的飞行距离只有300——500,如果不是借助人力,根本无法飘洋过海抵达海南岛。20026月,有关部门在海南省海口市首次发现危害椰子树的外来害虫椰心叶甲,一年后,这一虫害已经蔓延到海南省的12个县市,受害椰树达46万株,占全省椰树总量的6.6%。有关部门为治理椰心叶甲虫害已经花费了500万元。

前不久,广州白云山发现了几株叫薇甘菊的野生植物,植物学家大为惊慌,马上调兵遣将铲除了它。薇甘菊又名小花假泽兰,生性喜光,只要一生根就想尽办法向上爬,爬到顶上就迅速蔓延,最大限度地吸收阳光,而下面的植物就会因长期缺少日照而枯萎。另一方面,薇甘菊还会分泌一种叫他感的物质,通过根系渗入泥土,他感会对其他植物产生抑制作用,影响其生长。如果听任薇甘菊生长,它在几年间就能让整座山的植被全部萎缩甚至死去,所以薇甘菊有植物杀手美誉。薇甘菊的产籽量非常大,一株就有几千粒,随风散播的能力比蒲公英还强,也可通过人畜携带传播,另外它的种子有无性繁殖能力,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更是繁衍迅速。上世纪60年代薇甘菊被引入印尼,当地人想把它种到一些垃圾填埋场和寸草不生的废弃地中。没想到,薇甘菊很快在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地蔓延开来,给种植香蕉、茶叶、可可、水稻等经济作物的农民造成了重大损失。20多年前,它作为护滩植物引入我国。近几年来,薇甘菊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大肆蔓延,对广东福田内伶仃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构成了巨大威胁。目前,仅深圳市受薇甘菊危害的林地面积已达4万多亩,其中4000多亩受害森林已奄奄一息。

入侵物种给我国带来的巨大灾难,主要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能够成功入侵的外来物种,往往具有先天的竞争优势,一旦在新的滋生地摆脱了人类的控制和天敌的制约,就会出现爆发性的疯长,排挤本土物种,形成单一优势种群,最终导致滋生地物种多样性、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丧失。

根据国家林业局的调查,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外来有害植物107种,外来害虫32种,外来病原菌23种,这些有害外来物种已经入侵了我国大多数生态系统,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心腹之患。

今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第一批已形成严重危害的外来入侵物种,分别是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互花米草、飞机草、凤眼莲、蔗扁蛾、湿地松粉蚧、强大小蠹、美国白蛾、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等。据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数字,目前已有16种外来物种在我国形成严重危害,仅这些外来物种每年入侵的林地面积已达150万公顷,农田面积超过140万公顷,由此造成的农林业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已达574亿元,相当于海南省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2.森林健康

2.1森林健康的内涵[9~12]

进入20世纪以来,伴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自然资源被加速和过度开发,森林进一步减少和退化。随之出现的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侵蚀加剧、水旱灾害频繁等一系列生态危机,促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森林的作用,协调与森林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末期,德国首先提出了森林健康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美国在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森林健康思想,10多年来,美国的森林病、虫、火等灾害的预防和保护实践,正是在这样一个思想指导下开展的。

森林健康理论已经成为指导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一种全新的理念,其内涵就是森林能够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具有较强的抗逆能力,对于人类有限的活动的影响和其它有限的自然灾害是能够承受,或者可自然恢复的,其实质就是要使森林具有较好的自我调节并保持其系统稳定性的能力,从而使其最大、最充分地持续发挥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健康的森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有效管理林业有害生物的根本途径。

森林健康理论是一种新的森林经营管理理念,它不仅是今后森林经营管理的方向和工作目标,而且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理论是把病虫作为工作目标,森林健康理论则是把培育健康的森林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这样,就把森林的病虫火等灾害的防治上升到森林保健的思想高度,更加体现了生态学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森林病虫火防治的可持续控制问题,使森林病虫火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向更高的层次转变,森防工作者的立足点也应该随之转变,不应该再是单纯地搞病虫害防治,而应该着眼于恢复、保持和发展健康的森林,成为森林的保健工作者。

2.2实现森林健康的措施[6~9]

目前,我国森林健康状况较差,病虫火灾害危害严重。这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过度采伐,森林退化。过度采伐,使大量原始森林、混交林、复层林转变成人工林纯林、次生林和单层林,使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下降,导致森林病虫害频繁发生。

2)大面积营造人工纯林,破坏生态稳定性。大面积人工纯林,结构单一,稳定性差,一旦有森林病虫害存在,极易暴发成灾,造成极大的损失。

3)抚育管理不及时,森林抗性降低。由于中幼林抚育成本较高,抚育材价值较低,林农没有抚育的积极性,致使我国现有的大面积中幼林没有能够按照技术规程要求及时进行抚育,林内存在大量病弱木,致使一些经济林生长不良,导致森林抗性降低,为一些病虫害和恶性杂草的入侵创造了机会,严重地影响了经济林的正常生长,致使一些森林很少甚至没有收益。

4)外来生物入侵,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危害。

5)森林生境恶化,以及气候异常,致使树木长势减弱,甚至死亡,导致林业有害生物侵入。

6)在法律上,规定森林病虫鼠灾害防治由林农承担,这种规定及不合理:森林为社会提供了巨大的生态效益,林农为此牺牲了自己的经济利益,林农不但得不到生态补偿,反而还要承担森林健康的保健责任,导致林农防治积极性很低,致使森林灾害防治工作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因此,要确保我国森林健康,必须采取科学的策略和措施,实现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

2.2.1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搞好森林保健工作

森林有害生物源与其天敌自然种群达到动态平衡,寄主植物与生物多样性达到和谐、平衡,建立稳定的多生物的食物链结构,形成功能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就能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的有效控制。因此,森防工作应该坚持以生态学为基础,把改善森林生态环境作为森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于建立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

2.2.2实施科学营林

遵照自然生态学原理,开展科学造林和护林,对现有的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进行保护,提倡封山育林,禁止营造大面积人工纯林,及时进行抚育管理,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森林自身调控能力,抑制森林病虫害大发生。

2.2.3大力开展无公害防治

生物防治效果持久,而且不会破坏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避免农药的污染对环境造成公害,保护天敌,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就具体工作而言,对一些大面积常发性的、暴发成灾的林业有害生物,例如松毛虫,可以首先采用药剂防治,压低有害生物密度,然后,经常性地释放天敌,补充林内天敌数量,将林内有害生物的天敌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控制有害生物不会暴发成灾。

2.2.4建立森林健康评估标准

从我国的林业发展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森林健康评估标准,以便于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有效控制和对森林健康的监测,提高森林健康水平,推进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

2.2.5加强环境保护

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从而减少有害物质在森林中沉降,遏制森林衰退,为森林健康生长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2.2.6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管理

林业有害生物一旦入侵成灾,不但造成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损失,往往很难根治。因此,我们要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3.林业有害生物管理

3.1重视公众宣传,促进全民预防

加大宣传力度,让公民知道外来有害生物的危害和加强外来有害生物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公民参与有害生物预防与管理的自觉性,鼓励公民发现疫情,积极向政府举报违规行为,并积极参与扑灭疫情、防止有害生物扩散蔓延。

3.2加强森林植物检疫,严密防范外来生物入侵

进一步加强森林检疫工作,是防范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的关键途径。因此,笔者建议,一方面要加强省以下森防机构建设,提高其经费投入,增强其技术力量,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行政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合作,对检疫对象的确定标准要与国际接轨,重新审定我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名单,根据危害大小进行风险评估,并重新排序予以公布,督促政府及早对有检疫对象分布的地方划定疫区,实行疫区管理,及早根除疫点。

3.3强化森防行政管理职能,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管理

进一步强化森防行政管理职能,尤其是加强县一级森防机构能力建设,提高森防行政执法水平,加大打击森防违规行为的力度,将森防机构目前的病虫害防治职能及早转变为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和维护森林健康,从而全面提高我国的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水平,及时监测、预报、扑灭林业有害生物害情,防止外来或本土林业有害生物疫情扩散。

3.4加大科技投入,科学合理预防林业有害生物入侵

1)加大森防机构的科技投入,尤其是加大基层森防机构的科技投入,提高森防机构的整体科技水平,让他们掌握先进的森防科学技术,更好地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防治和开展森防科学实验,及时将先进的森防科学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

2)推广先进的营林技术,合理划分森林经理区域,营造结构科学的混交林,改造结构单一的纯林,提高森林的抗逆能力,从根上解决我国目前森林病虫害防治问题。

3)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培育并积极推广抗逆能力强的树种,增强林分的自身抗性。

4)积极开展森防科学研究,开发新的高效引诱制剂和生物防治技术,尽量不使用化学方法进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以免造成新的生态灾难。

5)改变传统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观念,积极开展有害生物利用研究工作,变害为利。过去,海南的农民把飞机草砍来堆积绿肥,没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害草;现在,农民习惯了使用化肥,没有利用价值的飞机草不受限制地生长,侵占了农田,就成为了农民的敌人。 海南农民与飞机草的恩怨故事表明:外来生物既能给我们造成危害,也有可以利用的价值。2003年年初,上海寿祺多糖食品研究所的专家变害为宝,成功地完成了从大米草中提取多糖的研究课题。大米草多糖可广泛用于多糖类药物、饮品、食品添加剂、无公害农药、饲料生产。据测算,这项科研成果用于工业化生产后,仅福建宁德市现有的50万亩大米草,每年就可提取1.5万吨大米草多糖,年创产值150亿元。松毛虫防治,是一件令林业工作者十分头疼的事件,然而,最近,许多地方都利用松毛虫的蛹开发出高档食品,松毛虫蛹的收购价格达到20元/公斤,这不但为松毛虫防治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还为林农增加了收入。

3.5分林种,分别承担不同的森林保健责任

根据森林的不同用途,森林的病虫鼠火等灾害防治费用由不同的单位承担:所有的生态林和生态经济兼用的商品林,其森林保健费用由生态受益者承担;经济林和速生用材林的森林保健费用由经营者承担。

3.6搞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摸清林业有害生物家底

最近,国家林业局再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林业主管部门必须担负起应尽的责任,搞好各项防范措施:提高认识,增强防范和保护意识;积极组织监测普查,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完善引种检疫审批监管制度,堵塞外部入侵渠道;做好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防止内部传播蔓延;推进工程治理,减轻危害损失;加强科学研究,提高防治科技水平;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治能力;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坚决遏制外来有害生物不断蔓延的趋势。国家林业局并已经部署开展全国范围内的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摸清自己的家底,将会更进一步促进上述工作的开展。

目前,我们使用的还是1980年的森林病虫害普查数据,20年来,我国一直没有开展系统的林业有害生物普查。为此,笔者认为,这次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还要更进一步加大力度,尤其是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延长普查时间为45年,提高普查质量,获得更多的数据。这次普查之后,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应该结合森林资源清查,定期进行,及时更新林业有害生物数据,更好地为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国庆.试论社会——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JOL]http://www.xslx.com/htm/jjlc/hgjj/2004-03-16-16359.htm2004316

[2]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和谐林业[J],绿色中国(B版),2003347983

[3]张国庆.三论和谐发展[EBOL]http://www.cntzs.com/bbs/dispbbs.asp?boardID=5&ID=38222004314http://www.tzs.com.cn/luntan/showtopic.asp?TOPIC_ID=2511&Froum_ID=132004318

[4]张国庆.试析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JOL] http://www.xslx.com/htm/jjlchgjj/2004-03-24-16469.htm2004324

[5]张国庆.和谐发展[EBOL]http://www.cntzs.com/bbs/dispbbs.asp?boardID=5&ID=31492003712http://www.tzs.com.cn/luntan/showtopic.asp?TOPIC_ID=808&Froum_ID=132003614

[6]张国庆.现代林业[EBOL]http://www.tzs.com.cn/luntan/showtopic.asp?TOPIC_ID=814&Froum_ID=132004114

[7]张国庆.和谐林业[EBOL]http://www.cntzs.com/bbs/dispbbs.asp?boardID=5&ID=31502003712http://www.tzs.com.cn/luntan/showtopic.asp?TOPIC_ID=810&Froum_ID=132003714

[8]张国庆.林业信息化[EBOL]http://www.tzs.com.cn/luntan/showtopic.asp?TOPIC_ID=812&Froum_ID=132003714http://www.cntzs.com/bbs/dispbbs.asp?boardID=5&ID=31592003713

[9] 詹克敏,张国庆.浅议生物入侵及林业外来有害生物的预防与管理 [J],安徽林业,20042:34

[10]周正平,李柯勇,人祸: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帮凶N],http://www.people.com.cn2003122916:09

[1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生物入侵的危害,http://www.losn.com.cn/news/newsasp/newsshow.asp?type=environment&ID=18821

[12]安徽省森林病虫防治总站,澳大利亚林业外来物种侵入管理计划[S]。见:安徽省森林病虫防治总站,林业有害生物管理[S]。合肥:安徽省森林病虫防治总站,2003225306

 

 

 

 

 

 

 




文章录入:zhguoqin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海豚尾巴是其高速游泳"发动机"
     据国外媒体报道,1936年科学家就发现发现海豚游泳速度高…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