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1978年建立,1986年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1960公顷。
一、地理位置
保护区位于云贵高原武陵山脉中段,贵州省东北部的印江、江口、松桃亟唤绱Α?SPAN lang=EN-US>
二、自然环境
保护区属中低山地,系武陵山系最高的山体,梵净山从海底升起已有十几亿年的历史,形成穹窿构造(图1)的高山峻岭。主峰凤凰山海拔2572米,这里重岩叠嶂,坡陡谷深,溪流纵横(图2),飞瀑悬泻,有八条溪河向四周呈放射状分流,形成许多急流险滩。因受地形及海拔高度的影响,气候变化多端,气候年均温5.0~17℃,年降水量1100~2600毫米。
图1 图2
三、植物资源
梵净山森林植被基本上保持自然状态,古老而特有的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类型多样,从山顶到山下有以下垂直带分布:
1、海拔13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带;
2、海拔1300~2200米为常绿阔叶林带和针阔叶混交林带。
3、海拔2200~2570米为亚高山针阔叶带及灌丛草甸带。
保护区有苔藓植物245种,蕨类植物180种,种子植物1001种。区系特点为起源古老,以花朵美丽著称的珙桐起源于第三纪,为子遗植物,满树白花形同鸽群栖于枝头,被誉为“中国鸽子树”,这里有十几个成片分布区。特有属种丰富,如长苞铁杉(图3)、钟萼木(图4)。
图3 图4
保护区有国家级保护植物21种,一级有珙桐;二级有梵净山冷杉、篦子三尖杉、光叶珙桐、钟萼木、连香树、杜仲、香果树、鹅掌楸、水青树;三级有长苞铁杉、南方铁杉、柔毛油杉、穗花杉、金钱槭、领春木、厚朴、银鹊树、红花木莲、闽楠、百辛树。
梵净山有“药材宝库”之称,已发现药用植物500多种。重点介绍如下:
(1)防风:(图5)
图5
伞形科植物,别名关防风、东防风、山芹菜。药材为根,呈圆锥形,表面灰黄色,质松而软,易折断。具有解表、祛风除湿功能,主治外感风寒、头痛、目眩。
(2)天麻:(图6)
图6
兰科植物,别名赤箭、定风草。药材为干燥根茎,呈长椭圆形,略扁,皱缩而弯曲,表面黄白色淡黄棕色。主治头痛、眩晕、中风惊厥、手脚麻木。
(3)黄连:(图7)
图7
毛莨科,别名味连、川连、鸡爪连。干燥根茎入药,具有泻火、清热解毒作用,主治腹痛泻痢、口舌生疮、心烦失眠等症。
(4)杜仲:(图8)
图8
杜仲科,别名丝棉树、玉丝皮、扯丝皮。药材为树皮,呈平坦的板片或卷片状,表面灰棕色。质脆易折断。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功能。主治肾虚腰痛、胎漏欲堕、高血压。
(5)厚朴:(图9)
图9
木兰科,别名厚皮、油朴、烈朴、赤朴等。药材为干树皮,呈双卷或单卷筒形,外表棕灰色,质坚硬,不易折断。主治湿带伤中,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喘、咳等症。
(6)穿心莲:(图10)
图10
爵床科,别名榄核莲、圆锥须药草。干燥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消肿止痛功能。主治急性菌痢、感冒发烧、扁桃体炎、肺炎。
保护区内有珍贵食用兼药用真菌,如羊肚菌、银耳等8种。
四、动物资源
保护区栖息着多种珍禽异兽,有鸟类170多种,兽类57种,爬行类41种,两栖类34种,昆虫有380多种,水生鱼类48种。
保护区有国这级保护动物14种,一级有黔金丝猴、熊猴、云豹、豹;二级有猕猴、藏酋猴、黑熊、穿山甲、林麝、鬣羚、大灵猫、小灵猫等。
最引人注目的是黔金丝猴(图11)
图11
又名灰金丝猴或白肩仰鼻猴。仅分布于梵净山,目数量日趋减少,约5群800多只,面监灭绝的危险。全身暗灰色,胸腹毛色略浅,肩部有大块白斑,手掌手趾、脚趾黑褐色,面部灰蓝色。主要分布于海拔1500~1900米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以山矶科、木兰科、蔷薇科、槭树科、卫矛科、山茶科、猕猴桃科植物的嫩叶、芽、果实等为食。它是研究动物演化、古地理、古气候的宝贵材料,具有较高科学价值。
藏酋猴主要分布于四川西部、北部、西藏和甘肃南部,为我国特有种。它是猕猴属中体型最大的一种,雄猴身长70厘米以上,尾长7~10厘米,重20千克。毛色一般为灰褐色,胸、腹部浅灰色,主要分布于海拔13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中,它以青冈栎、木通、玉兰、灯台树、樱桃等果实、芽、叶、皮和野菜、竹笋等为食,偶尔食昆虫、蜥蜴等。保护区内有34群700多只。聪明,可以驯养。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奇妙的景观、幽深的环境和特有的风貌,汇集成一种难以抗拒的诱人魅力,吸引着中外游客和科学工作者前来观赏、探索、揭开它那深邃的奥秘。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