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饥饿的记忆--写在世界粮食日

作者:陈二厚 董峻 张…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0-16

    新华网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 陈二厚、董峻、张辛欣、安蓓)每年的10月16日,是联合国确立的世界粮食日。今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团结起来,战胜饥饿”。此刻,在这个地球上,还有近10亿人无法摆脱饥饿。

    饥饿离我们并不遥远

    “我们的世界面临着如此严重的粮食危机,很多人却没有感受到它的存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华代表处助理代表张忠军感叹。

    粮农组织去年年底在全球发起了一项关于消除饥饿的网上签名活动,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截至目前,全球约85万人签名,其中饱受饥饿困扰的尼泊尔参与人数最多,达到13万。在签名前20位的国家中,鲜有发达国家。中国呢?不超过2000人。饥饿真的离我们远去了吗?

    翻开历史,有记载的饥荒在中国就有4800多次。1943年,罕见旱灾导致河南粮食大部分绝收,饿殍遍野;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把“饥饿”二字刻在了几乎每个年长的中国人心里。

    如今,一些人家中尚存的各色票证、粮本,就印刻着短缺时代的生活艰辛。然而那些刻骨铭心的饥饿记忆,在许多年轻人眼里,已经遥远得难以体会。

    中秋佳节,记者在北京中关村一家餐馆看到,每张桌子上都摆满了菜,有的菜没夹几口,就被新上的菜压在下面。晚八时左右,第一拨客人渐渐离去,大量饭菜被遗弃在饭桌上。

    事实上,这样的浪费现象在一些发达国家更甚。统计显示,英国家庭每年扔掉的食品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是完好的、未加利用的。

    饥饿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根据粮农组织统计,2010年全球饥饿人数达到9.25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6%。这意味着每6个人当中就有1个吃不饱肚子,每6秒钟就有1个孩子被饿死。

    “我们可以把火箭送上天,可以将信息在最短时间传送到地球的另一端,然而,这个世界上却有很多人正在忍受着饥饿。”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主任韦安夏说。

    更清醒地正视粮食安全的危机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全球极端恶劣天气不断登场。由于遭遇罕见高温天气和持续干旱,小麦出口大国俄罗斯宣布从8月15日起至年底禁止粮食及粮食产品出口。禁令涉及小麦、混合麦、大麦、黑麦、玉米、小麦面粉、小麦和黑麦混合制面粉等。

    受各类自然灾害影响,今年多国出现粮食歉收甚至绝收。炎热和干旱天气造成德国、英国、波兰、匈牙利和法国北部的小麦产量降低;在中国,由于西南干旱、南北方洪灾,夏粮7年来首次减产;巴基斯坦西北部地区遭遇80年不遇的洪灾袭击,洪水摧毁了几乎所有村庄和农田,破坏了灌溉系统,造成严重食品危机。

    气候变化已成为威胁人类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粮农组织警告说,如果全球平均气温提高2摄氏度,非洲、亚洲和拉美地区的潜在农业产出将下滑20%到40%。而这些地区正是目前饥饿人口的主要分布区。

    许多国家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忽视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是当前世界粮食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一些传统农业大国,由于忽视粮食生产和储备,有的已经开始尝到苦头。

    印度拥有亚洲面积最大的耕地,气候条件优越,“绿色革命”曾使印度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粮食自给有余、储备充足。但近年来由于农业比较收益较低,基础设施建设和储备能力建设投入严重不足。2009年印度大旱,大米产量比前一年下滑11%,除小麦和大米以外的谷物产量也下降了20.7%,导致粮食价格畸高,不仅推高了消费价格指数,而且导致大量新贫民的产生。

    一些人为因素也加重了粮食危机——由于发达国家大力开发生物燃料和国际资本炒作粮食价格,国际粮价从2006年开始一路扶摇直上,许多国家无力满足国内粮食需求。

    2008年上半年,世界粮食均价上涨超过45%,全球粮食储存跌至1.21亿吨的30年最低点,以粮食供应短缺和粮价不断攀升为特点的粮食危机在全世界凸显出来。

    在这场危机中,中国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和95%的粮食自给率,比较从容地应对了国际粮价波动,保持了粮食供应和价格的基本稳定。

    但对于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中国的粮食安全压力也不断凸显——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中国粮食正面临着耕地不断减少、淡水资源紧张、需求不断增长,越来越多劳动力大量流出粮食产业等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用“脆弱、强制性、紧张”来描述当前中国粮食的供求平衡——脆弱,在于耕地稀缺;强制性,在于种粮收益低,且对地方财政直接贡献小;紧张,在于玉米和水稻供需已接近失衡临界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稻米种植面积减少了一亿多亩,目前这一趋势并没有根本扭转。

    用切实的行动使人类永远摆脱饥饿

    近年来,中国持续把“三农”作为中央财政支出增加的战略重点,采取了一系列重粮兴农的措施。从取消古老的农业税到给种粮农民直接补贴,从兴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到逐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从奖励产粮大县到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转移支付力度……2004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的投入从1500多亿元增长到8183亿元,7年增长约4.5倍。这些政策稳定了农民种粮之心,稳定了粮食供应市场,从而也稳定了市民之口。

    为应对气候变化、耕地减少、水资源紧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等新的挑战,中国国务院去年批准了一项计划,提出到2020年使中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5.5亿吨以上,保障18亿亩的最低耕地面积。

    2010年初,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的通知,这是时隔近20年后,中国政府再度在全国范围内部署这项工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对此表示,要从公务活动、机关和学校做起,采取综合措施,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粮食、油料、畜产品、水产品、奶类等的生产、储存、加工、运输、消费等各环节节约,减少损失浪费。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十大罕见怪异物种
        新浪科技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由英国多林-金德斯利出版…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