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帮助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宣教 >> 环保节日 >> 世界水日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世界水日杂谈:中华审美观与水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世界水日杂谈:中华审美观与水
http://www.eedu.org.cn    作者:靳怀堾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生态论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0


  中华民族的审美历程,总是和艺术的创作相伴随。一个民族的艺术作品,所反映出的艺术品位和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一民族的审美观念。作为崇尚自然美的中华民族,山水等自然物很早就进入了民族艺术之中。在对自然美的感悟和追求中,自然山水作为文化素材进入文学艺术之林,最早与诗歌创作发生了联系,后来又与其他文学作品以及绘画、书法、园林等艺术有了种种缘分。

  在我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文是一个生命力极强而又影响极大的文学流派,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自然美的审美情趣。而水景入诗入文,更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水体的千变万化、五光十色,能够引发人类丰富的美感,并激发起人的各种情致。水所具有的形象美、动态美、色彩美、情致美以及听觉美和嗅觉美等美的形态,自然会给多情善感而又目光敏锐的诗人留下或雄伟、或险峻、或浩瀚、或深邃、或秀丽、或温柔、或宁静等深刻的印象,并体现在诗文的字里行间中。

  如表现水的形象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道出了黄河、长江的奔腾气势和壮阔景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范仲淹《岳阳楼记》),表现的是洞庭湖宽广旷达的形象。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展现的是富春江的锦秀之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写出了泉水的幽深宁静之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长江三峡,水流湍急,但李白的诗格调明快,以轻舟顺流而下之迅速,给人以江水流动的快感美。“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这些物物相亲、和谐相媚的景象,把春天小池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水的情致美。“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春水与翠竹、桃花、蒌蒿、芦芽、水鸭、河豚等组成了一幅极富情趣的优美画面;“鸭知水暖”,物人相应,情致美也就油然而生。

  “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孟浩然《初春汉中漾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日落江潮白,潮来天地青”(王维《送邢桂州》),这些诗句表现了水的色彩美。“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白居易《遗爱寺》),表现的是水与其他自然物相谐构成的听觉美。

  中国的山水画同样体现了崇尚天趣的审美理想,即追求山林拥翠、溪水长流、曲径通幽的情趣和意境,其构图的特点往往是高山流水,山村人家。这一特点充分表现出华夏民族的审美观念——追求意境幽远和气韵生动。

  中国的书法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也是表达民族美感的艺术品。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它是华夏先民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中国书法这种由线条与点画组合而成的造型艺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意向性。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在于它“纵横有可象者”(《佩文斋书画谱》卷五《后汉蔡邕笔论》),“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象……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佩文斋书画谱》卷五《晋王羲之书论》)。水对书法的审美意义在于:一方面,水给书法艺术家的书法创作提供了意象刺激和启悟。如北宋雷简夫从平羌江水暴涨声中顿悟出草书之起伏激骤之意,而挥笔作《江声帖》。又如王羲之的书法有龙盘虎踞之势和云舒霞卷的风采,据说与他偏爱崇山峻岭、清流急湍的山水审美情致有关。另一方面,中国书论中经常以山水意象比喻书法。如张怀瓘评张芝草书云:“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法书要录》卷八《张怀书断中》)从中可见书评家的审美情趣。

  被称为“意境中的山水”的中国园林,更洋溢着浓厚的山水悠韵。它是把山水自然景观人为浓缩在咫尺之间的“城市山水”。追求浓厚自然风致趣味,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最显著特征。“无水不成园”,水在园林美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

  中国传统美学观从文化性格来说,是内向含蓄之内敛型的。幽曲——含蓄隽永,是中华传统美学观的最重要的性格特点之一。表现在修史上的曲笔史记,言多隐讳;文学上的隐秀文学,以“含蓄深婉为尚”,推崇“文外之旨”、言有尽意无穷,特别是诗词创作更强调“一咏三叹”、“诗境清幽”,追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音乐上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舞蹈上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园林上的“曲径通幽”、“曲水萦回”;风水中的“山环水抱,屈曲有情”;处事哲学上的“曲成万物而不遗”、“曲则全”,等等。这种文化性格反映在对水的审美上,就表现为对水的“朦胧之美”和“屈曲之美”的推崇上。

  水的虚幻朦胧之美可以营造意境,让人遐想无限。如《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以饱含深情的笔调含蓄地表达出主人公想望伊人、可望不可即的心情,而这种水朦胧物朦胧的情境,令人回味无穷。刘禹锡的《竹枝词》写道:“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波平如镜的江面,杨柳依依的江岸,东边日光朗朗,西边细雨蒙蒙,这一幕有声有色的场景,含蓄地表达出了男女两情相悦、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微妙情感。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潭水的深不见底的意象,用象征的手法委婉地表达出诗人与汪伦之间的深厚友谊。

  屈曲之美可以获得幽深和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享受。如中国人视表现“深山藏古寺”和“曲水有情”之意境的山水画为上品,画中溪泉瀑流多显现出曲折不尽、虚实互映的“含蓄美”。被称为“意境中的山水”的中国园林,多以“曲水”来营造幽曲委婉的氛围,强调水不在于深而在于曲,水不在于多而在于妙。如圆明园是由人工造景的水景园,从审美感受看,园中湖面上布置着大小岛屿七八十个,将水道分隔得千回百转,造成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幽深迷离的艺术情调。

  以曲水为美的审美意识同样体现在中国古代的环境选择(俗称“风水”)观上。

  风水强调“得水为上”,但又要求所得之水不仅要水质好,而且在水流形状上以屈曲为上,最忌“直去无收”。风水把婉转缓流之水称作有情之水、聚气之水,视为“吉”;而把咆哮湍急、直来直去之水称作无情之水,视为“凶”。用现代生态学的眼光看,婉转之水(“环抱有情”之水),徐徐流淌,悄然无声,可以营造出一种优雅宁静的环境氛围;反之,如果住宅之旁的水“直去无收”,整日哗哗啦啦流个不停,无疑会对居住者的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

上一页  [1] [2] [3] [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世界水日杂谈:古文化与水的
    世界水日聚焦:美四千万人喝
    世界水日水杂谈 我国水资源状
    “虚拟水”概念提出者获斯德
    中国各地关注生活饮用水卫生
    世界水日:中国西北地区发展
    世界水日:水资源逐渐枯竭 可
    欧洲一亿多人缺乏安全饮用水
    2008年世界水日主题:涉水卫
    世界水日您喝的水健康吗?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