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植树老人青山不老

作者:刘源源  王秋苹    文章来源:中国广播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4-11

 

    中广网北京4月5日消息 (记者刘源源 辽源台记者王秋苹)在长白山余脉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带,有一座因辽河发源而命名的城市,它,就是吉林省的辽源市。

    “山是白山尾,水是辽河头”是人们对辽源市地理区位的形象概括。东辽河是辽源人民的母亲河,她哺育了辽源人,她滋润着辽源的山川大地。山峦因水而葱郁。

    1988年,辽源市所辖的东丰、东辽两县,同时被吉林省政府命名为“百万亩人工林县”,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田纪云,为东丰、东辽两县树碑题字。在东辽县,有一座名闻遐尔的大架山,百岁植树老人代喜增,就是在这里,用他百年情怀回报自然,和树木结伴,为青山披绿,与东辽河和大架山同生共息。请看辽源台记者王秋苹、中央台刘源源采写的报道:

    青山不老

    从东辽河发祥地顺源流而下三公里左右,一座青山映入眼帘。这就是大架山。辽源市东辽县辽河源镇的大架山村,便是因此山而得其名的。

    一百零六岁的世纪植树老人代喜增,就生活在大架山后的大架山屯里。

   记者与代喜增老人初次见面,就是在大架山的山上。 

    四月初的一天早晨,北方初春乍暖还寒,没等飘洒一夜的春雪融化,代喜增老人就和他的子孙们早早地上山了,他们要为刚刚栽下的李子树培土。

   老人一锹一锹的铲土动作娴熟稳健、有条不紊,培完土后,老人手柱铁锹用双脚在李子树苗四周踩了又踩,才让家人给村苗浇水。一边踩还一边念叨:“老了,老了,栽一棵是一棵。”

    要不是陪同的村委会主任王志国的介绍,我怎么也不会相信,眼前这位面色清癯、精神矍铄的老人,就是百岁植树翁代喜增。

    代喜增老人1899年出生在辽宁省庄河县,兄弟四人排行老三。1945年,兄弟四人举家搬到辽源市辽河源镇大架山村后大架山屯,在山沟里安家落户。

    从那个时候开始,代氏兄弟便于大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山中扎根,和林木轧亲。

    村主任王志国说:“自从到这儿落户,他有功夫就栽树,荒沟荒坡他都往上栽,没有中断时候。没事上山,不闲着”。

    从46岁开始,代喜增老人年年植树不断,岁岁育林不止。如今被称为老代家南沟的地方,已是满目葱茏,青翠欲滴。每到春暖花开季节,满山遍野的梨花、李花、苹果花、杏花、山楂花竟相绽放,在松树、柞树、白桦树间争芳斗艳。

    林间嬉戏的鸟儿啼鸣声,更为生机盎然的大架山带来几分醉人的活力。回忆起当初植树治水的情景,代喜增老人的兄弟媳妇刘淑珍向记者诉起了苦:“我19岁到这儿,那时候什么都没有,一马平坡全是那个草。这老头就领着栽树,修谷坊,一凳一凳的,修完就栽果树,还浇水,上下上抬水呀,也是真累。不过没白累,都活了,活的有几茬了”。

    为了改变周围环境,代喜增带着他的兄弟们口挪肚攒,自家花钱买树苗,实在买不起时,就上山采树籽直播造林,剪枝条插穗造林。山地坡度大,没有树台,就先修梯田后栽树。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因为治山治水成果显著,老二代喜禄曾作为代氏兄弟的代表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先后六次进京受奖,三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采访中,记者问代喜增老人,您在六十年里栽了多少树啊?老人用手指着沟里沟外的绿树自豪地说:“这些树都是我栽的,果树,松树什么树都有,满沟都是”。

    辽河源镇林业站站长刘志军告诉记者:“这个沟四十公顷,六百亩地,一亩地照十立方米出,就是三千万。眼前看到的满山树木已经是第二茬、第三茬了。”。

    老人亲手栽下的价值几千万元的树木,除了自家的四公顷,五千七百多棵果树外,其余的都归集体所有。老人却对此无怨无悔:“得给国家栽几棵树,做点贡献。土盖着了,它也带不走。站住了,水不走,土不走,保水保土”。

    代喜增五十多岁时妻子病故,在这之后五十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老人家没儿没女,无牵无挂。他孑身一人与大山为伍,和林木结伴,他的心与大自然息息相通,和山水一脉相承,他为青山披绿,青山对他钟情。他那融入大自然的生命活力,如同大自然一样蓬勃旺盛充满生机。

    老人的侄媳妇告诉记者:“老爷子身体一向都挺好的,没什么病,一到有病什么的吃药都得哽哄”。

    如诗如画的优美生存环境,无欲无求的平和心态,谱写出代喜增老人既平凡又特殊的生命乐章,这曲生命的乐章与山水林田交相呼应;这曲生命的乐章同大自然和生共荣。

    村民李洪钧说:“开春暖和了,天天上山,不栽树也拎个镐头上山创地,天天都看一眼”。

    当记者不解地问,树栽完了还上山干啥,老人的兄弟媳妇说:“就看树呗,怕你给他糟蹋了,糟蹋了树赶上疼他自己似的,可不得了,骂你呀。可水果谁吃都行,吃完吧,走了还给摘点拿着,祸害树可不行”。

    老人把树当成一种生命,珍惜这种生命胜过了珍惜自己的生命。为了护树,老人让侄子在山坡上搭了个小窝棚,干脆把铺盖卷都搬到了山上,吃饭都由家人送上山。到了天黑,家人得连拉带拽,才能把老人架回屋去。

    对山上的小鸟、小虫这些小动物,老人也是呵护备致,从不容许容别人伤害它们。甚至有时看到蚂蚁打架,他都恨不得上去把它们拉开。

    老人侄媳妇王秀云说:“俺们家放蚕整了个枪,老爷子说光吓唬吓唬行,可不能打鸟。树是他的命根子,树谁要折个树枝啥的,他气得什么似的”。

    代喜增老人坚持义务植树造林六十个春秋。如今,代家沟周围四十公顷的林木周围,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雨季来了,人们不再为泥沙俱下,水土流失而犯愁了。刮风时节,树林像一排排翠绿的屏风,挡住了风沙……

    青山作证,绿树为凭,当地百姓从多年的受益中,平添了治山治水植树造林的自觉性。现在,村民们主动分片包干,在大架山上义务植树。每年春风起时,大架山便到处流动着绿色的音韵,人们不分男女老幼,拎桶的、拿锹的、扛树苗的,大家出力流汗,为的是延续这滋润我们生命的绿色。镇领导告诉我,去年,辽河源镇退耕还林面积已经达到了三百四十亩。

    百岁老人代喜增为青山披绿六十载,为大地奉献半个多世纪的事迹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在吉林大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人表示,要向老人家一样为生态省建设增绿添色,还有许多人不辞辛苦地赶到大架山,为的就是亲眼看一看这位百岁植树老人,送上一份仰慕之情,表达一种敬重之意。2002年的“五一”黄金周,吉林省副省长杨庆才放弃休息,专程从省城长春赶往大架山,看望并慰问代喜增老人,代表吉林省委、省政府感谢老人半个多世纪的无私奉献。站在青山环抱的屯落里,听着市县林业部门汇报,代喜增老人半个多世纪以来,穷尽所有为国家和集体义务植树50多年,不仅创造了几千万元的财富,可看着老人仍旧居住在五十八年前盖起的那座低矮陈旧的土坯房中,副省长百感交集,一种莫名的感触油然而生,杨庆才副省长当即要求市、县、乡、村各级政府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尽快为老人翻盖一座新房,让这位为国家、为集体、为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百岁老人在新居中安度晚年。临行前,杨庆才副省长在赠送给老人《松鹤延年》那幅画上,亲笔写下了“造林绿化、积德积寿”八个大字。在省领导的亲切关怀下,经过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两个月后,一座三开间的红砖瓦房,就矗立在了大山深处。

    走进老人的新居,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杨庆才副省长赠送的那幅《松鹤延年》图。透过宽敞明亮的玻璃窗抬眼望去,是满目青山,葱茏的绿色。

    腰杆挺直的代喜增老人盘腿坐在热炕上,虽然眼睛略显浑浊,可眼神里却充盈着幸福和满足。老人的侄子代万库告诉记者,一辈子只讲奉献的代喜增老人,对政府给予他的应得的回报始终感激不已。代万库说:“老头搬到新房乐坏了,搬进新屋黑天白天叨咕共产党好,感谢共产党,告诉俺们好好植树造林,不让毁林”。

    如今,已是一百零六岁高龄的代喜增老人,还日复一日地在山林间走来走去,护林养树,岁月把沧桑刻在了他的脸上,可拎在他手里的那把老铁锹,却仍然是那么溜明铮亮。亲人们希望他安享晚年,家乡人期盼他健康长寿。大家劝他“岁数这么大了,别再辛苦了!”“种那么多年树了,也该好好歇歇了”

    可固执的老人,偏偏不领这份情。他说:“盖房子、盖大楼,干什么都行,都给国家,我个人不用了”。

    代喜增老人的兄弟媳妇刘淑珍告诉记者,代喜增不光自己栽,家里人也都跟着栽,就连小孙子也不能落下。一放学回来就喊着上山顶给他拿树苗栽。

    望着满眼的绿色,记者把目光锁定在拄着铁锹的老人身上,此刻,真想能在老人身上捕捉一些闪光的语言,可是老人仍旧是重复着他不止一次说过的那句话:栽树也有好处,保水保土。林业站长仿佛看出了记者的心事,在一旁补充说:“百岁老人栽树是为了国家的生态,造福子孙,为国家创造有利的价值”。

    的确,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那么后人又是怎么想的呢,代喜增老人的侄媳妇告诉记者:“现在咱们总是这么想,将来咱家孩子长大了,不管是儿子还是孙子,也是让他继续栽树。咱这地方四面都是山,一定得栽树,管它是国家的也好,个人的也好,能保持水土,也能挡风啊”。

    “栽树也有好处,保水保土”。老人反复说的这句话,乍听起来确实没有闪光之处,但细品味起来,却比那些廉价闪光的语言要光鲜的多。“栽树有好处”这正是老人半个多世纪植树生涯认准的一个理儿;“保水保土”又何尝不是老人一往无前的人生之路呢?代喜增老人自从认准了这个理儿,走上这条路,一走就是六十年,一走就没停步。整整把自己半个多世纪的生命无私的熔铸在生态事业当中了。而这一切所产生的影响和他的行动已经深深地感召了他的子孙们,这无疑是一笔比青山绿树更加宝贵的巨大财富。辽源市林业局局长李延安对此是这样评价的:“我们推崇百岁植树老人代喜增,不仅仅是为了树立一个先进典型,更重要的在于我们希望像他老人家这样,把自己的生命与大自然相依相存,和谐发展的这种追求,逐渐变成更多人的自主意识和自觉行动”。

    是的,代喜增老人把大半辈子血汗,倾注在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将生命的年轮,重合在绿色中。

    采访结束了,当记者回首代家沟时看到,一百零六岁的代喜增老人,依然精神矍铄地在向记者挥手,随着车轮的开动,老人家的身影渐渐地溶入了身旁郁郁葱葱的不老松之中。

    生命之树常绿,青山依然不老。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水能资源健康可开发利用率初探
摘要: 按照“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治江新理念,长江…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