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平分水岭自然保护区
金平分水岭自然保护区1986年建立,2001年6月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0761公顷。主要保护对象珍稀濒危物种黑长臂猿、蜂猴等及森林生态系统。 一、地理位置 保护区位于云南省东南部金平县境内。 二、自然环境 保护区为中山峡谷山地,哀牢山脉自北而南,至此成为东北面的红河与西南面的藤条江两水系的自然分水岭,境内多深切峡谷,相对高差达1577米。气候年均温17.7℃。年降水量达2303毫米,为滇南的多雨区。区内河流有骂腊河、白河、金平河等。 三、植物资源 保护区有高等植物140科700多种。有不少第三纪植物的残遗种和特有种存在,如原始莲座蕨、树蕨、马尾树等。植被类型主要为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和山顶矮林,组成树种为壳斗科、木兰科、樟科、山茶科、槭科、冬青科、杜英科、安息香科、金缕梅科、五加科、桦木科的属种。季风常绿阔叶林带分布于海拔1000~1700米之间,下缘与破坏的热带次生林相接,上缘与山地常绿阔叶林带相嵌交错,主要组成树种为壳斗科、山茶科、樟科等的石栎属、青冈属、木荷属、樟属、润楠属、木莲属的常绿种类,还有少量的落叶树种如水青冈、马尾树等,林下灌木发达,草本种类不多。 国家保护植物,一级有桫椤;二级有福建柏、长蕊木兰、马尾树、鹅掌楸、木瓜红、原始莲座蕨;三级有鸡毛松、大果木莲、红花木莲、大叶木莲、千果榄仁等。 桫椤——“活化石”植物(图1) 图1 蕨类植物,桫椤科,又叫树蕨。木本,茎柱状,直立,高达3~8米。叶顶生,叶片长达成1~3米,三回羽状分裂,叶脉分叉。孢子囊生于小脉分叉点上凸起的囊托上;囊群盖近球形,膜质。生于溪边林下或草丛。茎含淀粉,可食用。 四、动物资源 保护区动物组成多亚热带、热带成分。常见兽类有灵长目、食肉目、偶蹄目、兔形目、啮齿目等。常见鸟类有画眉亚科、杜鹃亚科、文鸟科、黄鹂科、秧鸡科。 国家保护动物一级有黑长臂猿、蜂猴、孔雀雉、巨蜥、蟒;二级有穿山甲、黑熊、水鹿、大灵猫、白鹇等。 (一)黑长臂猿——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图2) 图2
灵长目,猩猩科。又名黑冠长臂猿。体长43~54厘米,后肢长15~16.5厘米,前肢长于后肢。雄猿通体黑色,头顶部毛向上生长,形似黑冠;雌猿灰棕黄色,头部有一棕褐色斑。
黑长臂猿栖息于热带、亚热带茂密森林中,营家庭式生活,性机警,晨昏活动。以植物嫩芽、果实为食,也吃昆虫、鸟卵,极少下地饮水,主要靠饮叶片上的露水补充水分。雄性9岁性成熟。孕期7~8个月,每胎产1仔,每年繁殖一次,
(二)蟒——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图3)
图3
蛇目,蟒科。全长可达6~7米。背面灰棕色或黄色;背脊具有一行红棕色、镶黑边、略呈方形的大斑块,两侧各有一行较小的而中央色较浅的斑块。头颈部背面有一矛形斑。头部腹面黄白色,躯干、尾腹面黄白色,杂有少数黑褐色斑。眶前鳞2枚,眶后鳞3或4枚;上唇鳞10~12枚;背鳞平滑无棱,腹鳞较窄小。
蟒生活热带、亚热带低山丛林中,也可栖于水中。善攀缘,夜间活动。以各种野生的哺乳动物、鸟、巨蜥、家畜、禽等为食。卵生,寿命可达25年以上,无毒。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