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的危害及防治初探

作者:绿韩子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6-4
  当前,人类面临十大环境问题:水危机、土地荒漠化、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酸雨肆虐、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物种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其中,酸雨肆虐是跨越国界的全球性的灾害。
  酸雨的成因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水、冻雨、雪、雹、露等大气降水。大量的环境监测资料表明,由于大气层中的酸性物质增加,地球大部分地区上空的云水正在变酸,如不加控制,酸雨区的面积将继续扩大,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也将与日俱增。现已确认,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气化氮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美国测定的酸雨成分中,硫酸占60%,硝酸占32%,盐酸占6%,其余是碳酸和少量有机酸。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它们在空气中氧化剂的作用下形成溶解于雨水的种酸。据统计,全球每年排放进大气的二氧化硫约1亿吨,二氧化氮的5000万吨,所以,酸雨主要是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造成的。
  酸雨的危害
  目前,全球已形成三大酸雨区。我国覆盖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和青岛等省市部分地区,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的酸雨区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我国酸雨区面积扩大之快、降水酸化率之高,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世界上另两个酸雨区是以德、法、英等国为中心,波及大半个欧洲的北欧酸雨区和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在内的北美酸雨区。这两个酸雨区的总面积大约1000多万平方公里,降水的pH值小于0.5,有的甚至小于0.4。
  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研究表明,酸雨对土壤、水体、森林、建筑、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均带来严重危害,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更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酸雨使土壤酸化,肥力降低,有毒物质更毒害作物根系,杀死根毛,导致发育不良或死亡。酸雨还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对森林的危害更不容忽视,酸雨淋洗植物表面,直接伤害或通过土壤间接伤害植物。促使森林衰亡。酸雨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均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因而对电线、铁轨、桥梁、房屋等均会造成严重损害。在酸雨区,酸雨造成的破坏彼彼皆是,触目惊心,如在瑞典的9万多个湖泊中,已有2万多个遭到酸雨危害,4千多个成为无鱼湖。美国和加拿大许多湖泊成为死水,鱼类、浮游生物、甚至水草和藻类均一扫而光。北美酸雨区已发现大片森林死于酸雨。德、法、瑞典、丹麦等国已有700多万公顷森林正在衰亡,我国四川、广西等省有10多万公顷森林也正在衰亡。世界上许多古建筑和石雕世术品遭酸雨腐蚀而严重损坏,如我国的乐山大佛、加拿大的议会大厦等。最近发现,北京芦沟桥的石狮、灵山寺的“摩崖石刻”、五塔寺的金刚宝塔等均遭酸雨浸蚀而严重损坏。
  酸雨的防治
  当前酸雨问题已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为了进一步遏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的发展,我国也出台了有关于酸雨和二氧化硫防治的法规,1995 年 8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专门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划定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简称“两控区”)。在 1996 年全国人大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以及在《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都明确提出要重点治理两控区的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
关于酸雨的防治方面,在借鉴外国的经验的同时,我们要根据我国的特点,探索酸雨防治的出路。
  要有效的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的污染,我们应该着重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从源头抓起,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
  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约有 90% 来自煤炭消费,近期内,受到治理技术和经济能力的限制,我国还不能在全部燃煤设施上进行烟气脱硫。因此,控制两控区二氧化硫排放必须从源头抓起,首先要限制高硫煤的生产和使用。
  调整能源结构,发展燃气、燃油、水电等清洁能源,是解决二氧化硫污染的有效途径。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应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氢能等,逐步减少民用燃煤量。
  二、抓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治理工作
  工业用煤占到我国煤炭消费总量的 90%,工业用煤主要集中在电力、建材,钢铁和化工行业。1995 年底,我国火电装机容量为 1.6 亿千瓦,其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 35%,预计到 2010 年火电装机容量可达 3.7 亿千瓦,其二氧化硫产生量将占全国的 60% 以上。因此,今后我国的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尤其是两控区内中长期削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重点应放在火电厂。
  三、抓紧研究开发适合国情的二氧化硫治理技术和设备
成熟的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和设备是实现控制目标的关键因素。为了实现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目标,要加快适合国情的脱硫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并加快有关示范工程的建设。与此同时,加快对国外成熟的先进治理技术、设备的引进和消化吸收工作,尽快实现国产化,有关部门要将有关脱硫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列入规划和年度计划,在项目和资金的安排上,向两控区倾斜。
  四、加强环境管理,强化环保执法
  经过多年的法制建设,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一套较完整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对于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法律中也有了专门规定,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执好法、用好法,使法律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书目:
1、宋健著  《向环境污染宣战》P15-20
2、陈伟 主编 《二十一世纪中国发展建议书》 经济科学出版社 P30
3、国务院污染控制司编著  《中国环境污染控制对策》P90-97
4、解振华 《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的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中国环境报(1998-02-26)
5、刘孜 《立足国情抓住重点综合治理》中国环境报(1998-02-17)
6、曲格平 《依法保护和改善城市大气质量》中国青年报(2000-08-01)
7、国务院污染控制司 《大气与噪声污染控制》
8、李术锋 《我国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初战告捷》新华社(2000-07-25)
9、王娅 《控制二氧化硫要抓住源头》中国环境报(1999-11-06)
10、《我国国土面积30%为酸雨区》地球生态(2000-11-13)
11、《酸雨区“帽子”是如何摘掉的》光明日报(2000-11-03)
12、《杭州灵隐寺区“摩崖石刻”遭酸雨侵蚀》华声报(1999-11-7)
13、马东锋等 《酸雨和大气污染对杨树木材物理性质的影响》福建林学院学报[2000,20,(3)]    
14、今山 《酸雨的危害》北京科技报
15、中国国际互联网络新闻中心编《工业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水源保护考验科学发展观
        2009年2月20日,江苏省盐城市自来水厂原水受酚类化合物污…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