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资源紧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作者:赵菲    文章来源:资源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0-11

  摘要:本文基于2009年以来我国西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背景,从我国农业水资源存在的供求矛盾日益严峻、利用效率低下、节水技术总体水平低、水土资源流失污染严重、降水量下降、连续干旱以及粮食增长对农业灌溉的需求等问题着手分析农业水资源紧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并提出了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若干战略选择。

  关键字:农业水资源;粮食安全;水资源利用

  2009年以来,我国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南部等地出现严重干旱,局部地区甚至出现特大干旱,与常年同期相比,上述地区降水量较常年普遍偏少3~5成,部分地区偏少5成以上。2009年9月1日~2010年3月1日,云南、贵州两省平均降水量分别只有163.7毫米和153.2毫米,仅为两省常年同期的一半,均为1952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值。干旱导致西南部分地区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水资源紧缺已严重影响到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水资源绝对量大而相对量小的贫水大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十分明显。水资源的供给能力直接制约着农业发展,维系着农业生态系统及粮食安全。因此,面对我国人口急剧膨胀、农业用水紧缺、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的国情,不管是针对目前西南旱情的缓解还是针对我国整体农业水资源状况对粮食生产的制约作用,探讨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农业水资源,制订适宜粮食发展战略,努力寻求增加粮食有效供给途径,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是十分必要的。

  1、我国农业水资源的特点

  我国农业水资源的特点与水资源的基本相同:(1)农业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与耕地分布以及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从全国分配来看,总体上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多、西部少,山区多、平原少。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2%,而耕地仅占36%,人口占54%。黄淮海平原拥有中国20%的人口和可耕地,但粮食产量占总产量的25%,平均水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0%,高密度的人口和集约耕作使得地下水储量以年均1m的速度递减,并使得该地区的农业水资源短缺问题大大恶化[1]。(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我国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受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造成农业水资源年内年际分配极其不平衡。我国降水时间分配上呈现明显的雨热同期,基本上是夏秋多、冬春少。总体表现为降水量越少的地区,年内集中程度越高。分析我国近5年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逐月变化情况(图1)可见3—6月份降水明显减少,干旱尤为严重,形成典型的春旱夏涝,而且水资源量中大约有2/3左右是洪水径流量,形成江河的汛期洪水和非汛期的枯水。受全球性气候变化等影响,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降水发生变化,北方地区水资源明显减少。近20年来,全国地表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变化不大,但南方地区河川径流量和水资源总量有所增加,而北方地区水资源量减少明显。北方部分流域已从周期性的水资源短缺转变成绝对性短缺。

  2、我国农业水资源日益紧缺,危及粮食安全

  2.1农业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严峻,农业用水很难得到保证

  水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虽然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和单位面积耕地占有量小,大部分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粮食的数量与质量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更大的供水量来维持。农业水资源的供给能力主要取决于水资源总量的增长和其它竞争性用途(如工业和生活用水等)的增长状况[2]。通过对我国1949—2007年不同部门水资源使用情况的统计整理可知(表1),从1949—2007年,我国农业、工业和生活供水总量逐步增加,从1949年的1031亿立方米增长到2007年的5819亿立方米,增加了5.6倍。而农业用水量自1993年之后所占比重开始下降,总量趋稳,工业和生活用水却逐年增加。由表中可知,农业用水比重,1949年为97%,到2007年该比例下降到61.9%;与此同时,工业和生活用水比重分别由2.3%和0.6%上升到24.1%和12.2%。工业和生活用水基本引自农林或灌溉水源地,农业用水逐渐被工业和生活用水挤占。其根本原因是单位水资源在工业和生活部门所产生的效益远远高于在农业部门所产生的效益。因此,随着我国社会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只要有比较利益的存在,农业用水的份额还将会继续下降,据估计,到2050年该份额将下降到54%[3]。由此可见,农业水资源的短缺不仅问题严重,而且供求矛盾也将日益突出,农业用水很难得到保证。

  2.2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浪费严重

  我国农业水资源严重短缺,但同时又存在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和浪费严重的现象,水资源短缺与粗放低效利用的状况并存,而水资源的粗放低效利用,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4]。我国农业的灌溉目前仍是普遍沿用“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方式,灌溉过程中由于蒸发、渗漏等原因,水分损失很多,并且灌溉方式落后,灌溉水量一般都要超出农作物实际需水量的1/3甚至1倍以上,主要灌区的渠系利用系数只有0. 4—0. 6,也就是说约有一半的水被浪费。另外,水的利用效率比较低,我国每立方米水的粮食生产能力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生产单位粮食用水是发达国家的2到2. 5倍。

  2.3节水技术总体水平低

  近几年来,我国加快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逐渐总结和推广了以下十种节水技术:渠道防渗技术,管道输水技术,畦灌、沟灌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水稻控制灌溉技术,集雨节灌技术,“坐水种”技术,抗旱保水技术和管理节水技术等。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农业节水技术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以节水灌溉为例,2008年全国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41.8%,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灌溉等方式仍占主导地位约占全部工程节水灌溉面积的42.8%,喷灌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7%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并且节水灌溉设备品种和质量也还不能满足节水灌溉的发展需要。

  2.4水土资源流失严重,灌溉工程老化,影响粮食的可持续生产

  过度的开垦,肆无忌惮地对森林乱砍滥伐,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2006年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上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还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3,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有200多万平方公里。水土的大量流失,引起地力减退,产量降低,造成泥沙淤积河流、水库和渠道,加重了洪涝、旱灾。2009年秋季以来的西南干旱灾情依然持续,灾难的背后值得人们去反思,究其原因,引发干旱的原因之一便是肆无忌惮地对当地森林过度砍伐而造成西南地区的石漠化。这次旱灾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正常生活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甚至威胁到当地的粮食安全。

  我国大部分灌概设施建于20世纪50~60年代,这些灌溉设施建设标准低、缺乏维修,设施老化严重,工程功能不完善。特别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很多水利工程遭到严重破坏。据统计,灌溉区已有10%的工程丧失其功能, 60%的工程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目前,我国有220个大型灌区老化失修, 111座大型水库不同程度地存在险情。以渠道工程老化为例,在被调查的373座渠道建筑物中,严重老化损坏的占70%,失效的占16%,报废的占10%,完好的仅占4%[5]。如果不对这些老化的工程和设备进行改造和修缮,农业供水的可持续性就会受到严重威胁,灌溉设施老化进一步加剧了农业水资源的短缺状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农业水资源紧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
    摘要:本文基于2009年以来我国西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背景,从…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