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寨港自然保护区
东寨港自然保护区1980年建立。1986年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5240公顷。
一、地理位置
保护区位于海南省东北部,即琼山县的三江、演丰、演海和文昌县的铺前、罗豆的交界处,在琼山县境内。
二、自然环境
东寨港是在300多年前,即1605年的一次大地震中,地层下陷形成的,海岸线曲折多弯,海湾开阔,形状似漏斗,滩面缓平,微呈阶梯状,有许多曲折迂回的潮水沟分布其间。涨潮时沟内充满水流,滩面被淹没;退潮时,滩面裸露,形成分割破碎的沼泽滩面。红树林就分布在海岸浅滩上。年均温为23.8℃,保护区东有马陵沟、演洲河,南有三江河,西有演丰东、西河,北有塔市桃兰溪,此外还有若干短小河道流经保护区入海。雨季多台风,带来狂风暴雨,地面严重冲刷,大量细粒、有机质碎屑被带入湾内,堆积盛行,浅滩广布,日益淤泥沼泽化,水浅风稳、浪静,为红树林生长、繁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植物资源
保护区主要的红树植物有16科近30种植物。即红树科的红海榄、海莲、木榄、尖瓣海莲、秋茄、角果木,马鞭草科的白骨壤,紫金牛科的桐花树,大戟科的海漆,使君子科的榄李,棕榈科的水椰,梧桐科的银叶树,卤蕨科的卤蕨、尖叶卤蕨,玉蕊科的玉蕊,夹竹桃科的海芒果,锦葵科的黄桂。以上为天然分布的红树植物。保护区建立后,又从文昌、陵水、崖县等地引进楝科的木果楝,使君子科的红榄李,海桑科的海桑、杯萼海桑,红树科的红树,茜草科的瓶花木等。保护区占全国红树林植物的80%以上。
这些树木由于生长在海湾、河口,长期受到海水的浸泡和台风的袭击,这些林木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存方式及繁殖能力。
生长良好的红树林一般高3~4米,最高10米多,四季常绿,靠着树干基部纵横交错而发达的支柱根、呼吸根和气生根(图1),扎根海滩。抗击狂风巨浪,并满足自身空气的需要;又厚又硬的叶片能减少水分蒸发,叶片上有许多排盐腺,以排除海水中的盐分。红树林的繁殖很独特,当果实成熟,种子就在果实内发芽长出幼苗,一起落在海滩淤泥中,几小时后便可生根,(图2),这种繁殖方式,在植物中很少见,人们称它是“胎生树”。
图1 图2
秋茄—红树科
萌发力强,每株秋茄的根形状都不同,任何能工巧匠都难以雕出如此众多奇妙形态,有的如龙头,有的如猴首,更多的像童话的老仙翁,老态龙钟,很有诗情画意。
红茄——保护区的优势树种,面积占50%,红茄冬支柱很多,每株红茄冬主干上、枝条上,都伸出支柱根扎入泥中。
红树林是海上的一首屏障,挡风固提,保卫着沿海的农田和村舍,被誉为“海岸卫士”,同时,它们的根能积沙淤泥,开拓新的滩涂,又被称为“造陆先锋” (图3)。
图3
四、 动物资源
红树林还是动物的乐园,常见鸟类有白鹭、灰鹳、鹧鸪、钓鱼翁、伯劳、斑鸠、杜鹃、翠毛鸟、水鸭、鹬等,爬行类有多种蛇,两栖类有青蛙等,水中动物有鱼、虾、蟹、贝等。
五、旅游资源
有人把红树林誉为“海底森林”,也有人称为“水上绿洲”。红树林因其生境独特,生理特征,生态特点、形态结构别具一格。红树林景色绚丽优美,千姿百态,潮水沟迂回由折,犹如条条银蛇盘绕林间。保护区距海口30公里,有陆路可以通车,水路可达铺前,交通方便。保护区水产品种繁殖,味鲜质美,可就地采购,供旅客品尝。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