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的由来
荒漠化是指气候异常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从地质科学机理上看,土地退化是指土壤层土质恶化,有机物质下降乃至消失,造成陆地表面沙化或板结。1977年,联合国正式提出上述“荒漠化”的概念并获得普遍认可,1992年6月, 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170多个国家派出代表出席该会议,其中包括我国总理在内的100多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与会。在这次会议上,荒漠化防治被列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之一,此后联合国通过了47/188号决议,成立《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的公约》(以下简称《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从1993年5月开始,历经5回合谈判,谈判委于 1994年6月17日最终完成公约谈判工作,宣布公约建立。因此,6.17最初的含义即为“国际社会对《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达成共识之日”。
为了进一步提高各缔约方对《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国际联合防治行动,同时纪念国际社会为公约达成共识的日子,1994年12月19日联大通过了49/115号决议, 把每年的6月17日正式定名为“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 旨在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并规定从1995年开始纪念。每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会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纪念活动主题,今年是第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
最新统计表明,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共达6150万平方公里,涉及110多个国家,受害人口计10亿;其中非洲约占32%,亚洲约占32%,北美洲约占12%,南美洲约占8%,大洋洲约占11%,欧洲约占5%。在全世界范围特别是在四大沙尘暴高发区(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荒漠化影响区域甚至全球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经济社会稳定及可持续发展,尤其导致贫困与极端贫困的发生,是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一大障碍。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