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守护滇金丝猴

作者:于丽莉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8-19

  图为龙勇诚和张志明在巡山。
  Arina Lindquist摄

  第一次遇见滇金丝猴时,龙勇诚35岁。今年,他58岁。

  第一次把猎枪从滇金丝猴身上移开时,张志明39岁。今年,他62岁。

  两个人一生中最好的20多年,都给了猴子。

  

  龙勇诚和张志明,这对年纪加在一起有120岁的老哥俩,最近又碰到了一起。他们带着大自然保护协会的十几个同事,一天一夜里,翻了两座山,了解云南老君山一带滇金丝猴的最新情况,寻找附近社区居民的可持续生计替代产品。

  为了这山上的滇金丝猴,二十几年来,老哥俩像这样在这片大山上,上上下下不知道已经跑了多少回……原来这里只剩100多只滇金丝猴,现在已经增加到340多只。

  科学家和普通农民殊途同归

  “一个开始关注滇金丝猴的命运,一个发誓再也不杀滇金丝猴了。我们俩迟早要碰见”

  头发已经白了大半的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部首席科学家龙勇诚,越来越相信缘分。

  当初因为误把“动物学”当成“运动物理学”的简称,而“误入歧途”进入中山大学学习动物学专业的龙勇诚,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虫研究室。

  “1985 年,我第一次到香格里拉。跟当地搞滇金丝猴保护的人聊天时发现,他们连滇金丝猴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做保护的人,连要保护的动物长什么样都不知道,这不是假保护嘛!”龙勇诚说,“那时候,全地球连一张滇金丝猴的照片都找不到,搞研究的人也几乎都没见过活的滇金丝猴。”

  笼罩在滇金丝猴身上的未知与神秘,激起了龙勇诚的好奇心和责任感,他开始暗暗关注起滇金丝猴来。

  “一天,就在离保护区管理局不远的集市上,我看见有人卖滇金丝猴的骨架,12副!我又去药材公司找,果然又被我找到3架。虽然心疼,但这也说明山里的滇金丝猴没灭绝啊。”时隔20多年,说到这,龙勇诚眼里还是放光。

  就是这15副滇金丝猴的完整骨架,让当初那个原本想学运动物理学的少年,从此和猴子打了一辈子交道。

  远在丽江老君山大山里的张志明,从16岁就进山放牧,放牧间隙“撞见什么打什么,贴补点家用”。他说,“傈僳族和彝族都有狩猎滇金丝猴的传统,肉能吃,猴皮拿来当小孩子的襁褓。药材公司还收购猴骨头,一副猴子骨架能换100公斤大米!你想想,碰见了能不打吗?”

  直到有一天,一起结伙打山(打猎)的同伴打死了一只母滇金丝猴,老张看着小猴可怜抱回了家,“米汤、嫩蔬菜、地衣、苔藓啥都喂了,啥都不吃,就抱着我的脖子一直哭。没过几个星期就死了。那以后,我再没打过动物,啥动物都不打了。下不去手了,跟人有啥差别?”

  从此,这个打了13年猎的猎人,放下了猎枪。

  1987年,龙勇诚申请了一笔2万元的科学经费,进了老君山——他要找滇金丝猴,彻底摸清种群数量和地理分布。他相信既然市面上有滇金丝猴的骨架出售,这山里就一定还有活的滇金丝猴。尽管没人说自己见过。

  当然,找猴子得先找个向导。有人向他推荐了张志明。

  “现在回头想,这也是命:我们俩,一个开始关注滇金丝猴的命运,一个发誓再也不杀滇金丝猴了。我要找滇金丝猴,他知道去哪找。我们俩迟早要碰见。”龙勇诚说。

  那年,老张听龙勇诚说明来意后,把农活扔给老婆和孩子,就跟他进山了。背着足够两人吃仨月的粮食。

  一个是一直在读书,会洋文,做学问,见过大世面的科学家。

  一个是几乎没念过什么书,一辈子和山做伴、靠山吃山的普通农民。

  但就是这样两个人,齐心合力,朝夕相处,亲如兄弟般地,一起干了一件事。而且,一干就是20多年。

  为保护和研究立下汗马功劳

  “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滇金丝猴,滇金丝猴有救了”

  张志明此前虽然见过几次大青猴(当地人对滇金丝猴的叫法),但滇金丝猴主要生活在海拔3000—5000米之间的区域,活动范围非常广,要找到它们,除了少得可怜的一点经验,只能靠使傻力气和一点运气。

  每天,两人天还黑着就出发,天又黑了再回来。一天就吃两顿饭。有一次遇上大雪,他们早上6点出发,晚上9点还在走,差点没回来。

  还好,龙勇诚和张志明的运气不错。“我和老张4月9日扎的营,5月8日,我们就见到了第一群滇金丝猴。”说到这,已快60岁的龙勇诚像小孩一样嘻嘻笑起来。

  从1987年到1996年,十年的时间里,龙勇诚和张志明游走于与世隔绝的深山密林中。两个正值壮年的人,十年生活的全部内容几乎都是滇金丝猴。

  这中间,有太多的寂寞和艰难。一次,老龙带一个助手进山呆了两个月。“两个月里,除了猴子没见过人。一天,一个藏人路过我们帐篷,虽然语言不通,但我那个助手上前紧紧拽着那个藏人就是不放手,然后一支一支递烟给人家抽,两人就那么对着闷头抽了半小时烟:啥都不为,他就想和一个‘人’多呆一会儿。”

  老天有眼,到1996年,龙勇诚在张志明和其他朋友的帮助下,用最笨、最原始的办法,搜寻到了地理分布最南端和最北端的滇金丝猴群;明确了在西藏芒康和云南德钦、维西、兰坪、玉龙、云龙、剑川6县分布着共18个(现在余存15个)滇金丝猴种群,并将18个种群的具体地理位置和大致数量标注了出来,为这一物种的保护和研究立下了汗马功劳。

  1996年,龙勇诚因为课题资金不足,不得已与一起厮守了十年的张志明和滇金丝猴研究告别。但命运早已对这老哥俩的道路做好了安排,原以为的告别,只是暂别而已。

  1998年,龙勇诚重出江湖,为滇金丝猴全境保护项目再伸援手。“一群美国人都开始心疼我们的猴子了,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滇金丝猴,滇金丝猴有救了!”一度低沉黯淡的龙勇诚好像余火被加进了新炭,整个人又重新发起光来。  

  当然,他在第一时间就去找了老伙伴张志明。

  已年过半百,身体也大不如前的老张听明来意后,像当年一样,二话不说,拎起行李就跟龙勇诚出了家门。

  2003年,龙勇诚专职负责滇金丝猴保护行动的组织与实施。张志明也被当地林业部门正式任命为滇金丝猴保护宣传员,成为老君山一带近200只滇金丝猴和其他濒危珍稀动物的“守护神”。

  保护动物需要社区共管

  “一直都有问题,怎么会没问题,没问题要我们干什么”

  尽管有了很多龙勇诚、张志明这样的滇金丝猴保护者,地方林业局、大自然保护协会这样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也做了很多努力,滇金丝猴的数量在过去20年里几乎增长了3倍,但保护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滇金丝猴现在仍是世界25种濒临灭绝的灵长类动物之一。

  “光是我们把滇金丝猴当宝贝没有用。”一位管理区官员说,“它们的邻居才是掌握它们生杀大权的人。”

  在整个滇金丝猴分布区内的居民,有藏族、傈僳族、彝族、纳西族、白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由于交通不便和对自然资源利用的限制,人均纯收入都很低。

  “他们要砍树来盖房子、做燃料。一只猴子就是几十斤肉,可以解决他们很多天的吃饭问题,你说看到猴子他杀不杀?”在山里生活了一辈子的张志明,非常能理解那些还在砍伐偷猎的人。

  为了彻底杜绝各种狩猎活动,杜绝乱砍滥伐,从根本上保护滇金丝猴的生存环境,保护者们推出了“社区共管保护活动”,这一项目旨在为老君山地区设计并实施一个全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以帮助当地社区解决替代能源、替代建材和替代生计等实际生产生活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还为村民提供了养蜂、饲料加工和兽医等技能培训。从北到南的狩猎好手也都被“拉拢”过来,当上了护林员。这是让龙勇诚非常得意的一个创举:“猎人最清楚猴子在哪。”

  看起来,事情好像越来越好了。

  但你要是这么跟龙勇诚和张志明说,他们俩肯定都会拼命地摇头:“早着嘞”。保护资金严重不足,保护人员后继无人,生态破坏有增无减,偷猎行为依然存在……问题还有一大堆。

  但,走在巡山的路上,老哥俩一个唱歌,一个吹口哨,脚步依然轻快——他们从来都不怕问题,多难的日子都挺过来了,“一直都有问题,怎么会没问题,没问题要我们干什么?”

  第一次遇见滇金丝猴时,龙勇诚35岁。今年,他58岁。

  第一次把猎枪从滇金丝猴身上移开时,张志明39岁。今年,他62岁。

  两个人一生中最好的20多年,都给了猴子。

  “等我孙子长大了,他要是能理解,说一句‘这是我爷爷给我留下的林子’;不能理解,说‘我爷爷很笨’。”说这话时,62岁的张志明眼里有泪。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两位老人心甘情愿的这20多年,为的不只是猴子,更为的是人,是子孙后代。

  惠特曼有首诗∶

  在路易安那我看见一棵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

  它孤独地站立着,有些青苔从树枝上垂下来,

  那里没有一个同类。

  它独自生长着,

  发出许多苍绿黝碧的快乐的叶子。

  惠特曼是想说:这树不是孤独的,与世隔绝的。通过大地之下隐秘而深刻的根须,它不仅和其它的树木联系着,也和青草、鲜花、阳光、雨露和整个大自然联系着。

  我猜龙勇诚和张志明都没看过这首诗,但他们一定都能读懂:猴子没了,人也就快了。人,怎么可能独善其身?  

 

  链接——

  为什么要保护滇金丝猴

  滇金丝猴又名黑白仰鼻猴、黑金丝猴、云南仰鼻猴、黑仰鼻猴,是地球上最大的猴子,体重可达40多公斤。滇金丝猴终年生活在冰川雪线附近的高山针叶林带,即使冬天极度寒冷或食物短缺,也不会下到较低海拔地区,对农作物总是“秋毫无犯”。目前全国范围内滇金丝猴共有15群约3000只。

  滇金丝猴对于认识和了解人类自身的进化历程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分享到: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26年,守护滇金丝猴
    图为龙勇诚和张志明在巡山。  Arina Lindquist摄  第一次…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考试频道点击排行
  • 没有考试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