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爸爸”和他的“孩子们”

作者:张强 刘浩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4-7

  凭借在野生动物研究、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3月27日,北京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潘文石获颁“2009—2010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今年73岁的潘文石有一个可爱的称谓——“熊猫爸爸”。50多年的野外考察研究中,他的名字与大熊猫、白头叶猴、中华白海豚等世界珍稀野生动物紧密相连。

  潘文石是中国野生大熊猫研究和保护先驱者之一,他从1980年起在卧龙、秦岭中对野生大熊猫进行了17年充满挑战与艰苦的追踪,弄清了大熊猫濒临灭绝的真正原因并非自然引起,而是由人类的错误行为所致,最终为国宝大熊猫寻找到了一片安宁自由的栖息地。

  在研究大熊猫的岁月里,潘文石给中央写过两封信。这两封信都在很短时间内得到了回复,中央很快做出指示:停止对秦岭的采伐活动,同时建立起了新的长青自然保护区。然而大熊猫得到了保护,当地经济却日渐萧条,“我当时离开秦岭,就感觉到我不但是做对了一件事,还做错了一件事。”潘文石的话中有一份沉重的责任感。

  野生动物与人类究竟能否共生?这样的反思使潘文石从单纯的野生动物研究逐渐转变为关注野生动物所处的环境以及动物与人的关系。

  安顿好熊猫宝宝后,潘文石将他的关注目光转向了濒危灵长类动物——白头叶猴。1996年,潘文石带着他的研究队伍来到风光秀丽的广西崇左。在这里,他发现濒临灭绝的白头叶猴和贫穷依旧的当地百姓正面对共同的生存瓶颈。此时的潘文石深刻感觉到,环境保护的问题不是单靠科学家或者环保主义者的热情和坚忍不拔就能解决的,也不是统计些数据出几篇论文就可以改善的,环境的改善不能和老百姓的生活脱节。

  基于此,潘文石的北京大学崇左多样性研究基地应运而生。他说,这个研究基地,不仅研究白头叶猴,更重要的是研究白头叶猴和老百姓的关系,探索一条兼顾珍稀物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当地人民生存发展的途径。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潘文石构想中的“物种保护、生态建设与人民生活改善”三结合的和谐社区已经初具模型了。他积极倡议“科学家—民间企业—政府”三结合的方式,并为当地人民修建沼气池,农民不再上山砍伐薪柴,白头叶猴的生存家园就得到了保护,山区的生态多样性也开始逐步恢复。

  对于这样的一个良性循环的社区模式今后能否广泛建立起来,潘文石信心满满。

  一次偶然的机会,潘文石了解到中华白海豚也同样面临着生存困境,于是,“熊猫爸爸”想保护的“子女”又多了一个。

  中华白海豚有“海上大熊猫”美誉,为我国独有。潘文石说,“如果让这么珍贵的物种在工业化的浪潮中消失了,那实在太可惜;而且真消失了的话,那也表明我们的生存环境已经被破坏到一定程度了。”为了不让这样的悲剧出现,潘文石在北部湾建立了北京大学中华白海豚研究基地,6年来,他考察了整个北部湾周围的地貌、生态系统,并且不断地在政府与百姓之间奔走游说,解说白海豚保护理念,提出工业规划合理策略,为北部湾经济与自然保护朝双赢方向发展而不懈努力着。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2010年世界地球日主题
       今年4 月22 日是第41 个世界地球日。  今年地球日的主…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考试频道点击排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