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热点 >> 荒漠化与沙尘暴 >> 文章正文 | ![]() ![]() |
|
|||||
| |||||
“认领”沙漠 治沙专家全程“监护” | |||||
作者:刘志广 文章来源:兰州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5-17 | |||||
“沙漠盾牌·拯救民勤全球行动”公众参与热情高涨 本报就有关事宜进行详解 本报讯(记者刘志广)想政府所想,急群众所急。“沙漠盾牌·拯救民勤全球行动”大型公益活动的隆重登场立即引起了全国上下极大的关注,尤其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环保志愿者、开通全球慈善捐款账户、在全国范围内登记“认领”沙漠这三大行动,激起了广大读者的参与热情。 “认领”治沙是个创举 治理沙漠难,更难的是唤起人们面对“沙魔”休戚与共、唇亡齿寒的意识,点燃人们同舟共济、同仇敌忾的治沙热情。面对当前我国日益严重的土地沙漠化问题,人大代表向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出了《关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沙漠私有化法〉的立法建议案》,提出了将沙漠的所有权私有化的观点,以激起人们治沙的积极性,以便达到节省国家治理成本,改善生态环境,并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的目的。 众所周知,我们脚下每一寸土地都是国有的,肆虐的沙漠也不例外。我们想方设法治理沙漠,是出于对自己、子孙、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负责任的善举,一名真正热心于环保事业的人,他的所求只是让沙漠变成绿洲,绝非想将绿洲据为己有。正是基于这一点共同的心愿,我们提出了“认领”沙漠的想法,前提是在不触及沙漠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的情况下,由热心治沙的群众、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等以出资的方式承包一块或一片沙漠进行治理。这样既有助于为国分忧、为民解困,又有助于使这项关乎国计民生的活动长期持续下去,直至“沙魔”被缚,绿洲遍地。正如一位姓汪的读者在给本报的留言中所说:“‘认领’沙漠是个创举,我们期待着形成一种治沙的长效机制,能够切实为民勤的治沙事业做出贡献。” 两种方式进行“认领” “沙漠盾牌·拯救民勤全球行动”大型公益活动启动两天以来,全国各地的不少个人、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公益组织对“认领”民勤沙漠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纷纷来电询问具体的“认领”办法。在此,我们重申两种具体“认领”沙漠的操作方式。这两种方式都采用由热心治沙事业的社会团体、公益组织、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出资,由当地政府出工出力进行日常种植养护的方法进行。 第一,凡是热心治沙事业的社会团体、公益组织、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不分地域、国界都可以以出资的方式“认领”那些治沙部门已经植草、种树的治沙点。记者在民勤当地采访时发现,一些当地已经治理的沙漠一直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使得现有人工植被难以养护,大规模植草、种树之后凸现的是后继乏力,这直接威胁着先前的大量投入和防沙治沙效果。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将公布一些急需资金来维系养护工作的治沙点,由专家组进行养护资金核算,并在搜狐网和合作媒体上公布养护成本等详细资料。参与此次“沙漠盾牌·拯救民勤全球行动”的社会团体、公益组织、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可以根据资料自行选择自己“认领”的地域、面积等,并与当地政府签订“认领”协议,“认领”资金统一汇入本次公益活动的专项账号,由活动组委会监督划拨使用,整个过程接受媒体监督。 第二,多年以来,国家绿化、林业、水利等部委的相关部门、甘肃省的治沙主管部门以及当地政府都下大力气对民勤乃至石羊河流域的土地沙漠化进行了艰难的卓有成效的治理,但需要治理的沙漠数量太大了,而且还有不断扩大、恶化的趋势。组委会将根据专家组的评估,选择一些急需治理的治沙区域,由治沙单位和组织提出治沙设计方案,并核算出物资、人力、养护等成本,经专家组进行评估、审核后,通过搜狐网等媒体向社会发布详细信息。凡是有意“认领”的社会团体、公益组织、企事业单位或个人都可以对已公布的治沙点进行选择“认领”,最终,“认领”单位将与当地政府签订“认领”协议。“认领”资金统一汇入本次公益活动的专项账号,由活动组委会监督划拨使用。 专家组保障“认领”效果 为了使“认领”活动切实落到实处,本次活动组委会将对“认领”沙漠的单位或个人的详细资料进行登记。同时,由我省一些世界级的治沙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全程参与立项、评估、审核,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对“认领”活动进行全程监督,切实保障“认领”效果,对捐助者负责。 治沙所需资金及资金使用方案经专家组审定、评估后,由甘肃省慈善总会统一划拨,由甘肃省林业厅、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甘肃省三北防护林建设局负责实施。承包项目落实之后,专家组还将与组委会组成验收小组进行审核、验收。 同时,为了表彰捐助者的善举,活动组委会将给出资承包沙漠的单位和个人在所“认领”治沙点立纪念牌并颁发荣誉证书。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中国防沙治沙:尊重自然 改善 埃及的农业开发、旅游发展与 治沙不能违背科学规律 沙尘暴频发拷问防沙治沙执法 在浩瀚沙漠中筑起绿色堡垒 2006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沙漠 荒漠化威胁未解除 北京可能成 新世纪我国防沙治沙综述 人退沙退:新的治沙观 环保人物李弘:阿拉善沙漠中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