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的由来

作者:一木    文章来源:中国林业新闻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6-15

        荒漠化是指气候异常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从地质科学机理上看,土地退化是指土壤层土质恶化,有机物质下降乃至消失,造成陆地表面沙化或板结。1977年,联合国正式提出上述“荒漠化”的概念并获得普遍认可,1992年6月, 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170多个国家派出代表出席该会议,其中包括我国总理在内的100多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与会。在这次会议上,荒漠化防治被列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之一,此后联合国通过了47/188号决议,成立《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的公约》(以下简称《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从1993年5月开始,历经5回合谈判,谈判委于 1994年6月17日最终完成公约谈判工作,宣布公约建立。因此,6.17最初的含义即为“国际社会对《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达成共识之日”。

        为了进一步提高各缔约方对《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国际联合防治行动,同时纪念国际社会为公约达成共识的日子,1994年12月19日联大通过了49/115号决议, 把每年的6月17日正式定名为“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 旨在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并规定从1995年开始纪念。每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会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纪念活动主题,今年是第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

        最新统计表明,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共达6150万平方公里,涉及110多个国家,受害人口计10亿;其中非洲约占32%,亚洲约占32%,北美洲约占12%,南美洲约占8%,大洋洲约占11%,欧洲约占5%。在全世界范围特别是在四大沙尘暴高发区(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荒漠化影响区域甚至全球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经济社会稳定及可持续发展,尤其导致贫困与极端贫困的发生,是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一大障碍。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内蒙古额济纳绿洲的水土保持生态…
额济纳旗位于内蒙古最西部、黑河流域下游,地理位置东经97o1…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