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粮食日:应对气候变化 力促减损增效

作者:刘慧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16

  本报记者 刘 慧

  粮食安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日益增多,给粮食和农业领域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努力减少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推动构建能够适应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粮食供应保障系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力手段——

  10月16日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第36个世界粮食日,其主题为:气候在变化,粮食和农业也在变化。在世界粮食日到来之际,我国举办了第26个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今年的主题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粮食减损增效。粮食专家表示,这一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天气变化导致粮损巨大

  前几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冷风秋雨,让吉林德惠市朱城子镇哈拉哈村达兰家庭农场的周延武不得不暂停收割玉米。周延武是玉米种植大户,由于收益下滑,其种植面积逐渐由前几年的4400多亩缩减到今年的1200亩。今年,玉米价格下降幅度出乎他的预料。当地经过烘干整理的干玉米每斤售价仅为0.72元,湿粮价格更低。收获季节,周延武最担心阴雨天气会影响玉米品质。

  天气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不言而喻。今年河南、安徽、湖北、河北等小麦主产区部分地区小麦灌浆期和收获期连续遭受阴雨天气,造成小麦产量大幅减产,小麦不完善粒比较突出,小麦品质下降,给农民造成不小损失。安徽太和县原墙镇刘庙村种粮大户赵三献告诉记者,他已经连续5年租种800亩土地种植小麦、玉米、大豆。今年,小麦亩产量只有800斤左右,比去年平均亩产减少200斤左右。

  专家认为,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大。全球变暖导致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小麦和玉米平均每10年分别减产1.9%和1.2%。在我国,气候变暖也导致农作物主要生长季的干旱呈加重趋势,全国干旱灾害呈面积增大和频率加快趋势,全国洪涝与高温热害总体上呈面积增大和危害加重趋势。

  气候变化也是造成粮食产后损失的“元凶”之一。近年来,由于不利天气、保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粮食霉变情况屡见不鲜。2012年安徽、江苏、湖北和河南地区小麦因多阴雨天气出现大片白穗病;2013年河南等地冬小麦生长期间遭遇冻害、干热风和强降雨大风天气,导致小麦品质下降;2014年由于东北地区粮食生长期气温偏高、雨水偏多,加之闰月和暖冬因素影响,玉米发生大面积“站秆生霉”和堆放时间过长霉变。

  极端天气考验粮食收购

  气候变化给粮食收购造成很大不利影响。今年夏粮收购期间,在安徽省太和县旧县镇亚泰粮库,太和县粮食局副局长王健告诉记者,今年小麦不完善粒较多,退车率增加,收购形势比往年严峻。

  对此,国家粮食局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受灾地区夏粮收购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政策性粮食收储企业积极妥善处置小麦不完善粒超标问题,防止操作过严损害农民利益。

  与此同时,以中储粮公司为主的政策性粮食收购主体,专门开展了为农整理服务。各分公司集中购置一批色选机、比重筛等清理设备,帮助售粮农民清杂整理,尽最大努力使不完善粒超标粮食“提级进等”,对整理达标的粮食做到应收尽收。一些地方收储企业还走村入户上门检验,指导种粮大户和粮食经纪人提前整晒、主动整理,从而降低小麦不完善粒比例。通过这些措施,减少了农民排队时间,降低了退车率,最大限度帮助受灾农民减损。

  在河北省衡水市,许多粮食收储企业外墙上都张贴着国家小麦收购标准、不完善粒识别图谱。中储粮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准确执行质量标准,切实防止基层库点出现误判错判问题,中储粮各分公司组织辖区收储库点将国家小麦质量标准、不完善粒识别图谱统一张挂上墙,让农民对政策有更加充分的了解。

  天气因素造成了不符合粮食收购标准的等外粮食,各地不得不采取专项收购办法。安徽、湖北和河北等部分小麦主产区今年相继出台不完善粒小麦专项收购政策,专门收购不符合托市收购质量标准的小麦,保护受灾地区农民利益。

  切实保障储粮安全

  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与储藏带来的不利影响,倒逼相关部门研究气候变化规律,推动实现粮食储藏生态安全。这也是当前粮食储藏的发展方向。

  邢台市柏乡县的河北柏乡国家粮食储备库地处太行山东麓,河北平原南部,这里春季干燥风大,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温差大,冬季寒冷干燥。粮库主任尚金锁和他的同事根据当地气候特点,花6年时间完成《粮食保管一年早知道示意图》,示意图揭示了气候与粮情变化规律,对于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的地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此外,他们还根据当地气候特点研发出10多项储粮新技术,大大降低了储粮损失损耗。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由于气候条件不同,对储藏技术要求也不尽相同。国家粮食局近年来组织修订了《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等标准,根据各地气候环境条件,将我国划分为7个储粮生态区域:第一区为青藏高寒干燥区;第二区为西北低温干燥区;第三区为东北低温高湿区;第四区为华北中温干燥区;第五区为华南中温高湿区;第六区为西南中温低湿区;第七区为南方高温高湿区。

  按照这一科学划分,根据东北玉米收获在秋季,白天温度较高、空气湿度较低的特点,专家总结出了一整套储藏办法:玉米收割后要剥皮、田间日晒、通风降水;半个月的后熟期过后,水分降到25%以下再带棒入仓保管。如此一来,较好地防范了玉米生霉、变质的问题。

  国家粮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今后将加大粮食产后领域科技研发推广力度,增强节粮减损智力支持。比如,加强新型粮仓、绿色储粮技术设备、先进物流技术和装备、加工转化技术、粮食综合利用等技术的研发,加快推广运用粮情监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四合一”储粮新技术,以及粮食储运监管物联网等关键技术。一系列新技术的推广实施,将有效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水平,减少坏粮隐患。

 

 
分享到: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类人猿也会“读心”
    这双眼睛后面可能有着更为深邃的思想。图片来源:Michael …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