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27万平方公里的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最西部的戈壁中,境内有巴丹吉林、乌兰布和、腾格里三大沙漠,这里年降水量平均只有40多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过去由于过度放牧、居延海干涸、开垦戈壁草原、砍伐树木使阿拉善成为我国西北的主要沙尘源之一。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采取了退牧还草、黑河分水、生态移民等多项大型生态保护工程。2005年入春以来,阿拉善盟境内只有局部地区出现过两次小规模扬沙天气,戈壁上的植被覆盖明显增加,空气湿度也较往年有了明显提高,生态环境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3月28日,在阿拉善西部的一些极度缺水地区还可以看到干旱留下的痕迹。
由于生态逐步恢复,阿拉善盟马鬃山苏木乌兰乌拉嘎查双峰骆驼的繁殖率也逐步提高(摄于3月26日)。
位于内蒙古阿拉善和宁夏交界处的贺兰山从2001年开始实施封山禁牧,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恢复(3月29日摄)。
位于额济纳绿洲的居延海从去年9月开始水面面积逐渐恢复(摄于3月28日)。
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茨等植被(摄于3月28日)。
国家实施了黑河分水工程以来,每年都有大量祁连山雪水缓缓地流淌于阿拉善境内(摄于3月28日)。
刚刚入春,由于今年风沙较小,苁蓉、锁阳等药用植物都钻出了地面(摄于3月28日)。
这是阿拉善左旗戈壁滩上刮起的沙尘暴(摄于2004年7月8日)。
3月28日,阿拉善右旗蒙族小学孩子们在开展植树、拣垃圾活动。(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