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产业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宣教 >> 绿色视点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野生动物和我舌头的渊源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野生动物和我舌头的渊源
作者:苏杨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9-11
  野生动物不仅是食物,更是活物,是与我们一样五官俱全会交流的活物。我常常与这些东西对视,就是在这种对视中,我知道了死亡的含义。当它被肢解加工清炖,当一个四条腿的生灵变成汤里的零碎,我的胃与舌头之间一下就发展成敌我矛盾 。
  
  尽管做过许多与野生动物相关的工作,但说来惭愧,我自以为丰富的野生动物知识启蒙于餐桌。

  小时候,尽管物资匮乏,家乡的山水却比现在好。好山好水,钟灵毓秀,我在家里见到别人送的野味也就格外的多,大如锅盖的甲鱼不算,还有娃娃鱼、穿山甲、果子狸,甚至有一次还见到了据说当药引子用的硕大无比的猫头鹰(现在知道了叫雕铦,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些东西,千变万化后都进了多病的爷爷的肚子。尽管我从小就与动物亲密,但也在爷爷的“引诱”下沾过两口,因此常被妈妈奚落:眼睛再喜欢也管不住舌头。

  直到上了初中,我才明白这些东西不仅是食物,更是活物,是与我们一样五官俱全会交流的活物。我常常与这些东西对视,就是在这种对视中,我知道了死亡的含义。1982年到桂林旅游时,漓江里捞起的一只龟垂死前用绝望的眼睛盯着我,使我蓦然知晓这也是一条性命。当它被肢解加工清炖,当一个四条腿的生灵变成汤里的零碎,我的胃与舌头之间一下就发展成敌我矛盾。结果从那天起,我不仅拒吃一切野生动物,在青春期的几年甚至拒吃一切肉类,眼睛总算管住了舌头。

  上大学后,我经历了对野生动物的全面体验。尽管身为环保专业的学子,但大家的成长背景不同,因而对野生动物看法迥异。由于以前形容盛筵最常用“山珍海味”这个词,因此,当时尚未告别肉类短缺经济时代的大多数同学一致认为野生动物就是美味,野生动物不仅该吃而且傻子才不吃。我这个“在野党”势单力薄,只能声辩这个词的重点,并非形容食物味道之美,而是言其稀有,因为吃不到才最好吃,野生动物都是有目光有灵性的,我把它们当朋友看。这个观点被他们一致判定为说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并公推我为吃不着肉就说肉酸的狐狸。学环保的对野生动物的态度尚且如此,不难想像野生动物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当时我认为大家只是馋肉而已,一旦满足了基本的肉类渴望就不会只把野生动物看成皮毛包着的各种肉了。工作后,我却发现野生动物除了提供肉类的作用外,还有了別的含义:野生动物的地位提高了——在餐桌上的地位提高了,只要是有规格的招待,各种野味作为规格的指示剂必不可少。

  我不得不从独善其身开始四面出击。尤其在出差时,几乎每“下去”一次,就长一次见识:

  在天津大港油田考察时,主人为了显示好客程度,带我们到冷库里自己挑晚餐:里面各种湿地动物应有尽有,包括天鹅。饭桌上,面对如此丰盛的野味,我忍无可忍,不合时宜唱起了高调:中国人吃野味不是为了满足口感,而是为了满足好奇心;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炫耀;当然,还有“吃啥补啥”的考虑。这种习俗其实古人就有挞伐之词,例如成语里早就把癞蛤蟆与天鹅扯到一起了。这通乱说还真见了效,那盘天鹅肉同行居然无人举箸。

  到广州出差时,广花大道两旁的餐馆让我仿佛走进了动物园。动物分类为门纲目科属种,这里称得上是门门俱全,就连最原始的脊索动物——文昌鱼和血液为蓝色与三叶虫同时代的孑遗动物——鲎都有。这也难怪,在讲究乃至迷信食补的广东,对野生动物实行的是人民战争,培养了一批经常下乡吃野生动物的“野战军”。面对厨师拿上餐桌请客人验货的果子狸被夹断的前腿和惊慌哀怨的眼睛,我只好利用职务之便,大唱反调,强调野味不像家禽家畜那样是经过检疫才上市的,来路不明,并将别人闻所未闻的钩端螺旋体与这些野味相联系。效果不错,接待方就只点了家常菜,并且也从各自的角度按“做的一套、说的一套”的官场文化分析了野味文化的弊端。尽管我知道这可能只是逢迎之词,但毕竟我的舌头(说话)帮大家的舌头干净了一回(未沾野味荤腥)。

  不过,总有碰到口福至上的老饕的时候,这时单巧舌如簧也无济于事。好在身处中央国家机关,对方都会给面子,但有一句经典我常常无可奈何:我们不吃别人也会吃的。的确,尽管我觉得我的舌头给胃把关不算,还到处呼吁,但碰上“野性难驯”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我的婆心苦口如何抵挡得住血盆大口。再说,我国法律对猎杀、走私、贩卖、运输、收购野生动物各环节都有明确规定,唯独对吃食野生动物几乎没有约束。全国绝大多数地方,吃保护动物哪怕吃熊猫都不算犯法。没有法律的保驾护航,野生动物难免落到“有人喊打、人人喊吃”的境地。1999年时,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曾公布过一份调查报告:大中城市中,有近一半的餐厅在经营野生动物,46.2%的城市居民吃过野生动物,2.7%的人经常吃野生动物。对中国数以亿计的城市人口来说,2.7%意味着一支百万大军。百万舌头吃野味,哪种动物能不畏?如果老鼠普遍进入菜谱,哪怕是以生命力顽强著称的老鼠,面对百万舌头,恐怕也有断子绝孙的一天吧。而且,这种文化还根深蒂固。2006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美国野生救援协会在北京又联合发布了最新的“2005年全国食用野生动物状况调查”。这两次调查结果的对比显示,6年间,虽然“野味”经营餐厅减少了,但野生动物的销售总量却在上升。

  好在老传统也会遇上新问题。最近几年的祸端,也使野生动物渐有了因祸得福的机遇——2003年传出了SARS病毒可能源自野生动物的说法,2004年后持续至今的禽流感风波更使公众认识到野生动物和“舌头”之间的接触可能是高危行为。SARS和禽流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无尽的烦恼,但的确正在动摇根深蒂固的传统饮食文化,因此对野生动物来说也许是最大的救星。下次再看见餐桌上出现野味,我的舌头除了把好自己的关,肯定还会饶舌一句:没准这东西的某个亲戚就是非典的病源体。生存还是死亡?你吃,还是不吃?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协调人与野生动物矛盾的法律
    动物的保护与利用,是堵,还
    中国十种最为珍、濒、特的野
    原创:流浪街头的野生动物
    善待生灵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
    流浪街头的野生动物
    全球变暖使北美野生动物向北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