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热点 >> 生态示范区 >> 文章正文 | ![]() ![]() |
|
|||||
| |||||
惠州的"绿色"城市观:惠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纪实 | |||||
作者:赖少芬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13 | |||||
新华网广州11月13日电(记者 赖少芬)2006年秋天,广东惠州大亚湾畔,中海壳牌石化工业区灯火通明,气势恢弘。在大亚湾与红海湾交界处,近千只绿海龟离开它们的繁衍之地,欢快地游入大海。石化工业与珍稀动物于同一海湾和谐共处,这一“奇特”的现象成为惠州城市发展的缩影。 位于珠三角东北部的惠州市,不仅工业发达而且却处处青山绿水,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鸟儿也一路欢歌。“惠州要建工业城市,更要建绿色城市。”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这样定义惠州的城市观。 以2001年开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惠州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现代文明资源,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规划城市要先规划山水 1988年,惠州撤地建市时还是一个农业地区,全市工业总产值仅18亿元。而到2005年,惠州工业总产值超过16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占了半壁江山。 作为一个原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惠州也曾面临工业化进程中的诸多“陷阱”。惠州市委、市政府意识到,对整座城市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将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惠州是一块上佳的西装面料,绝不能把它做成短裤。”几年前,惠州原市委书记、惠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柳锦州这番形象的比喻道出了惠州科学规划的决心。依托“半城山色半城湖”的自然资源优势,惠州“组团式山水生态城市”的蓝图应运而生。 2003年,惠州城市规划开始在全市铺开,惠阳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统一纳入市区板块。区域调整后,市区面积扩大了5倍,人口增加了1倍以上,大大延伸和拓展了城市空间布局。 区域调整使惠州的自然生态资源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利用:城中西湖风光无限,东江、西枝江穿城而过,“岭南第一山”罗浮山、“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南昆山依城而立,风光旖旎的大亚湾海岸线绵延52公里,市区附近遍布湖泊、湿地、森林、温泉等自然资源。从沿江城市到沿江滨海城市,惠州实现了一个大跨越。 基于“组团式”的规划,惠州对城市区域进行了科学的功能区分并让其发挥效益:大亚湾临海区域的石化、港口物流产业基地,原市中心区域的行政、服务、旅游、科教中心,西湖与滨海石化工业城间的电子信息产业和中海壳牌石化项目后勤服务基地相继成型。 在城市化进程中,惠州顺利地避开了因城市功能建设过度集中而挤作一团的“通病”。惠州科学规划的结果,展现出了一张舒展明朗的城市面孔。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没有相关文章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