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平山自然保护区
一、保护区概况:
1983年,大平山自然保护区被定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同年,桂平县人民政府将其划为动植物自然保护区,贵港市人民政府随后将其划为市级风景旅游区。保护区总面积1806.7公顷,是桂东南亚热带自然季雨林区和山水风光相结合的旅游区,有“小西双版纳”之称。
二、地理位置:
大平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自治区桂平市西北部大藤峡腹地,距桂平城约35公里。
三、自然环境:
保护区主峰海拔150米。山体陡峻,沟壑纵横,树高林密,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大平山年代古老,地理结构奇特,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了幽深的暗河和奇特的丹霞地貌。这里,山势挺拔,重峦叠嶂,沟谷多呈“V”字形,有的呈“U”字形,甚至有90度的悬崖峭壁。从沟底抬头仰望,往往只见蓝天一线。由盘叠起来的岩石形成的一座座高峰,有如巨大的千层糕。山间瀑布特多。其中小平山天桥瀑布高达百多米,从高崖奔泻而下,声响如雷,水花溅出几十米远。
四、生物资源:
保护区动植物品种很多,动物有200多种, 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鳄蜥、苏门羚、猕猴、林麝等十多种。山中古木浓荫蔽日。有茂密杂林约13500亩,有植物1015种,属广西少有的南亚热季风常绿阔叶林。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树蕨、猪血木、木莲等。这些孑遗植物在保护区内分布较广,有的还成片生长。国家级保护植物还有圆籽荷、花香木、观光木、格木、紫荆木、木瓜红、竹柏、华南五针松、任木、锯叶竹节树等。
鳄蜥:国家一家保护动物。(见图1)
图1
鳄蜥别名懒蛇、睡蛇、雷公蛇、瑶山鳄蜥,属于鳄蜥科,全长3~3.6厘米,尾长超过体长。身体类似蜥蜴,呈圆柱形,尾则侧扁,类似鳄,故名“鳄蜥”。吻低钝,头高略呈方形,两侧具明显的棱,一直延伸至尾部。体表粗糙,背面为深棕色,体侧为土棕色,杂有黑纹。腹面浅黄有短黑斑纹。尾部有黑与棕色相间的横纹。四肢短小,指、趾端具尖锐而弯曲的爪生活在山间溪流的积水坑中,晨昏活动,白天在细枝上熟睡,受惊后立即跃入水中。每年6~8月份繁殖,卵胎生,11月至次年3月冬眠。食物以昆虫为主,也吃蝌蚪、蛙、小鱼、蠕虫。产于广西大瑶山。瑶山鳄蜥为我国特产,在分类上为独科、独属、独种,除具有一般蜥蜴的特征外,还有一些原始性,如头骨为古腭形、具顶眼孔等,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需加强保护。
苏门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见图2)
图2
苏门羚别名苏门羚、明鬃羊、山驴子,属于牛科,外形似羊,略比斑羚大,体重60~90千克。雌雄均具短而光滑的黑角。耳似驴耳,狭长而尖。自角基至颈背有长十几厘米的灰白色鬣毛,甚为明显。尾巴较短,四肢短粗,适于在山崖乱石间奔跑跳跃。全身被毛稀疏而粗硬,通体略呈黑褐色,但上下唇及耳内污白色。生活于高山岩崖或森林峭壁。单独或成小群生活,多在早晨和黄昏活动,行动敏捷,在乱石间奔跑很迅速。取食草、嫩枝和树叶,喜食菌类。秋季发情交配,孕期7~8个月,每胎1仔,有时产二仔。产于西北、西南、华东、华南和华中地区。
猪血木: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见图3)
图3
猪血木濒危种。常绿大乔木,高15~25米,胸径60~150厘米。仅分布于广东和广西局部地区海拔50~150米丘陵缓坡地或低丘沟谷疏林中。目前仅存2株。花期9~11月,成熟果实极少。是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