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宣教 >> 环保节日 >> 世界环境日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世界环境日:传媒该做点什么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世界环境日:传媒该做点什么
http://www.eedu.org.cn    作者:林易    文章来源:中国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5-13

    传媒界是社会思想意识的载体,它在沟通、传递信息的同时还因自身威望暗示的缘故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导向的责任。这一点,在目前的整个传媒界并没有形成共识,在个别媒体的一些宣传、报道过程中,能让人明显感到社会责任感的淡薄,仅以环境意识为题举几个例子。

    在北京电视台一个旅游节目中,主持人带观众走进了河北省涞源的一片山野。大概是为了展示喜悦的心情,主持人摘了满满一把野花,之后她尽情地将野花抛向天空,节目中“漫天花雨”的片段居然用的还是慢镜头,刻意渲染抛洒鲜花时人的快乐之情。但是,如果所有旅游者都效仿主持人的做法,摘一大把野花,之后把花或洒向天空或弃于路边,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或展示一种快乐的心情,那么不久后的游客将看到什么呢?他们面对光秃秃的山坡,还能有喜乐之情吗?另一个相似的例子出现在一本发行量极大的文摘杂志上,其中的一篇文章讲的是在一辆长途汽车上,所有的乘客都昏昏欲睡,这时突然有一位男青年请求司机停车五分钟,然后他飞也似的跑向早春的路旁花海,摘了一大把漂亮的野花,一脸喜悦地献给了他的女友,此举赢得了车厢内一片掌声。平心而论,这个故事中蕴含的浪漫的确实美得让人心动。但是如果示爱举动一定要以野花为媒,那么无数青年男女过后,原野上的美还能得以保留吗?让大自然的美留在大自然中,让更多的后人可以有机会欣赏到她,这种心境难道不是更美吗?杂志选取了一个并不完美的故事来传递一份有瑕疵的美,遗憾之余更让人为编辑的环境意识的不足而忧虑。

    我相信,更多的时候传媒界环境意识的不足主要是相关知识的缺乏。在一则新闻的报道中介绍了南沙群岛中某个岛屿的驻岛官兵在完成守岛任务的同时还积极保护岛上的珍稀鸟类――鲣鸟,他们的保护措施之一就是将岛上原有的野猫杀掉以杜绝野猫对鲣鸟的袭扰。战士们爱护鲣鸟的出发点无疑是值得称道的,但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杀掉鲣鸟的天敌恰恰是害了鲣鸟,因为对任何物种而言最大的敌人不是他的天敌而是过于庞大的种群自身。当环境不能承受一个物种急剧增长的种群时会导致物种栖息地和食物的匮乏,从而激化种群内部的生存竞争,降低物种个体的体质和种群的基因质量。无数的事实证明,这种情况下种群不可逆转的颓败比天敌对他们的威胁严重的多。在一个狭小的海岛上,对鲣鸟而言无论是栖息地还是食物都是极其有限要寸土必争的。野猫的存在正好是对鸟群规模天然有效的调控,是保障鲣鸟种群持续繁衍的重要因素,把野猫统统杀掉实际上不是爱鸟而是害鸟。再举一个例子,在某个著名的环保节目中介绍了某个保护区里的一个人。他常年义务用玉米喂野生的猕猴,该节目把此人誉为保护野生动物的典范。实际上这种作法是十分危险的,因为在野生动物的食谱中原本是没有人类作物的,人类的作物是所需付出活动量低、摄取热量高的食物,常年食用人类提供的作物,野生动物会因营养不均衡导致体质下降进而影响采食活动的半径和食物品种,同时会缩小种群间的通婚半径阻碍物种内部的基因交流,降低野生动物的生存能力。另外更严重的是,吃惯了人类作物的动物会跑到农田里与人争食,不但损害保护区周边居民的利益,还会引发人兽冲突导致流血事件的发生。对于此类人为盲目干预自然规律的行为,传媒界应给予劝止并加以正确引导,万不可想当然的鼓励和宣传,否则贻害无穷。

    传媒界另一种常见的误导是不顾国情对奢侈、浪费的生活模式的关注。本来,目前公众中普遍存在一种错误的潜意识,认为所谓社会发展进步、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其唯一的标准就是在物质生活方面可以象美国一样毫无节制地消费和享乐。美国过度的生活模式使得这个国家以占世界5%的人口消耗着世界上40%的资源,成为世界上资源消耗和垃圾制造的罪魁祸首。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6倍,而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仅排名世界第162位,以这么薄的家底养活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如果不顾现实的国情还一味追求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这既是一种短视也是一种短寿的行为。

    在中央电视台某个生活性节目中曾极力鼓动生产者和消费者迎接短命产品的到来。所谓短命产品即用过就扔的产品,这类产品既消耗大量资源还产生大量垃圾。即便是在垃圾分类推行的较彻底的国家,人们都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那就是对待垃圾最彻底的方法就是尽量不产生或少产生垃圾。可以想象,如果中国十多亿人在生活中都大量使用所谓的短命产品,那该浪费多少资源,产生多少垃圾并因此占用多少土地、产生多少废气和废水。短命产品缩短的不仅是产品的使用寿命同时还在缩短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生存发展的寿命。

    私人汽车不属于短命产品,但一样不适合中国国情、不宜推广,原因同样是中国人口过多。买私车的人主要是为了出行便利,但是便利是相对的。举个物理学的例子,质量小的物体会向质量大的物体运动;温度高的物体会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热能,这说明运动是因为有差异才存在的。如果只有极少数人有私车,它是一个便利的交通工具,但是买私车的人越多这种便利的效果越差。大量的私车在造成交通拥堵的同时还会污染空气、占用大量土地,更重要的是,汽车的生产本身就是污染耗能的大户。国外的汽车制造商拼命地把汽车加工厂转嫁到发展中国家,我们却在拚命地给自己制造麻烦。在这个问题上,传媒界中的一些声音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久前,北京的一家报纸居然声称,造成北京交通拥堵的症结是北京现有的900万辆自行车,文章认为解决的办法是大力发展私人汽车。小巧灵活的自行车要是都能造成拥堵,庞大臃肿的汽车反而能让交通顺畅?这种奇谈怪论绝对不会出自一个稍有头脑和环境意识的人之手。

     (作者单位:自然之友)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德国:环保不需要提示
    奢侈正在“洗绿”的路上
    奢侈品是更主动的环保
    环保企业界的“慈善大使”
    孙贻超:误打误撞做环保
    亲密接触环保自由放飞理想
    环保型国家发展畅想稿
    珍·古道尔和农民工子弟零距
    日本环保吃过不少苦头
    “绿色和平让摄影与环保紧紧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