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帮助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宣教 >> 名家文丛 >> 潘岳文选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http://www.eedu.org.cn    作者:潘岳    文章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8

 

  先谈谈文明转型

  什么是文明转型?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尤其是铁器的普及,使小农农耕生产组织方式成为可能,极大增强了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能力,更多的土地被开发,更多的孩子得以养育,当时的人口资源矛盾得以解决和超越,当时的血缘部族组织也因此而崩溃。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文明转型,都伴随着战争与流血,都伴随着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都伴随着国家民族关系的巨大调整。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中华农耕文明是世界上最为成熟的农耕文明。小农经济虽然对自然环境具有很大的依赖性,但发达的铁冶炼业,如铁犁、锄头、镰刀、水利工程等等,仍体现了人的主观创造力量。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思想家既提出要“天人合一”、“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思想,也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观念。自秦统一中国两千年来,人口由1000万增加到19世纪初的4亿,一直都不断地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矛盾。每当矛盾激化时,都带来自然力量的反作用,如各种天灾人祸,使一半以上的人口消失。传统农耕文明对自然的破坏是渐进的,是有一定节奏的,但破坏的总趋势从未中止。千百年来,在人口增长的持续压力下,人们破坏了黄河沿岸的生态后,又开始转向长江沿岸。人口愈多,愈要扩散,每次扩散,生态就又被破坏一次。

  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一场黑死病席卷西方,四分之一以上的欧洲人口因此消失。这次黑死病后,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气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的财富,支撑了人口新一轮的膨胀。又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其主要特征是:以毁坏自然的方式征服和利用自然;个人自由与财富消费至上;解除宗教和伦理对人的控制;约束政治权力;民主法治等等,这些要素构成了传统工业文明的主流意识形态。整个二十世纪,人类消耗了1420亿吨石油、2650亿吨煤、380亿吨铁、7.6亿吨铝、4.8亿吨铜。占世界人口15%的工业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56%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气、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全球各国各民族间出现严重的不平衡。

  传统工业文明比农耕文明的发展性高,但持续性差。目前,全球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400多亿吨,按目前产量,静态保障年限仅40年;天然气的剩余可采储量为150亿立方米,静态保障年限仅为60年。与此同时,地球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森林锐减、物种毁灭、气候变暖、荒漠扩大、灾害频发,一场全面的危机摆在人类面前。

  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直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中华民族才开始了一场艰难的工业化运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更加突飞猛进。从1990年到2001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100%,天然气增长92%,钢增长143%,铜增长189%,铝增长380%,锌增长311%,十种有色金属增长276%。这样的消耗速度,迅速耗尽了国内的资源。中国人口占世界21%,但石油储量仅占世界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到今天,我们已经不可能靠国内资源来支撑今后的发展。从消费总量看,到2010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7%,铁矿石将达到57%,铜将达到70%,铝将达80%。我国的国内资源再也难以支撑传统工业文明的持续增长,我国的环境更难以支撑当前这种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生产方式的持续扩张。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267.4万多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增加1万多平方公里;我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我国目前的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我国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我国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我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27万吨,烟尘排放量为1013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941万吨,人民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人口资源危机,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对中国而言,如果我们继续沿着当前这种发展模式走下去,将难以解决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将难以解决区域分化和阶级分化的矛盾,将难以解决全球环境恶化的矛盾。我们也许是幸运的一代人,能看到未来新文明的曙光,它将彻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也许是最不幸运的一代人,因为我们可能将经历一场人与自然彻底冲撞后的劫难。

  再谈谈迈向新文明

  什么是新文明?取代传统工业文明的生态工业文明,即是新文明。它将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更大的和谐。人类几千年文明史,都是以破坏自然来换取人类人口的增长和文明的进步,只是节奏快慢与规模大小不同而已。尤其是三百多年来的工业文明发展史,对自然的破坏最为彻底也最为无情。人的自由建立在对自然界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分开发利用之上,建立在对自然的污染和破坏的基础之上。迄今为止,人类的科技智慧和社会文明似乎不像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总是与自然相对抗,由此下去,这种“放纵的自由”绝对是难以维持的。难道我们就找不到一条希望之路,使人类能真正实现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谐目标?虽然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显示出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虽然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革命跟上,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只会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它阻拦不住人口的持续增长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持续消耗,阻拦不住人类对环境的更大污染和破坏,阻拦不住人类如飞蛾扑火一样的命运。幸运的是,绿色技术革命已经产生了;遗憾的是,世界上许多政治家们并没有充分理解其中深远的意义。

  2002年7月,美国德克萨斯举办了一场太阳能汽车赛,10辆太阳能驱动的汽车无声开动,平均时速达到56公里,15.5万个座位的赛场座无虚席,掌声雷鸣。大家不要小看了这56公里的时速,这是一场真正的绿色技术革命。这使人记起100年前,历史上第一次汽车大赛也是在美国,最高时速最多也就达到8公里,以至于一位观众站起来愤怒高喊:换马来比赛!

  几年前,德国的弗莱堡已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太阳城。城中的办公楼和住房就是太阳能发电站,房屋建筑材料使用的是太阳能电池材料。每幢太阳能房屋发出的电力供应,超过房屋自身用电的5倍以上,多余的电输送到一个中心配电站,用于一些更耗能的业务。

  美国能源部和美国斯坦福大学最近完成一份报告,认为仅依赖现有的技术条件和几个州的风力,就可以满足全美的能源需要。欧洲能源委员会最近也完成了一份报告说,北美大平原、中国西北、东西伯利亚、阿根廷北部地区的风力,加上各大洋沿海主要城市的风力,可以完全满足全球能源需要。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全世界各国政府的通力合作。从风能占总能源的比例来说,丹麦目前最高,达到20%。从风能产出总量来说,德国最高。世界上现在的风力机组发电总量,现在已可以满足4000万欧洲人的家庭生活需要。虽然现在太阳能、风能在世界能源总量中的比例不到2%,但在过去的四年中,太阳能和风能连续以40%的速度增长。

  除了能源结构的转变外,世界循环经济也日新月异。工业文明所使用的化石燃料是不可回收的,但其他的钢、铜、铝等几百种材料则是可以回收的,提高原材料的循环利用水平,是资源效率与使用效率双提高的必然选择。1981年,丹麦政府制订法令,规定啤酒和软饮料只有使用“可重复使用的包装”才可上市出售。这意味着塑料和金属材料容器被禁止使用,也意味着要企业必须建立起一个饮料包装回收和重复使用的系统。丹麦联合酿酒公司迅速回应了此项法令,其99%的瓶子得到回收,有些瓶子重复使用达30多次。2002年,宝马德国公司国内汽车回收处理再利用的部件已达到90%。2000年,废钢回收率德国为80%,荷兰为78%,奥地利75%,美国67%,而中国仅达20%。

  世界循环经济的革命性发展,预示着世界能源已由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转向可再生的丰裕资源,预示着新文明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再次转型,预示着人类物质财富和福利生活的更大改善,预示着人与人的关系更为自由平等,预示着人类可以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但同时,它也意味着旧工业文明的最后一次挣扎,意味着各国可能围绕即将枯竭的自然资源展开最后一次哄抢,意味着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在短期内可能发生一次更大的碰撞。两百多年前,当瓦特蒸气机和珍妮纺纱机刚开始出现在英国时,没有人会想到一个全面的工业文明时代的来临,更没有人会想到以后的两次世界大战。

  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紧迫,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中国人口的继续膨胀,开始愈来愈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源总量来支撑高消耗的生产方式,我们没有足够的环境容量来承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我们必须强化全民的资源环境危机意识,必须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必须发展清洁生产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成本,必须发展绿色消费以减少消费过程对生态的破坏,必须发展新能源以实现生产方式的彻底超越。惟有如此,我国人民才能在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仍生活在安全优美的环境之中,告别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种种灾难,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社会,培育出一个全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危机的时代。人类正面临着一场文明转型,世界各国的决策者们,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决策者们,对这次文明的顺利转型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必须放弃工业文明背景下形成的强占资源的狭隘世界观和战略观,以开放的心胸和对人类负责的精神来面对全球的规划与发展,他们不能在工业文明衰败之际还为了最后的一点剩余的短缺资源而强取豪夺,这样会将人类推向毁灭。同样,中国的发展也面临着深重的危机与难逢的机遇。什么是难逢的机遇?一个奔向生态工业文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最后用大家所熟知的一句唐诗来与大家共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让我们大家一同努力!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防治土地退化 促进农业可持
    以生态足迹评价可持续发展能
    水资源管理战略应向可持续发
    水 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命脉
    浅谈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维护
    试论扶贫开发中的可持续发展
    积极利用清洁发展机制,促进
    我国的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时不我待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